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到2019年2月18日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从区域性规划上升到国家级规划的战略高度。粤港澳大湾区有五个核心定位: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和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粤港澳大湾区建成世界级的城市群,对于内地9个城市而言,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这意味着它们要对标的都是全球顶级的城市,城市知名度将得到史无前例的提升,而知名度提升带来的,就是城市价值的全面提升。
粤港澳大湾区内部拥有300 多个产业集群,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并集聚形成了ICT 及科研产业集群。同时拥有华南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和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两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以及暨南大学科技园、华南农业大学科技园、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园、深圳大学科技园和南方医科大学科技园五个省级大学科技园。此外,还拥有30余个国家级的企业孵化器以及数十个省级企业孵化器。
粤港澳大湾区2019年PCT申请量排在全球前列,具备全球科技创新影响力。全球前50个企业申请人里面,中国占了12家,而总部在大湾区的有9家,比2018年增加了3家。其中华为和欧珀分别排在全球第一位和第五位。2019年PCT申请全球前五的高校,粤港澳大湾区有两所,分别是深圳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
领先的科研体系和上下游完整的产业链集群,让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我国参与国际高端产业竞争的主要载体。
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为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提供更专业的服务。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扩大对外开放,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推进投资便利化和贸易自由化。
在内地与港澳的深度合作示范区里面,深圳前海、广州南沙和珠海横琴无疑占据了更加有利的地位。深圳前海定位为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重点在于联动香港,推进金融开放创新。广州南沙定位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携手港澳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珠海横琴定位为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深度推进和澳门的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全国教育和人才高地。香港拥有世界领先的高等学府,大湾区可借助这一优势重点推进基础研究,融合传统及创新产业,确保创新科技产业的可续持发展。
游艇邮轮旅游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旅游名片。海湾和港口是湾区的特色,粤港澳大湾区拥有11个港口,香港又是国际航运中心,游艇邮轮旅游具备天然的优势。游艇游轮旅游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宜居宜游的一大特色名片。
回顾世界上几大湾区的发展,会发现一个共同的规律。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每一个湾区的发展都是基于优良的港口资源,把各类生产要素聚集起来,并开始逐步吸引外部人口的迁入,形成以出口或者贸易为主的产业链。
第二阶段,快速发展阶段。随着产业的发展,产业内部的扩张需求加大,同时产业工人也越来越多,和周边城市、区域联系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个时候,对外交通成为了影响湾区的发展最核心要素。湾区内部各个城市通过快速路网、轨道交通,尤其是跨城的轨道交通,来实现快速的联系和融合。由于成本的提升,这个阶段湾区内部的产业发展基本会伴随着升级,形成更加具备附加值的产业集群。同时,引入了更多更高级的产业工人。
第三阶段,成熟阶段。随着湾区内部人口质量提升,以及湾区形象成熟,对于高知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加强。高职人才的快速流入又带来了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的导入,最终形成正向反馈。这个时候,湾区就进入了成熟阶段。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而言,目前正在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是价值兑现最为快速的阶段。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GDP为1.66万亿美金,经济体量已经大到足够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把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经济体和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排名,能够排在全球第11名,已经超过了全球非常多的发达国家。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GDP为1.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测算数据显示,到2030年,粤港澳大湾区4.62万亿美元,超过东京湾区(3.24万亿美元)、旧金山湾区(2.21万亿美元)、纽约湾区(2.18万亿美元),成为世界GDP总量第一的湾区。
