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广东 公益

吴明文:13年“山海情” 敢做现代版“慈善愚公”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2024年6月,番禺隆重褒奖了过去10年贡献突出的社会组织和个人。

2024年6月,番禺隆重褒奖了过去10年贡献突出的社会组织和个人。

吴明文和他携领的广东省山海源慈善基金会(简称“山海源”),3次站上高高的领奖台。

这份荣耀,对即将在7月19日迎来十三周年庆的山海源,是坚实的信任,和成长的巡礼。

而陪伴山海源一路蜕变的吴明文,在此期间也同时完成了自己从财务到“慈善老吴”的身份修订。

“社会有需求 山海有回应”,现在每次代表机构对外发声,吴明文都会不厌其烦地向社会公众传播山海源的理念。

他尤其看重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不放过利用每一场公益慈善活动传递大爱精神的机会。

他相信“人传人”的力量,喜欢动员身边人去影响身边人,一点一滴搭建起行善的巨塔。

13年苦心经营,创造了“累计800 多万人次捐赠,1.6亿捐款;为4677位乡村教师赋能,举办了2231场次社区家长课堂和艺术活动;资助了贫困学生195位、自闭症儿童家庭230个、留守儿童68位、单亲妈妈160位……”的成果,吴明文早已将自己与山海源的精神内核,乃至创始人曹卫国和贺海珍的强烈情怀融为一体,彼此打下深深的烙印。

起步爬坡、高速攀升、触顶回落、调整沉淀……经营一份事业,像极了经营人生,该经历的阶段,一个都躲不掉。

见多了生存线上挣扎的生灵,山海源更懂珍惜每一分哪怕是最小的善意。

吴明文深知,未来仍将有一场场冒险在等候,所以,他根本不愿浪费时间,想赶在真正危机来临之前,找到一条生生不息繁衍的出口。

2022年,山海源隆重推出“城乡社区慈善融合空间”的战略性项目。截至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有103个山海源创建的“慈善+教育”城乡社区慈善融合空间落地;而筹划已久的月捐计划,眼下正紧锣密鼓提上日程。

它们是山海源播撒的,担负传承使命的“种子”,道出了一家省级5A慈善组织“积微粒创威力”的生命哲学。

精神涅槃 飞越“U型”人生

2011年7月19日,经广东省民政厅批准,非公募基金会——广东省山海源慈善基金会注册成立。

这一年的吴明文,经历了人生重大挫折和拐点。

“从家人的健康,到孩子上学以及自己事业的一个改变,遇到了很多挑战和压力。”此前,他一直从事财务工作,高财商让其事业和财富双丰收。但企业做久了,人逾四十岁,人生便有了更多的感悟和遇见。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一阶段,最叩击他心灵的,就是探不到底的哲学三问。

山海源倡导多元化优秀教育模式,支持新教育在全国的实践和推广。受华德福教育理念浸润,吴明文现在再回看当年那场中年危机,认为就是走了人生的一个“U型图”轨迹,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必然。

“2010年当危机出现之后,哪才叫真正走出了低谷。第一个月就可能是一个上升的开始”,他说,这个时刻,幸运之神让他遇见了曹卫国和贺海珍夫妇等一批有爱心的人。

曹卫国和贺海珍夫妇2000年开始创业办厂,赚了大钱,但他们仍然开普通车,在网店淘便宜衣服,并未因此迷失。

“我要把赚的钱全部花掉,不给孩子留下一分钱。”二人说出的这句话,震撼了吴明文。“算账”出身的他,太清楚每一笔钱赚来有多么不容易。

他陷入深思,无法平复。

正是这句话,展现了一般常人无法企及的思想和精神光芒,全面洗礼并感召了吴明文,让其人生彻底转轨。

二人拿出300万元,创办山海源基金会;在帽峰山脚下自办学校,为外来工子女解决“上学难”问题,全部身家投入了公益和教育事业。

这种善念,和对教育的理解,此后贯穿于山海源的成长过程,也成为了吴明文与山海源创始人夫妇的合作基础。

清零从头学 未知中“起舞”

