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芭蕾”惊艳开场!2025年广州开发区、黄埔区职业技能竞赛开赛

政府网站
关注10月15日,伴随着叉车引擎的轰鸣与观众的阵阵喝彩,由黄埔区人社局、区总工会联合主办的2025年广州市“红棉匠才”系列职业技能竞赛暨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第十七届职业技能竞赛在广州文冲船厂技工学校正式拉开帷幕,比赛以“才聚黄埔 匠心筑梦 赋能百千万”为主题。首场决赛项目——起重装卸机械操作工(叉车司机)项目率先上演“巅峰对决”,选手们以毫米级精度诠释工匠精神,为这场年度技能盛宴奏响了激昂的序曲。
与往届不同,本届竞赛首次将无人机装调检修工、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提格为市级一类竞赛项目,并新增低空经济领域竞技单元,标志着黄埔技能竞赛从传统制造向“智造+未来”的华丽转身,该区正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评、以赛促产,构建“12136”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技能人才矩阵。

硬核对决 货叉上的“速度与精度博弈”
作为赛事开篇重头戏,叉车司机竞赛从初赛阶段便严把“理论关”——全区15家企业的59名一线技术骨干先经笔试淬炼,35名选手最终站上决赛舞台,在实操环节展开了一场力量与柔韧并存的终极较量。
“步步高升”比赛区域内,一场机械的“指尖芭蕾”正在上演。5米见方的有限空间里,选手需要操纵庞大的叉车,用货叉将20只晶莹剔透的红酒杯逐一叠成高塔。
“车身稍偏就会触发罚时警报,每一次操作都极度考验选手的稳定与细心。”现场裁判员紧盯选手动作,“更具挑战的是,比赛只有8分钟,如果中途酒杯倒塌,是保留现有成绩结束比赛,还是清零重来、冒险冲击更高纪录,将让选手面临抉择。”
阳光洒在比赛场地上,叉车臂缓缓升起,选手们全神贯注地操控着方向杆,货叉在他们手中仿佛有了生命。在选手们小心翼翼的操纵下,货叉不断从酒杯下方,徐徐插入杯底、缓缓抬升、慢慢移动,精准完成叠放。随着酒杯摔倒声与计时器滴答声出现交织,现场紧张感瞬间达到顶点:有的选手果断返航,牢牢保住战果,有的选手则深吸一口气,继续目光坚定将货叉再次伸向取杯区……这毫秒间的抉择,见证了选手们技艺与勇气的巅峰PK,诠释了黄埔技能人才的非凡匠心。
若说“叠塔”比的是“巧劲”,那么今年新增的维保与故障诊断排除项目,拼的则是“内功”,让比赛更具挑战性和实用性。赛场一侧,选手们化身“急诊医生”,对“潜伏暗病”的叉车进行“望闻问切”。
“为全方位考验选手的综合素质,我们在故障排查环节,精心设计灯光、动力控制系统和底盘故障等‘实战陷阱’,同时,我们还在维保环节上增设‘一票否决’,选手稍有不慎就可能‘满盘皆输’,所以每一次判断都会关乎最终胜负。”黄埔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到。
在20分钟静默的赛场上,选手们手持万用表,探针在电路线束间游走,诊断仪屏幕的波纹跳动如机械的心电图。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俯身贴紧液压管路,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捕捉着每一丝细微震颤:“机械会说话,只是需要懂它的人倾听。”
“我发现了喇叭不良、保险丝坏掉等问题。”刚比完赛的选手吴洪涛表示这是他首次参加维修类竞赛项目,但因日常工作中常接触类似问题,整体发挥较为顺利,“这次比赛也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助力我们更高效地开展日常工作。”在这场无声的较量里,工匠们用专业知识和敏锐直觉,破解着设备预设的“密码”,让故障机械重焕生机。
“今年的叉车项目与以往大有不同,针对叉车司机考高级工证难、大多只有上岗证问题,我们以赛促评,让更多叉车司机通过竞赛的方式直接取得高级工证书。”黄埔区人社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

赛事升级 从“传统技艺”到“未来产业”的跨越
与往届相比,本届竞赛在项目设置上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既保留叉车司机、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等传统优势项目,更瞄准未来产业布局“新赛道”——首次引入无人机装调检修工赛项,开创广州低空经济领域职业技能竞赛先河;同时将无人机装调检修工、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双双升级为市一类竞赛,打破区域限制,吸引全市劳动者参赛,赛事辐射力与含金量大幅提升。
“黄埔区正布局低空经济,这个赛项就是要为产业储备技能尖兵,让‘空中赛道’上有更多本土培养的人才。”黄埔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解释道,赛道的设立和升级,不仅是顺应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更释放出“以赛促产、以赛育才”的明确信号,也是黄埔区构建“12136”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
赛事“福利包”更让技能人才直呼“给力”,所有在本届竞赛中获优胜奖及以上的选手,均可实现“一赛两得”——不仅获得荣誉,还可同步取得相应工种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直接推动个人技能等级向更高层次跃升。黄埔区一、二、三等奖获奖选手还将享受“奖金+入户”双重激励,进一步推动“技高者多得”成为全社会的风向标。
据悉,本届竞赛将持续整个十月,无人机装调检修工、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中式烹调师和中式面点师竞赛项目决赛将分别于10月17日、21日、23日进行,为各类技能人才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