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广东 城市

惠州供电局:建设服务型党组织 把各级党组织打造成“问题解决中心”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惠州供电局将持续深化“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以机制创新激发组织活力,在服务民生与推动发展中展现央企担当,让“服务型”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都化作万家灯火里的民生温度,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红色动能”。

盛夏的惠州惠东县,党员服务队顶着烈日巡查10千伏线路,为海滨乡镇送去稳定的电能;在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龙门龙潭党员日夜奋战,推动当地电力可靠性提升,为乡村电气化提供可靠得到电能保障……

这一幕幕生动场景,看似独立却彼此呼应,共同勾勒出南方电网广东惠州供电局(下称“惠州供电局”)“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立体图景。

“服务型”党组织以服务中心工作为导向,以解决基层痛点难点问题为目标,聚焦“完成急难险重任务、解决业务薄弱环节、持之以恒高质量的日常工作”,构建“忠诚于党,服务于民”政治保障体系、“目标一致,方法认同”的思想保障体系和“职责明晰,人岗相适”的组织保障体系,形成“三聚焦·三保障”基层党建工作模式,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让服务成为各级党组织的鲜明主题,全面激发党组织动能,凝聚起服务民生与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上下同欲”破梗阻 畅通基层服务脉络

“大岭村土地辽阔,供电路径长,治理‘低电压’问题需要更多资源支持。”2024年9月,惠东供电局大岭供电所党员在党建联系点座谈会上,直面基层供电所治理乡村低电压问题进度滞后的痛点。

此联系点正是惠州供电局党委依据结合党建考核排名、经营业绩指标及巡视巡察反馈情况,重点选取的问题集中、基础薄弱的基层供电所,由党委书记联系挂点,解决落实“优东提西,强地带县”部署的薄弱环节。

在充分调研了解联系点单位存在的问题后,惠州供电局党委迅速启动“调研-协调-解决”闭环机制,梳理出“解决措施不精准”、“立项审批效率低”、“物资调配协同难”等核心问题,通过优化规划、生技、物资等部门协同机制,从思路指引、方法指导、资源保障等维度分类施策,倒排工期,推动问题高效解决。仅用4个月,便完成新增变压器布点和标准化低压线路改造。该项目不仅实现供电可靠性提升,更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双改善,成为惠东供电局首个广东电网公司金质样板工程。

“以前心里多少有点‘谁提问题,谁解决’的顾虑和担忧,现在是党委带头提思路、建机制,我们也更有信心和底气直面困难,解决好问题。”大岭供电所党员配电运维班班长周伟贤的感慨,印证了“基层联系点”制度的实践成效。

近年来,惠州供电局党委主动适应基层治理新形势,积极探索服务中心工作中,“服务型”党组织实际应用场景,着力破解基层难题、提升服务效能,把各级党组织打造成为“问题解决中心”,建设一级带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服务型”党组织。

“‘服务型’的转变重点在了解基层、掌握问题、协调资源、解决问题,推动基层党支部发挥治理主体作用。”惠州供电局党委书记郑宇说道。

针对重要工作部署落地的薄弱环节,惠州供电局党委创新建立党建联系点制度,由党委委员下沉一线办公,通过“面对面”倾听诉求、“点对点”破解难题,推动资源下沉、服务前移,同时通过建立“书记接待日”机制,了解重点问题办理意见和感受,做好跟踪,形成闭环,切实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破除壁垒”聚合力 联合攻坚服务大局

“服务型”党组织一方面是以服务基层的实际举措解决基层痛点,“向下扎根”带动组织效能整体提升;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创新“联合党总支部”党组织设置模式,打破跨部门协同壁垒、破解属地统筹局限,将分散资源“拧成一股绳”,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服务企业发展和民生需求的实践动能。

在解决海中“孤岛”三门岛用电的复杂治理场景中,问题的特殊性提出了多重挑战:三门岛用电难题涉及环境保护、电网技术规划、微电网建设和多村协同供电等多专业技术领域,电力设备线路选址、建设、运输则涉及属地政府规划、建设等多个职能部门。若仅靠属地单一主体统筹,既面临跨部门技术标准衔接不畅的“专业隔离”,又存在外单位协同响应滞后的“机制壁垒”,难以形成资源集中攻坚的合力。

在此背景下,惠州供电局党委通过组建跨层级、跨专业、跨单位的“联合党总支部”,将职能部门的技术优势、技术单位的科研力量、属地政府的协调能力、外单位的资源支持整合在一起,为重大项目注入“红色动能”,推动项目“绿色策划”、“绿色实施”,收获“绿色成果”。