2015年之前,山海源卖力打基础、传播爱的种子。但过分依赖创始人夫妇单方资助的金汤匙模式,也是基金会持续运营发展的“大忌”。

很快,山海源因为资金缺口,在2013年雅安(地震)灾后教育疗愈行动等项目执行上,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吴明文意识到,创始人夫妇已经捐出了“家当”来支持基金会发展,但基金会的发展,不能靠“单干”,必须需要扩大圈子,通过人人公益的方式筹资,来实现有效运营。

2016年,吴明文被正式聘任为山海源秘书长,翻开成为领航基金会的“总舵手”的新篇章。

无论过去从业经历如何亮眼,进入一个全新行业,犹如“张飞绣花”,未知从方方面面袭来,吴明文感到无从下手。

“从事公益慈善事业,我真的是将自己全部清零。”回忆起培育山海源发展的所有摸索和探试,他颇多感慨。

作为“职业公益人”,吴明文想得最多的是,要怎样让更多人与山海源产生连接?更多的捐赠人和受赠人在哪里?如何管理上百万过千万元的慈善资产?

但作为最初仅2人专职配置的社会组织秘书长,他要懂得处理的,还有盘根错节的事务。像基金会办公场所从天河搬到番禺,他都要亲力亲为四处洽谈,找场地。

他从头学起,边学边做,参加秘书长培训班,参与项目培训;研习演讲与口才,学做传播、投资、行政人力;布局全国,全身心泡进了新事业。

因为要支持教育创新,他们走访了几百所学校、几百所幼儿园,全国各地几乎跑遍,接触到大量的家庭、孩子和老师。

深入“调研”,吴明文看到,不在少数的民办学校和民办幼儿园里的一些老师,收入相当微薄。“他们几年没拿工资,或者说工资非常少,几个月就几百块、一千多块钱,但他们也无怨无悔,一直在坚守教学岗位。”

山海源走访过的学校,硬件条件普遍较差,但吴明文发现,“老师看孩子的眼神是闪闪有光的,只要一天没见到孩子,老师们就会感觉很不舒服。”不追求回报,把教育当作与自己幸福息息相关的一项事业,乡村教师的精神让他无比感动。

吴明文大受影响,实实在在改变了一些固有看法,又一次洗涤了自我。

迎难而上 自立中“织网”

草根湘籍人,与生俱来带着湖湘儿女“霸得蛮,耐得烦,吃得苦”的特质,面对早期“鲜人问津,独撑大局”的艰难,吴明文果断迎难而上。

在他引导下,山海源逐渐明确了“解决问题—连接资源—社会倡导”的项目管理逻辑。遵循“把事情做好,把故事讲好”的原则,向社会募捐,发动更多人来运营项目,不再单纯依靠创始人的资助生存,开始“筹款自立”。

对标品牌基金会做法,吴明文一手制度建设,规范管理;打造项目,打磨团队,在2016年至2019年山海源三年培育发展期里,他深思商业模式思维和逻辑,完成了第一轮发展战略框架的搭建。

儿童问题、教育问题、贫困问题,正是社会最为关注的热点。山海源聚合了这三大需求,建立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资源动员管理机制。并从需求出发,激发捐赠意愿,再到捐赠供给,最后反馈,形成可以不断放大的良性公益闭环。

哪里有需求就去哪里攻城略地。

在频繁与社会面互动的过程中,山海源项目执行团队教育创新经验与日丰富。

他们发现市面上很多特需儿童康复机构师资的专业性并不高。面对特殊儿童、自闭症儿童的脱困需求,为解决儿童心理障碍的难题,他们研究推动真正艺术化疗愈方式。

“我们希望通过培养一批专业育疗师,给予困境儿童、特殊儿童专业的支持,将一批特教老师培养起来,切实解决社会上一些特殊教育的问题。”他们对乡村老师也进行了心理艺术和全科教师培训,传授给乡村老师面对乡村孩子心理干预的方式方法,协助破局乡村师资稀缺,匹配不平衡,体美劳不足等现状。