港口对于每一个国家和城市经济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全球35个国际化城市,其中有31个是因为拥有港口而发展起来。前10名的城市几乎都是港口城市,如纽约、伦敦、东京等。粤港澳大湾区拥有11个港口,以海港为主,有少量河港,港口数量基本可以排在全球首位。排在全球前列的港口资源,让大湾区和全球各个城市的联系更加紧、更加便捷的参与到全球贸易和经济分工合作中。
根据中国港口协会公布的数据,2019年全球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十个港口里面,粤港澳大湾区占了三个。深圳港、香港港和广州港分别以2577万TEU、2300万TEU和1836万TEU排在全球第四、第五和第八位。此外,佛山港、东莞虎门港、珠海港分别以444万TEU、368万TEU、256万TEU排在全球前100名。
航空运输产业是全球最重要的产业之一,一座机场能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根据《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三五”规划》,广东将重点打造“5+4”骨干机场,其中五个骨干机场都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再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国际机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5+2的世界级机场群。
在2019年全球最繁忙的20个机场里面,广州白云国际机场首次突破7000万达到7337万人次,排在全球第11位。香港国际机场以7150万人次旅客吞吐量排在全球第13位。除此之外,深圳机场旅客吞吐量5293万人次、珠海机场旅客吞吐量1228万人次、澳门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960万人次。粤港澳大湾区2019年机场旅客吞吐量接近2.2亿人次。
如此庞大的机场群,以及如此巨大的旅客吞吐量,让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和全球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地区之一,为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动力。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认为旅客的吞吐量还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3航站楼和深圳机场T4航站楼的扩建,粤港澳大湾区的机场群年旅客吞吐量将接近3亿人次。
粤港澳湾区和全球其他三大湾区相比,高铁里程以1599公里遥遥领先,而且随着深圳至茂名、广州至汕尾、赣州至深圳等高铁的建设,这种领先优势还将继续扩大。到2020年,广东省高铁运营里程由2018年的1625公里增加至2000公里,实现市市通高铁。
但在普通轨道交通层面,和其他几个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高铁网络和城际地铁的逐步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将形成核心城市半小时到达、湾区内部一小时到达的交通网络。
粤港澳大湾区对全球产业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影响力。粤港澳大湾区内部拥有300 多个产业集群,产学研用体系完善,具备了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大湾区在产业发展的头部力量也具备了非常大的竞争力,世界500强企业云集,且在创新能力上也排在全球前列。
在最新发布的2020年500强排行榜上,中国上榜公司数量为133家,首次超越美国121家排在全球第一位,日本则以53家排在全球第三位。对美国、中国和日本上榜的307家500强企业进行分析,总部位于四大湾区的有93家,占比高达18%。
位于东京湾区的500强企业共有40家,占日本500强企业的75%,行业主要集中在日本的优势产业。包括汽车行业,如丰田汽车、本田汽车、日产汽车;金融行业,如日本生命保险公司、三菱日联金融集团、日本三井住友金融集团等。
位于纽约湾区500强企业共有22家,占美国500强企业的18%,行业主要集中在金融和通讯行业。世界金融业的顶尖企业如摩根大通、花旗集团、高盛等,基本都集中在纽约湾区。
位于旧金山湾区500强企业共有10家,占美国500强企业的8%,行业主要集中在IT和金融业。其中苹果、思科、谷歌等全球科技巨头集中在旧金山湾区。
在粤港澳大湾区,有21家世界500强企业。湾区500强企业占中国的比重为16%,超过旧金山湾区。其中总部位于深圳有8家,香港的有7家,广州有3家,佛山有2家,珠海有1家。
从行业分布来看,相对比较多元。有金融巨头平安、招商银行和友邦保险,有科技巨头华为和腾讯,也有制造业的巨头美的、格力和正威,当然也有房地产行业的巨头恒大和碧桂园。
世界500强企业体现在把企业做大方面,粤港澳大湾区走在了全球前列。在如何把企业做强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同样走在全球前列。
2020年4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了2019年全球各个国家和企业PCT专利申请的相关数据。2019年全球PCT专利申请量达到了26.58万件,同比2018年增长了5.2%。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排在了全球第一位。排在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中国(58990件)、美国(57840件)、日本(52660件)、德国(19353件)、韩国(19085件)、法国(7934件)、英国(5786件)、瑞士(4610件)、瑞典(4185件)和荷兰(4011件)。
