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佛山”怎么走?南海区府领导的答案都在这里

新浪广东
关注2月27日下午,南海区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举行。会上,南海区政府领导在现场回答各方记者代表提出的问题,并就区政府报告中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城乡发展、水环境治理等热点话题进行了解答。

南海区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
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
全面落实“香港+佛山”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后第一时间,在市长朱伟的带领下,我们带队去香港拜会了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和相关部门,特别是对粤港澳合作高端服务示范区的建设进行了沟通,也得到了积极回应,这对我们下一步全面推进粤港澳合作高端服务示范区的建设开了个好头。”顾耀辉在会上表示,具体到南海来讲,下一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出台政策。南海区将出台一系列政策,吸引港澳青年及港澳各界人士到南海创新创业投资,政策涵盖创业启动补贴、人才住房补贴和高铁通勤补贴三大方面,扶持政策力度大。比如,创业启动补贴方面,最高可达450万元,人才住房补贴和高铁通勤方面,每月最高均可达1万元。
第二,建立平台。目前已建成丰树国际创智园、粤港澳科技展示交流中心、粤港澳青年创业社区等一批载体平台。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城、澳门城、广佛跨城综合体是专门为粤港澳合作搭建的,目前正在完善方案,加快建设。
第三,引进产业。南海将要加快文翰湖科创小镇的建设,引进一些科创产业,南海将利用粤港澳高端服务示范区这个金字招牌,吸引大量港澳优质服务业项目落户南海,为南海产业升级提供支撑。去年超过1000亿元有意向进驻和落户的项目,接下来南海区将加速推进项目落地。
第四,强化外联。全面落实“香港+佛山”,继续与香港深度合作,为了方便港澳投资创业人士往来,目前佛山正积极向中国铁路总公司申请开通香港西九龙站到佛山西站的高铁班次,或者途经的高铁车次在佛山西站停靠,实现佛山与香港在人才、项目、资金上无缝对接。
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
改造升级村级工业园
“村级工业园改造是南海经济发展瓶颈和结构性问题,也是南海社会治理的重大问题,对南海产业转型、环境治理带来很多的问题”,面对记者的提问,南海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蔡汉全表示,今年区政府将用更大力度和决心进行这方面的整治,具体有五方面的坚持。
第一,坚持政策驱动。一方面,在3月中旬,对《关于佛山市南海区进一步推进城市更新(三旧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南府办[2015]53号文)进行修订,里面加入了很多对村级工业园改造的新政策;另一方面,争取在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方面,对集体土地整备、混合开发、集体和国有土地置换、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方面进行突破,也得到国家自然资源部的支持,明确南海可以在这四方面试点探索。
第二,坚持示范带动。今年是工作任务重的一年,区委提出建设100个产业社区、45万平方的产业载体,推动6个以上超千亩的村级工业园改造项目。
第三,坚持政府主导。一方面整个规划和方案由政府主导和平衡相关利益管理,另一方面立足村级工业园的“拆”,拆“两违”建筑、不适合产业转型升级的低端厂房,这也需要政府联动、联合执法。
第四,坚持国资先行。村级工业园改造的导向是以产业为主,市场不一定有这么大的驱动力,就由国资来联合区镇两级,引导集体经济,带动社会投资改造村级工业园。
第五,坚持靶向招商。结合主题产业园建设,着力引进一批绿色、智造、创新高端化产业项目,凸显村级工业园改造提升成效。
加大广佛跨界河流治理
治水投入追加至50亿元
“水环境治理是环境治理重要部分,这几年广佛跨界河涌治理是省市各级各部门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南海区副区长陈绍文表示,南海作为广佛交界非常前沿的地方,这两年在水环境治理上花了很大力气。去年在气象、水文条件不利的情况下,广佛跨界河涌污染指数下降了8.9,基本达到了省市的要求。去年主要做了八方面工作: 包括截污、高标准排放、禁养、清淤、执法、活水、统管、推进流域治理。今年,在水环境治理上有三大工作部署。
第一,在基础设施方面加大投入,进行截污。黄志豪书记提到,今年在治水方面计划投入38亿元,后来研究又追加至50亿元,南海每年的截污工程力度都在加强。
第二,抓好工业园污染源、农业源治理,今年,执法力度一定更大、更精准,农业源方面巩固禁养区的成果,防止死灰复燃,在限养区片区里研究更科学的布局,把农业污染源降到最低。
第三,进一步落实河道管理和生态修复,疏浚这块也按计划系统进行,流域治理这块要扩大面,里水河流域治理推开后,继续研究北村流域治理。黑臭河涌治理,城区黑臭河涌30%要达到要求,通过清淤、活水,做好水文章。
第四方面,压实河长、湖长责任,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建立三级问责体系,以问题为导向,重点对黑臭水体和群众投诉多的河涌加强巡查督办,全力推进广佛跨界河涌治理。
新浪佛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