这种“联合党总支部”组织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党委立足战略高度统筹方向,确保重大项目推进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破解“多头管理、各自为战”的困局;党总支部聚焦具体任务抓落实,推动资源在现场、在一线整合——无论是三门岛微电网建设过程中技术部门、施工单位的资源支持,还是与政府单位构建协同机制,都通过党组织纽带实现跨领域资源的精准对接,将政治优势转化为服务中心工作的生动实践。

“联合党总支部就像组建跨层级的‘红色堡垒’,通过强化组织统筹力,加强政企联动、整合技术资源、做好要素保障,把各党支部组织活力“拧成一股绳”,合力破解‘孤岛用电’难题。”郑宇表示。

通过“联合党总支部”,惠州供电局锚定支撑中心工作、满足民生需求的核心任务,在重大项目攻坚、重点领域突破中彰显政治本色,有效推动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和数字化转型,以组织效能有力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党员带头”当先锋 示范引领释放“带动效应”

除了发挥组织效能的“聚合效应”,“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更要激活“神经末梢”——让党组织的主体力量,即每一名党员真正动起来、扛起来。

惠州供电局党委深化“我是党员我带头”示范行动,聚焦架空线路跳闸率高、客户诉求管控难、现场作业安全管控精准不足等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矛盾,分级设立党员责任区,通过“责任区挂牌+定期评估+金银铜徽章评定+专项激励+荣誉表彰”的闭环机制,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深度嵌入业务链条的关键环节,实现了党建工作与业务痛点的“靶向对接”,让党员在推动解决业务薄弱环节问题上带头“亮身份、担责任、干在先、走在前、作表率”。

“直到扎根‘责任区’后才发现,原来关键不在‘跑断腿’的热乎劲,而在要‘扎下根’,抓思想、抓队伍、抓作风,把自己变成‘种子’深扎在队伍里,把‘我来修’的应急式担当变成‘一起防’带动效应。”龙门供电局龙潭供电所党支部书记王志敏的话,道出了许多一线党员的真实感受。他的“责任区”便是故障跳闸整治,这同时也是龙潭供电所提升乡村电力供应可靠性工作中矛盾最集中的“硬骨头”。

龙潭镇,地处粤东山区与珠江三角洲过渡地带,本是惠州北部的边陲小镇,却因惠州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最美旅游公路”的建成投运,即将迎来“农旅融合”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机遇。然而,旅游公路沿线的复杂地形与频繁雷暴天气导致电力线路故障频发,不仅影响村民日常用电,更影响到乡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面对惠州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普遍存在的供电可靠性提升问题,惠州供电局党委以“我是党员我带头”示范行动为抓手,将故障跳闸整治纳入党员责任区,龙潭供电所党支部又将责任区目标细化为故障原因分析、防雷措施、巡视、改造等9项具体任务,让党员履职有了清晰的行动坐标。

如今,在龙潭供电所的政治生活看板上,王志敏的金牌徽章格外耀眼。这枚金徽章即是他在“我是党员我带头示范引领”党员责任区完成情况的标尺,也像无声的冲锋号角,时刻激励着他始终保持着“干在先、走在前、作表率”的状态,主动扛责、积极作为。

在“我是党员我带头”机制的责任压力与攻坚目标的驱动下,王志敏从白天带队勘测线路、优化方案,到夜晚组织党员研读政策、研判难点,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全力推动任务落地。在王志敏的带动下,团队成员主动认领任务、协同攻坚,针对雷暴频发段加装避雷器、对老旧线路实施绝缘化改造、建立“网格化”巡检机制,最终实现责任区故障跳闸次数为0、供电可靠率达100%的“示范引领”目标。

从“个体冲锋”到“集体攻坚”,“我是党员我带头”机制在龙潭镇治理故障跳闸的实践,不仅让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思想上生根、在队伍里发芽、在作风上结果,更拓展出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的新场景。

2024年,惠州供电局通过该机制设立83个党员责任区,通过责任清晰、反馈明确的机制,引导党员运用党建思维去思考问题、分析症结、破解难题,将个人摸索的故障跳闸整治、客户服务、安全现场管控的经验,转化为推动团队攻坚突破的硬实力、推动发展的源动力,把“我来干”变成“我们一起干”,持续释放“带动效应”,提升团队整体战斗力。

盛夏的惠州,海滨乡镇灯火明亮,环南昆山青山跃动生机,惠州供电局党委通过探索“三聚焦·三保障”基层党建工作模式,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惠民实效,在基层治理与企业服务的交汇点走出特色路径。面向未来,惠州供电局将持续深化“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以机制创新激发组织活力,在服务民生与推动发展中展现央企担当,让“服务型”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都化作万家灯火里的民生温度,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红色动能”。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