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广东 珠海

非洲的564个日夜:珠海援助赤道几内亚医疗队载誉而归

新浪广东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再见啦,巴塔!再见吧,赤几!再见了,非洲!这片我们曾经播撒过辛勤汗水的热土、在这里与我们结下了深厚友谊的非洲人民,以及在异乡有缘相遇的朋友们,都将在我们的生命中被永远铭记!

“再见啦,巴塔!再见吧,赤几!再见了,非洲!这片我们曾经播撒过辛勤汗水的热土、在这里与我们结下了深厚友谊的非洲人民,以及在异乡有缘相遇的朋友们,都将在我们的生命中被永远铭记!

万米晴空,蓝天白云。当地时间7月21日14:20,法国航空CA1479飞机从法国巴黎戴高乐机场腾空而起,直飞中国北京国际机场。机上,珠海援非归国医疗专家心潮起伏,归心似箭。

在中国第29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中,珠海市人民医院就有3位,他们分别是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王力、眼科高年资医师张泽华,药学部主管药师邓锡岳。2018年1月5日,他们带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加入了中国援非医疗队的行列,踏上了赤道几内亚的土地。

飞机由西向东平稳地飞行,可他们怎么也难以入睡。在几内亚的564多个日日夜夜里,留下了太多的回忆,犹如电影一样闪现在他们的脑海。从广东到非洲赤道几内亚,一万多公里的地理距离,串起了援非医疗队最质朴、最深沉的家国情怀。

经过20多个小时的辛苦飞行,王力、张泽华、邓锡岳回到了他们最熟悉的“家”——珠海市人民医院。院长陆骊工,党委书记刘军卫,常务副院长李朝晖,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曾志为,副院长崔敏,总会计师江雷,工会主席李杰等院领导班子成员快步上前,紧紧握着他们的手,十分亲切地说:“你们辛苦了!”在热烈的鼓掌声中,亲人们分别献上了鲜花和久违的拥抱。 

01

获颁赤道几内亚最高荣誉——

“国家独立勋章”

赤道几内亚位于非洲中西部,长期以来被列入世界最不发达国家名单,同时也是疟疾、伤寒等传染病高发的地区。从广东前往赤道几内亚,路途遥远,需近 28 个小时的航程。在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医疗队员牢记使命,克服气候炎热、疾病威胁、缺水少电、通讯不便等困难,发扬 " 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 " 的精神,救死扶伤,定期开展巡回医疗,足迹遍布赤道几内亚各省、地区、外岛,为当地的百姓和军营官兵免费诊疗,免费发放药品。以精湛的医疗技术和高尚的医德医风为受援国人民服务,赢得了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广泛赞誉。

当地马拉博时间7月12日上午10时,中国第29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全体队员荣获该国最高荣誉奖——“国家独立勋章”,这是医疗队一年半来为赤道几内亚医疗卫生健康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02

全年无休的“保健医生”

王力此次援非积极为当地百姓义诊、走进中资企业开展健康教育,积极传播太极拳、八段锦等中西医保健知识。 

他深深地感受到由于高昂医疗费用一般家庭难以承受,疾病给当地居民带来的不仅仅是躯体上的痛苦,更多的是家庭上的经济灾难和社会发展的沉重负担。他通过总结一年来的援非医疗经验,结合非洲本地实情,编写了针对赤道几内亚当地居民的首部《家庭健康管理手册》(中文、西班牙语版),制作了包括常见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十五种疾病的“健康宣传海报”,通过自我保健知识的宣传起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项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及其相关的专家、学者、技术工人等工作人员走进非洲,积极参与中非一带一路建设。王力利用休息时间尽可能的为当地华人提供义诊服务,并为在非华人编制首部《旅非人员健康管理手册》、创建《健康管理伴你行-非洲版》微信公众号,为海外华人提供全面的系统的保健知识。还自费印制了赤道几内亚旅非华人健康需求调查表、中医体质调查表等科研调查表。

03

为了他们的“光明”坚定前行

早上的天气很好,阳光透过窗户照进了诊室,也照在了伊莎贝尔的脸上,整个诊室温暖明亮。2018年8月12日是伊莎贝尔接受白内障手术后的第二天,一大早,她就由家人搀扶着回医院来复查。当蒙在眼睛上的纱布被揭开的一瞬间,伊莎贝尔的双手微微地抖动了一下。她呆呆的望着窗外的风景良久,才缓缓地转过头来,对着来自珠海市人民院眼科的张泽华医生轻轻的说了一句“Muy bien,medico chino!”。两行热泪顺着她的脸颊慢慢地淌了下来。

她的儿子安东尼奥告诉张泽华,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是母亲伊莎贝尔一个人把兄弟姐妹六个从小拉扯大。这么多年,从来没见过坚强的母亲像今天这样激动和流泪。他紧紧地握住医生的手说:“谢谢!是你们让我的母亲重见光明。”张泽华知道,这是纯朴的非洲人民对中国医疗援助的肯定、赞誉和感激。 

赤道几内亚成人艾滋病感染率位于世界第11位,所以手术中的职业暴露风险是每一位医疗队员必须跨越的心理障碍。张泽华积极参加了眼科援非光明项目,有一次,接受手术的2个病人里面就有1人是艾滋病患者,手术医生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因精神高度集中,医生术后脱下的手术衣全部被汗水湿透了。

“医疗队是没有头衔的外交官,我们从事的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在张泽华看来,援非是心灵之旅,是奉献之旅、更是收获之旅。“我们失去了很多,但我们收获的更多,援外的经历使我们更加成熟、自信、淡定、务实,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完美丰满,它必将支撑着我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进一步发展。”

04

家是最大的惦念

2018年6月30日,赤道几内亚Oyala地区义诊,这是离邓锡岳所在的医疗队驻地约3个小时车程的地方,居民区周围几乎都是茂密的原始深林,是当地疟疾、伤寒的重灾区。原计划当天将有约100个病人,现场却来了超过200个病人,义诊从中午11点半一直到下午4点半,大家顶着饥饿整整连续工作了5个小时,中间连水都没喝,一直到下午4点半完成了义诊工作后才开始吃午饭。而这种情形在援非期间,并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常态。

邓锡岳回想一年多前出发援非的时候,小儿子才不足11个月,但他还是义不容辞地报名参加医疗队,“觉得最遗憾的是没能见证小儿子的满月吧,但我不会后悔,”他坦言说,在几内亚的时候,家始终是队员们最大的惦念。由于时间差及网络差的原因,每次与家里视频我都只能选择在当地时间的半夜以后,而且外出义诊时也经常“失联”,但家人还是义无反顾的给予精神上最大的支持。

邓锡岳的父亲是珠海市人民医院的退休老医生,在每次短短的通话中,他总是说鼓励儿子说:“阿仔,国家需要好男儿的时候,要挺身而出,你在非洲好好工作,家里别担心,爸还能帮你分担一些。”

在邓锡岳看来,能够参加援非工作是人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以前在电视上看到介绍那些无国界医生时,觉得他们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非常的崇敬他们,总觉得这个工作离我很遥远,但是今天,自己也能自豪的大声说“我做到了!”

“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团队的智慧是无穷的,感谢队友、感恩团队,在赤几工作的560多个日日夜夜,我们一起挥洒汗水、共同奋斗,无论何时,回望这段这段峥嵘岁月,我们没有一丝遗憾!”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