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届“织交会”盛大开幕 科技、文化、贸易共舞,绘就毛织产业新画卷
综合
关注当冷空气裹挟着初冬的寒意悄然南下,被誉为“世界毛织之都”的大朗镇,正以一场行业盛会带来如春的温暖与活力。11月17日,备受瞩目的第22届中国(大朗)毛织产品交易会(以下简称“织交会”)正式拉开帷幕。本届展会以“时尚潮·东莞造”为主题,搭建了“1主会场+6分会场+7飞地展馆”的跨区域联动矩阵,充分展示了大朗毛织产业成果,为行业交流合作提供了绝佳平台,助力大朗毛织提升品牌影响力、拓展国内外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东莞市副市长李辉,黄埔海关副关长、党委委员闵飞,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林云峰,大朗镇党委书记董铁,东莞市毛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周淦华等参加了开幕仪式。
踏入毛织贸易中心主会场,产业兴旺之景跃然眼前。约2000家参展商携300个展位齐聚,机械、服装、纱线、综合配套四大展示区各展风采。先进设备、时尚服装、多样纱线吸引着如潮客流,客商穿梭其中,目光满是探寻与期待。参展商与采购商愉快洽谈,交流声、欢笑声交织,现场处处洋溢着合作共赢的热烈氛围,尽显纺织产业蓬勃生机。
在开幕式上,中纺联与大朗镇政府签订了《第十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落址协议》,标志着大朗在传承与弘扬纺织非遗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紧接着,中华人民共和国WTO/TBT-SPS国家通报咨询中心(东莞大朗)毛纺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评议基地授牌仪式举行,这一举措不仅彰显了大朗毛织产业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更为企业应对国际贸易壁垒提供了有力支撑。随后,“大朗优选”新品发布会惊艳亮相,一件件设计新颖、品质卓越的毛织新品,让与会者领略到了大朗毛织产业的创新魅力与时尚风采。
董铁称,“织交会”历经20多年,从最初的地方性展会,成长为享誉全球的国际性贸易平台,是推动中国毛织产业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本届展会亮点纷呈,其中,在对外开放上,全国唯一的国家毛纺技贸基地在大朗成熟运作,为企业出海护航;在科技赋能方面,建立“大朗优选2.0”中央直播间体系,助企业融入双循环;在文化传承中,推动第十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落地大朗,推出新品发布秀,还创新设立非遗、宠物时装秀,开拓“它经济”。
李辉表示,经过40多年的发展,大朗以独特的产业优势和蓬勃的发展态势,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的重大改变,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行业标杆,全产业链年交易额超过700亿元,不断向千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迈进。东莞市制定了纺织行业全面升级的工作方案,多维度支持毛织行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希望大朗以“织交会”为契机,乘势而上,加快推进毛织企业的智能化转型,为东莞打造制造美学之城、城市产业名片,为中国纺织事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孙瑞哲表示,大朗毛织产业经过四十余载深耕,构建了从纱线到品牌的完整闭环,年研发新品纱线3000多组,全球毛衣五分之一产自大朗,数智转型后2小时可极速出衣,全产业链年交易额超720亿元,还赢得2026年国际毛纺大会承办权。本届“织交会”集趋势发布、商贸对接、创新展示于一体,是大朗毛织实力的集中呈现,期望大朗发扬拼搏精神,强创新,攻关关键技术、探索新模式;塑品牌,活化非遗资源,讲好毛衣文化故事;促循环,深化区域协作,融入全球价值链,将产业优势转化为全球引领力。
第十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将在大朗举行
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是由中纺联主办的国内唯一国家级纺织非遗品牌盛会,是纺织非遗传承发展、成果交流的行业性最高平台。在“织交会”开幕式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与大朗镇政府共同签订了《第十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落址协议》,正式确定双方将于2026年6月联合举办第十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会址落地大朗。
根据协议,双方将以第十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落地大朗为重要契机,系统探索“纺织非遗+毛织产业”的双向赋能创新路径。通过这一国家级平台的落地效应,推动纺织非遗的文化基因与大朗积淀四十余年的毛织传统技艺深度叠加、有机融合,让非遗技艺为毛织生产注入手工温度与文化底蕴。
同时,深挖技艺传承中的匠心故事,整合产业发展中的创新经验,不断丰富大朗毛织的文化叙事内涵,着力打造兼具地域特色与非遗底蕴的独特产业品牌,从而撬动大朗毛织产业实现全方位升级,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高附加值创造、高文化内涵彰显的全新发展阶段,为区域千亿级毛织产业集群建设注入持久文化动力。
