新浪广东 中山

满载故事风雨桥 中山历史上第一座桥叫“杜婆桥”

摘要: 据县志记载,中山历史上第一座桥叫“杜婆桥”。杜婆桥,又名婆石桥,位于沙溪镇涌边村东,始建于距今约1000年前的北宋年间。相传,蒲石渡口旁住着一位寡妇,人称杜婆。杜婆见小河横在村外,出入不便,于是拿出个人积蓄,又挨家逐户地在村里募集,终于把桥修好。为表彰杜婆的辛劳,村民把桥命名为杜婆桥。

桥的出现,在交通史上翻开了重要一页。没有桥,在水网地区陆上交通几乎不可能。

直到20世纪50、60年代,在中山农村地区,人们还不得不时时与独木桥打交道。尤其当雨天路滑,桥面满是泥泞,真是一步一惊心。

自古以来,人们通常把修桥筑路视作“积德”的善举。自愿捐款、个人出资、集资和官府“捐廉”等各种修桥形式都有,从明代编写第一本县志起,就把每座较重要的桥的修建地点、年代乃至修建人的名字,一一记载在县志里。

杜婆桥——孤老妇人的善举

据县志记载,中山历史上第一座桥叫“杜婆桥”。杜婆桥,又名婆石桥,位于沙溪镇涌边村东,始建于距今约1000年前的北宋年间。相传,蒲石渡口旁住着一位寡妇,人称杜婆。杜婆见小河横在村外,出入不便,于是拿出个人积蓄,又挨家逐户地在村里募集,终于把桥修好。为表彰杜婆的辛劳,村民把桥命名为杜婆桥。

在明代和清代,杜婆桥曾经不止一次重修。1866年,涌边、涌头、岗背、水塘头、后山、婆石等6个村庄合资,对这座桥作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加固和整修,改名六乡桥,是一座三孔石拱桥,现存的杜婆桥是1986年由华侨捐资,按清代六乡桥的模样重新仿制而成。

中山现存古桥之最

一般来说,修桥为连接水的两岸,以利交通。但也有故意在平地上挖出水面,再于其上架桥,以此作为风景点缀。凡属此类,一定是园林中的风景桥。更有为礼仪而修建的桥,学宫前的泮水桥是典型例子。

泮水桥位于今中山市人民医院门外,是单拱石桥,两旁均有雕花的花岗石栏板,栏板的柱头饰以石狮,工艺精美,堪称中山现存古桥之最。它原始于“学宫”即孔庙的附属构筑,位于大殿前,照墙和牌坊之后,在奉行科举制度的古代,它是神圣和权威的象征。在祭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时,尚未考取功名的读书人,只能从泮水池边绕路走,绝不允许从桥上通过。

“学宫”于20世纪70~80年代拆去,改建为今市人民医院。唯一完全保留的,是这象征昔日辉煌的泮水桥和半月形的泮水池。

古代香山的石桥之最

从文物和建筑艺术角度看,可以列为重点保护文物的古桥,当数小榄的双美桥。

小榄自古富庶,人口稠密,小桥流水是一大景观。据说,它的“五洞梅花十二桥”美景,引来乾隆皇帝微服私访,小榄人以小桥众多为傲。

双美桥位于小榄镇蓝田大街,连接永宁北村,始建于1368年,俗称拱桥,为单拱花岗岩结构,在明清两代曾三次重修。现存双美桥是用红砂岩石砌成,属于“榄镇八景”之一。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