全球前50个企业申请人里面,中国占了12家(2018年8家),而总部在大湾区的有9家(2018年为6家)。其中华为以4411件大幅遥遥领先,排在全球第一位。东莞手机厂商双雄OPPO和VIVO的排名也大幅攀升。总部在大湾区的六家公司PCT申请量达到10307件,已经远远超过法国,可以排在全球第六位。
轨道交通一小时内生活圈使得跨城居住及工作成为现实,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湾区内城市的行政边界在经济活动中将逐渐模糊,跨城活动更显频繁。
一小时轨道交通生活圈是较远距离城市融合的重要载体,也使“跨城居住”成为趋势。
目前来看,一小时内轨道交通圈主要分为2个四城互通圈以及3个三城互通圈。四城互通城市群有广佛中江、广佛中珠。三城互通城市圈有广佛肇、广莞深、莞深惠。其中,广佛两市地铁已连通。
肇庆及惠州两个城市因空间位置的影响,与湾区内其他城市的一小时轨道交通圈比较局限,分别只和湾区内的另外两个城市实现一小时内互通。珠江东岸与西岸城市轨道交通一小时圈缺乏,例如,深圳至珠海、中山、江门,东莞至珠海、中山、江门、佛山等。最后,珠江西岸城市内部,江门与珠海、肇庆缺乏一小时轨道交通联系圈,致使湾区西岸城市未能形成一小时轨道交通圈闭环。
整体而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一小时内轨道交通基本面较好,但外围城市间(地理位置而言)一小时内轨道交通圈尚未形成闭环。未来,外围城市一小时内轨道交通圈构建对整个湾区的城市融合及发展尤为关键,肇庆、江门及惠州等三个城市未来发展可期。
2025年,广州、佛山、江门、中山及珠海五个城市将形成一个一小时内轨道交通五城互通圈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跨城通地铁的城市仅有广州和佛山。2025年,将新增两个城市互通圈,广州⇄东莞,深圳⇄惠州。城市格局将发生改变,多城融合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必然趋势。届时,佛山与广州的地铁互通路线将增加37种。
粤港澳大湾区两个一小时内轨道交通四城互通圈,“广佛江中”及“广佛中珠”,将在2025年将升级成“广佛江中珠”一小时内轨道交通五城互通圈。将增加4个一小时内轨道交通四城互通圈,分别为“广佛江深”、“广莞中深”及“莞江中珠”,珠江东西岸一小时内轨道交通将打破壁垒。广佛肇、广莞深和莞深惠3个一小时内轨道交通三城互通圈在城市互通线路上会有所增加。
综合来看,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内轨道交通线路增量明显,城市间格局也将带来新的革新。湾区内部城市一小时内轨道交通实现互通,但湾区外围未能形成一小时轨道交通闭环,表现为广州和惠州、珠海和深圳、肇庆和江门缺乏一小时交通圈。
2035年:地铁双城互通城市圈增加至4组
在2025年的基础上,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预计将新增一个城市地铁互通圈,深圳⇄东莞,届时,粤港澳大湾区将有四组双城地铁城市,广州⇄佛山,广州⇄东莞,深圳⇄东莞,深圳⇄惠州,珠江东岸城市均有跨城地铁,珠江西岸仅有佛山一市有跨城地铁。
在2025年的基础上,2035年新增的一小时内轨道交通线路并未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格局带来变化,一小时内城市互通圈状况仍和2025年一致。
总体而言,到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内的轨道交通基本覆盖大湾区内各个城市,湾区内将形成1个一小时内“五城轨道交通联系圈”,广深依旧是大湾区一小时轨道交通核心;珠江东西岸一小时内轨道交通将打破壁垒,城市经济格局将迎来重塑。
如果说,一小时轨道交通圈使得“跨城居住”成为趋势,那么0.5小时的轨道交通圈使得“跨城居住”成为常态。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0.5小时轨道交通圈主要分1个四城互通圈、3个三城互通圈及1个双城互通圈。四城互通圈为广佛江中城市圈;三城互通圈为佛中珠、广莞深和莞惠深城市圈。双城互通圈为广佛和佛肇城市圈。其中,广佛两市地铁已连通,且在半小时内互通。目前来看,肇庆半小时轨道交通圈较为单一,仅与佛山互通。
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内核心交通枢纽城市仍然为广佛
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半小时轨道交通圈,原有的2个三城半小时互通圈将上升为四城半小时互通圈。届时将有3个四城互通圈:广佛江中、广莞中深和佛中江珠。1个三城互通圈——莞深惠,以及1个双城互通圈——佛肇。其中,广州与佛山两市分别与湾区内五个城市实现了半小时内互通,广州与佛、江、中、深、莞等五个城市,佛山与广、中、江、珠、肇等五个城市。珠江西岸城市中山与珠江东岸城市东莞及深圳的半小时互通,不仅打破东西岸轨道交通联系壁垒,也使得城市间联系更为紧密。
总体看,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内半小时轨道交通圈覆盖面较好,但肇庆与湾区内其他城市缺乏半小时轨道交通互通圈,且在2025年前,不论是一小时抑或是半小小时生活圈均无数量的增加。
2035年半小时轨道交通格局变化不大,预计广深、广中、深惠、中珠江分别增加一条半小时互通线
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内半小时轨道交通联系圈在2025年的基础上数量有所增加,但是并未带来交通联系圈格局的变化。预计广州⇄深圳、广州⇄中山、深圳⇄惠州、中山⇄珠海将分别各增加一条半小时互通线。
整体来看,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半小时轨道交通联系圈较为成熟,但肇庆与湾区内城市(除佛山)半小时联系圈缺乏,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的融合发展,未来是否有突破,值得期待。于此同时,珠江东岸与西岸城市半小时联系圈仍尚待升级。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