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兰和UNESCO的“女性养蜂人”项目落地中国

商讯
关注自 2025 年 3 月起,是“女性养蜂人”项目在中国云南启动的第五年,娇兰秉持一贯的企业家精神与公益愿景,携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走进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生物圈保护区,招募了新一批女性养蜂学员。
在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生物圈保护区的五个村庄中,45 位女性在十位经验丰富的养蜂专家指导下,正式开启为期九个月的深入培训。她们将掌握因地制宜的专业养蜂技能与现代化养蜂技术,提升蜂箱管理能力,在实践中建立自信。培训将打破女性长期依赖社区男性养蜂人的传统局面,引导每位女性逐步走上专业成长与经济独立之路。
养蜂人项目关注本地蜂种与原生蜂种的健康养护与生态保护,致力于提高公众对蜂类的认知。以专业知识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项目为女性赋能,实现成长与自立。

西双版纳生物圈保护区拥有悠久的养蜂与采蜜传统。蜂类,尤以东方蜜蜂(Apis cerana)的两个亚种为代表,既是当地农作物与野生植物不可或缺的授粉媒介,也为原住民与本地社区提供了宝贵的食物来源与额外收入。
东方蜜蜂(Apis cerana)视为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在亚洲的对应种。东方蜜蜂相较西方蜜蜂体型更小、群体规模更小、觅食范围更有限,但两者都在空腔内筑巢,可进行人工养殖。在东方蜜蜂已知的八个亚种中,至少有三种分布于中国境内。东方蜜蜂是农粮作物和野生植物不可或缺的授粉媒介,然而,受到集约化农业和林业的发展、森林向单一树种种植园转变、西方蜜蜂引入等多重因素影响,亚洲地区的东方蜜蜂数量已出现明显减少。“女性养蜂人”项目积极推动西双版纳生物圈保护区内东方蜜蜂的生态型保护,延续生态多样性,促进本地物种可持续发展。

本期中,几乎所有学员都接触过养蜂工作。在传统家庭分工中,女性承担起蜂群管理的主要职责。沉重的传统圆木蜂箱,加之防护服和专业设备短缺,让许多女性在开展养蜂工作时缺乏信心。在养蜂人项目支持下,学员将配备专业防护装备,接受现代蜂箱的操作培训,这种蜂箱更易开启,便于日常维护。她们还将加深对蜂类生物学的理解,进一步提升蜂蜜加工技艺。
“通过‘女性养蜂人’项目,我们赋能当地社区成为可持续养蜂的引路人,从而增强生物多样性、提高文化韧性、促进经济发展。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生物圈保护区包括蜜蜂在内的各种授粉生物,是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一步。” ——莉迪亚·布里托(Lidia Brit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助理总干事

在本地旅游市场销售蜂蜜产品为学员打开了新的发展渠道。市场上蜂蜜销售竞争激烈,学员需要掌握必要的商业技能才能脱颖而出。她们将在培训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优质采收与精美包装在有效提高个人销量上的重要作用。
在项目支持与创业精神的双重驱动下,这些女性将能利用养蜂实践中积累的资源和与其他女性并肩奋斗的经历,为自己与家人创造美好未来。
“随着‘女性养蜂人’项目拓展至中国,我们不仅在为女性赋能,也在助力维系当地生态平衡。通过传授蜂群养殖与蜂类养护的技能,这些女性将逐步深入理解生物多样性,成为守护自然环境与生态发展的中坚力量。” ——克莱尔·科莱蒂(Claire Coletti),娇兰全球可持续发展总监

娇兰“女性养蜂人”项目介绍
于 2020 年正式启动的“女性养蜂人”项目是由娇兰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n and the Biosphere Programme)”携手发起的前沿女性创业计划,致力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生物圈保护区内,推动实现赋能女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两大核心目标。
除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在生物圈保护区内推进的“女性养蜂人”项目外,娇兰在多个地区携手当地具有影响力的非政府组织,独立开展相关计划。具体包括: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和卡拉布里亚地区与 Conapi NGO 合作;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与 El Rincón de la Abeja NGO 合作;在日本西部与 Umeda Mitsubachi NGO 合作。

西双版纳生物圈保护区介绍
作为联合国科学领域的牵头机构,教科文组织支持全球在可持续发展认知提升、政策制定与实践方面的各项努力。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及其“全球生物圈保护区网络(WNBR)”,教科文组织积极推广将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结合的创新解决方案,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未来。
在中国设立的 1700 个自然保护区中,有 26 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生物圈保护区。其中,位于云南省、毗邻缅甸与老挝的西双版纳生物圈保护区,凭借其独特地理与生态环境,成为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多族群世代在此栖居,孕育出多元文化土壤,具有高度的文化多样性。这些年来,政府在多个农村地区推广东方蜜蜂养殖计划,帮助农户增加额外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