在本届“织交会”上,非遗元素深度融入亦是一大特色。11月16日,大朗中心公园举行的“织造·潮非遗”少儿毛织+非遗实景秀中,将非遗工艺与现代审美完美融合,既展现了羊毛衫的质感,又诠释了流行与经典,为非遗传承开辟新路径。还结合“东莞人才之夜”举办了高层次人才圆桌派对,国家级、省级纺织非遗传承人,与毛织企业主理人等围绕“非遗与毛织产业融合”主题各抒己见,为非遗与毛织产业的融合发展注入新动力。
开幕式当天,还将举行“织造·潮非遗”少儿非遗大秀,大朗毛织与毛南族非遗服饰携手,将毛南花竹帽非遗编织、岭南民间工艺等精妙技艺一一展现,让千年非遗瑰宝重焕生机,尽显大朗传统与潮流交融的独特魅力。
全国唯一毛纺技贸基地将助力产业突围贸易壁垒
“织交会”开幕式上,全国唯一的毛纺技贸基地——中华人民共和国WTO/TBT-SPS国家通报咨询中心(东莞大朗)毛纺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评议基地(以下简称国家毛纺技贸基地)授牌,部分企业获授基地信息收集点牌匾。该基地旨在开展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评议与应用,助力企业应对贸易壁垒、提升合规能力,推动毛纺产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全球贸易格局深刻变化,技术性贸易措施成为影响贸易的关键因素,研究评议基地在服务外贸、维护企业权益、推动产业升级、参与规则制定等方面作用愈发重要。国家毛纺技贸基地由海关总署国际检验检疫标准与技术法规研究中心、黄埔海关和东莞市政府三方共建,大朗镇政府承担建设,大朗毛织管委会负责运营。其职能多样,涵盖前瞻收集分析贸易措施信息、开展法规研究储备技术、评议国外措施、预警风险、提供咨询与培训等。
常平海关关长陈斌称,将协同各共建单位,发挥海关在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上的信息与专业优势,助力基地深化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研究、评议与应对。同时,依托该平台加强能力建设,培养专业人才,凝聚各方智慧,推动毛纺产业转型升级,在促进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AI毛衫大模型引领产业变革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传统毛织行业正积极拥抱创新,寻求转型升级的新路径。继去年推出“AI+来莞定制”数字化高端毛织定制服务之后,本届“织交会”再添新科技亮点——AI毛衫大模型,该大模型由毛织管委会与设界科技集团联合推出,是“科技+设计”的生动体现。
这一大模型在多个方面展现出强大优势。在效率提升上,传统设计一款毛衣往往需要数天时间,而借助此模型,仅需 2 小时就能完成从设计图到成衣工艺图的全流程,极大减少了前端设计的人力投入,降低了企业成本,完美契合当下“快反”的市场需求。
其背后构建的庞大数据库更是一大特色。数据库涵盖超200万张毛织款式图,织片、吓数、画花等核心设计资源一应俱全,形成了可直接调用的“织片库”“设计包”,为设计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支撑。
该模型操作便捷智能到极致,设计师在自主研发的POP·AI智绘平台风格引擎输入关键词,AI瞬间扩写匹配,短短一两分钟就能生成多套风格各异、贴合需求的个性化设计图。凭借庞大数据库与强大智能设计能力,将助力企业实现原创设计,打造独特花型,快速响应市场,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毛衫附加值。
“大朗优选”迈入2.0时代,助力产业双循环升级
在本届“织交会”上,“大朗优选”正式迈入2.0时代,将为大朗毛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全新契机与强大动力。
“大朗优选”自诞生以来,便肩负着推动大朗毛织产业升级的使命,旨在通过筛选优质企业与产品,以品牌化、集群化的模式,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此前,“大朗优选”通过设立飞地馆、举办各类展会、评选优质企业等一系列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大朗毛织产业的发展,使得全产业链年交易额达到 720 亿元,并成功获得国际毛纺大会的承办资格,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本届“织交会”紧跟时代步伐,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为“大朗优选”的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首次建立的“大朗优选2.0”中央直播间体系成为一大亮点,该体系依托七大飞地展馆,借助实时互动、跨境直播等新颖方式,打破了地域限制。同时,“织交会”期间还举办了一场“大朗优选”新品发布会和两场专场采购对接会,为参展企业搭建起更为广阔的展示与交易平台,助力企业收获更多商机,更快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
在品牌升级层面,“大朗优选2.0”实现了从线下对接到线上线下同步衔接的跨越,充分利用平台资源优势,开展实时互动、达人带货、跨境直播等新型营销方式,成功架起了消费者和厂商之间的桥梁。这一转变,既让消费者能够便捷地购买到质优价廉的毛纺织产品,又能让厂家在提升产品力的同时增加销量,实现双赢,推动大朗毛织产业迈向更高的发展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