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广东 资讯

微博话题#长期戴耳机的受害者#登上热搜 医生告诉你5个用耳真相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首先,“长期戴耳机”和“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并不存在必然关系。

近日,#长期戴耳机的受害者出现了#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引发网友讨论。

这个讨论让经常戴耳机的网友不禁感到有些“恐慌”——

我的耳朵是不是也快“聋”了?

要不要把耳机扔掉?

对此,中山六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孙悦奇、副主任医师肖志文表示,错不在物品本身,科学使用才是关键。

长期戴耳机会导致突聋吗?

首先,“长期戴耳机”和“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并不存在必然关系。

孙悦奇指出,“突聋”是一种医学急症,指短时间内(通常是72小时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觉神经性听力下降。它的病因非常复杂,目前医学上认为可能与病毒感染、内耳血管痉挛缺血、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巨大的精神压力(如“鸭梨山大”、长期熬夜)等因素有关。

那么,为什么有的人戴了耳机就“中招”了呢?这在医学上被称为“诱因”。如果长时间使用耳机播放大音量,尤其是在极度疲劳、熬夜、压力山大的时候,这种强烈的声音刺激(即噪声)可能会导致内耳的毛细血管发生痉挛,供血不足。如果恰好叠加身体的其他易感因素(比如“三高”、病毒感染、免疫力低下等),就可能诱发“突聋”。所以,“突聋”的“锅”,不该全让耳机“背”。

那为什么有些人(比如那位天天戴耳机打游戏的室友)“一点事儿都没有”?这涉及到“个体差异性”。每个人的耳蜗毛细胞的耐受度不同,有些人天生就“皮实”一些。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作死”,因为噪声对听力的损伤是不可逆且会累积的。

长期戴耳塞睡觉,其实是可以的

为了隔绝鼾声或街道噪音,很多人选择戴硅胶或泡棉耳塞睡觉。肖志文表示,从“听力损伤”的角度看,问题不大,因为它只是物理隔音。但从“耳朵健康”的角度看,尤其要注意几个问题:

  1. 外耳道炎:耳塞会堵塞耳道,导致内部潮湿、不透气,成为细菌和真菌的“快乐老家”。
  2. 耵聍栓塞(耳屎堵塞):长期佩戴耳机会把耳屎不断往里推,日积月累,出现其他耳问题。
  3. 压迫与不适:材质过硬或佩戴过久,可能压迫耳道,引起疼痛。

建议: 保持耳塞清洁,定期更换,如果耳朵有任何不适(如发痒、疼痛),请立即停用并就医。

枕着音箱入睡,不入耳但也不建议!

虽然您“睡着了”,但听觉系统并没有“关机”。声音会持续刺激听神经和大脑皮层。这不仅会严重降低睡眠质量(处于浅睡眠状态),也会让听觉系统“全年无休”,得不到真正的休息。

这就好比让耳朵“值夜班”,长期以往,它必然会“过劳”。

建议: 如果真的需要“白噪音”助眠,请一定设置“定时关闭”(比如30分钟),并且把音量调到若有若无的程度。

款式多样的耳机,怎么挑?

请记住一个核心原理:无论声音怎么来的(空气传导或骨传导),最终都要经过您的内耳(耳蜗)处理。只要音量够大、时间够长,任何类型的耳机都能造成听力损伤。

所以,没有绝对“安全”的耳机,只有“相对更优”的选择。

  • 骨传导/耳夹式(开放式):
    • 优点:不堵塞耳道,能保持耳道干爽,同时能听到环境音(比如跑步时能听到车声),更安全。
    • 缺点:为了在嘈杂环境中听清,人们往往会把音量开得非常大,这对内耳的伤害同样巨大。
  • 头戴式(包耳式):
    • 优点:佩戴更舒适,而且因为能(被动或主动)隔绝一部分环境音,你不需要开很大的音量就能听清。
    • 缺点:夏天戴着热,不方便携带。
  • 入耳式:
    • 优点:隔音最好,音质细节最丰富。
    • 缺点:声音直冲鼓膜,声压更大;同时容易滋生细菌,诱发外耳道炎。

结论: 如果只从“保护听力”角度出发,在安静环境下,优先推荐头戴式耳机(尤其是带主动降噪功能)。但如果是运动人士,[骨传导]是出于安全的好选择。另外,可以大胆尝试降噪耳机,隔绝一些声音后,它可以用更低的音量听清内容,相对来说对听力更友好。

医生给“耳机人”的终极护耳建议:

  1. 遵守“60-60”黄金法则:这是国际公认的护耳准则。即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佩戴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
  2. 给耳朵“放个假”:每佩戴1小时,至少摘下耳机,让耳朵在安静环境下休息10-15分钟。
  3. “降噪”是您的朋友:在地铁、公交等嘈杂环境,请优先使用降噪耳机,用“技术”对抗噪音,而不是用“更大的音量”对抗。
  4. 注意卫生:定期清洁耳机,尤其是入耳式和耳塞。
  5. 出现预警,立即就医:如果发现自己开始耳鸣(耳朵里总有嗡嗡或嘶嘶声)、听力下降(感觉声音变小或发闷)、或者耳朵有胀痛感,请不要犹豫,立刻、马上,去看耳鼻咽喉科!

通讯员:陈子滢、张婷婷、张源泉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