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胃息肉发展成胃癌之前,我们可以做什么?医生来支招
新浪广东
关注11月29日“胃癌关爱日”即将到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外科一区主任练磊主任医师为大家解答,关于胃息肉与胃癌的相关问题。
发现胃息肉,不干预离胃癌有多远?
练磊提到,绝大多数胃息肉是良性的,并不会癌变。 胃息肉主要分为几种,它们的威胁性各不相同: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这两类最常见,多与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和修复有关。它们通常“安分守己”,生长缓慢,癌变风险极低。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 “胃癌的预备队员” ,其癌变风险与它的大小密切相关,直径越大(尤其是>2cm),风险越高,是“重点监控”对象。
从息肉到癌,需要多久?
它通常遵循一个缓慢的演变序列:正常黏膜 → 萎缩性胃炎 →肠上皮化生 → 异型增生 → 早期胃癌。这个过程可能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但一旦到了异型增生阶段,发展快慢不一,具有很大不可预知性。
练磊表示,这个漫长的“时间窗口”,是干预的黄金时期。通过胃镜发现并微创切除高危息肉,相当于在癌变的道路上提前设置了“路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一级预防手段。所以,发现息肉,切勿过度焦虑,但务必遵从医嘱,该切就切,定期复查。
为何胃癌一发现就是中晚期?如何与普通胃病区分?
这正是胃癌的凶险之处。早期胃癌症状隐匿,极易被当作“老胃病”忽视。而外科医生接手治疗时,很多患者已处于中晚期,手术难度和复杂性大大增加。
胃癌的疼,到底是哪种疼?
早期胃癌的疼痛通常没有特异性,多为持续性、无规律的隐痛或钝痛,位置通常在心窝部(上腹部),它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所致疼痛的核心区别在于“规律性的消失”:
- 胃溃疡:常表现为餐后痛,吃东西后疼痛加重,下次餐前缓解。
- 十二指肠溃疡:常表现为空腹痛、夜间痛,吃东西后缓解。
- 胃癌:疼痛与进食关系不大,持续性存在。如果您多年的规律性疼痛突然变得没有规律,这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危险信号。
除了胃痛,还有哪些容易被忽略的“小信号”?
很多进展期胃癌患者经常会说:“医生,我没觉得多疼啊”。这是因为胃癌更常表现为一些非特异的消化道症状:
- 持续的饱胀感与食欲不振:吃一点就饱,对美食失去兴趣。
- 恶心、嗳气:尤其是肿瘤长在胃的出口(幽门)时,可能导致梗阻。
- 烧心、反酸:关键在于对药物的反应。如果规律服药后症状控制良好,风险较低;但如果药效越来越差,或需不断加重,必须借助胃镜排查。
当出现以下任何一项,往往提示肿瘤已进展,需立即就医:
- 呕血或黑便(像柏油一样):提示消化道活动性出血。
- 不明原因的体重显著下降(如一个月内下降超过原体重的10%)。
- 贫血、乏力、面色苍白。
- 腹部摸到包块。
- 出现吞咽困难或呕吐(提示贲门或幽门梗阻)。
胃癌高发的生活习惯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头号元凶)、高盐饮食(腌菜、咸鱼)、爱吃烧烤油炸食物、吸烟酗酒、新鲜蔬果摄入不足、有胃癌家族史。
针对大家关心的饮食防癌问题,练磊提供以下解答:
维生素、保健品能防癌吗?
- 大蒜、西兰花等食物:是健康膳食的一部分,但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单纯大量吃某种食物就能预防胃癌。均衡饮食的整体效益远大于单一食物。
- 维生素片/保健品:不能作为防癌手段。盲目补充甚至可能有害。营养应首先从均衡膳食中获取。
天天喝粥、吃面条、喝牛奶,真的能养胃防癌吗?
这是一个巨大的误区。对于术后或急性期患者而言,这些软烂食物能减少胃部负担,是暂时的“治疗饮食”。对于健康人或慢性胃病患者来说,长期如此反而有害。胃功能需要“锻炼”,长期吃软食会导致胃消化功能减退,更像是一种“溺爱”。真正的“养胃”是规律三餐、均衡营养、戒烟限酒,而非只吃某几种食物。日常护胃,可以试试“防癌金字塔”:
- 基石(最重要):检测并根治幽门螺杆菌。
- 核心:改善生活方式:低盐饮食、多吃蔬果、戒烟限酒、使用公筷。
- 关键保障:主动筛查。建议40岁以上人群,及所有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胃镜检查。这是发现早癌、切除癌前病变的终极利器。
(通讯员:陈子滢 张婷婷 张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