“尊崇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根据孩子的发展规律做教育”,每一次策划项目活动,山海源将新教育理念贯穿其中,强化风格。

一手抓项目,另一手,山海源则是紧跟公益行业标准,发力提升基金会的透明度。

透明度涉及公信力,关联筹资,这对慈善组织非常关键,做不好也是“要命”的事。而山海源也交上了最优答卷。在2013-2022年度的全国8000多家基金会透明指数排名中,连续9年与中国青基会等100家基金会并列排名第一。

拳拳爱心 捐与受的“怒放”

要让一家民间慈善组织活下来,筹款是核心,筹款也是难点。

回顾山海源筹款历史,在吴明文心里,第一笔捐赠好比人的“初恋”,珍贵而难忘。“这笔捐赠发生在2011 年,我们当时做了一个公益活动,一名教师感到山海源做了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于是把所有津贴、劳务费全部捐赠出来,我记得是7,800 元。”

捐赠源于共情,但事实上,想要激发不相干群体的共情力,谈何容易?

2019年,他就遭遇过尴尬。当时,他向高中校友募款,为了带动大家积极性,他先在群里派发了200元诚意红包,谁知红包迅速被大家抢光,最终校友捐款总金额仅仅25元。

实践“教育”了吴明文,他认识到,运营一家基金会,首先要有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其次要有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帮到更多的人。

他努力拓宽筹资渠道,建立人脉,学习劝捐技能,积极争取政府部门支持,终于开花结果,“我们一个新教育公益课堂的项目,获得广东省民政厅10万元资助,基金会也成功申请到了3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

看到多元筹款通道不断亮起曙光,山海源士气大涨。

“配合项目开展活动,最后目的都是为了筹钱。”吴明文脑子装满了启发社会善意,把爱传递下去的公益价值观,但也从不空谈情怀,他推崇贯彻商业人气机会的公益逻辑,以延续最大的情怀。

2020年至2023年,山海源进入快速发展期。

三年疫情,爱心井喷。山海源广结善缘,借力互联网公益筹资平台“99公益日”,依托在全国一点点扩建起来的社群,和通过“交友式”公益活动吸纳的爱心家长、志愿者等支持群体,重点打好“传播+筹资”组合牌,不断刷新全年捐赠收入新纪录,创下了2020年3天筹款600多万,单年筹资3000多万元的民间非公募基金会“神话”。

至今,十三年公益生涯,山海源累计捐款人次达到800多万,相当于一座世界之都纽约市的人口,捐款额累计突破1.6亿,坐稳同行翘楚。

捐者壮其力,受者强其志。乡村教师、单亲妈妈、自闭症儿童、贫困学生、留守儿童等超过5000名濒临崩溃的无助者得到山海源的直接帮助,而越来越多隐形情绪困境人群,走近山海源艺术营,在心灵角落绽开了希望之花。

沉淀再出发 跑出新赛道加速度

吴明文有一个网络社交账号,昵称“慈善老吴”。听上去,很有隔壁邻里大善人的亲近感。

他想认识更多朋友,和大家聊心情诉心声,保持在线。

疫情过后,吴明文社交动态更新速度加快了。出差途中,候机间歇,有可能就会发一篇随笔。

他说,山海源高速增长之后,尾随而来也有些不和谐的声音。

作为同行眼里的“财主”,和掌管雄厚慈善资产的当家人,他要绷紧每一根弦。捐赠数据、项目支持及管理经费,成本、支出,每一分钱要对上,哪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

一有疏漏,给基金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将难以估量。而且作为新教育理念的倡导者,也是一种试验风险。

应对社会舆情,是摆在吴明文面前的新课题。

2024年,国内经济下行的大趋势显现。大批捐赠力量自顾不暇。

而从山海源秘书处最初2人“打江山”,到最多12人并肩,平稳运营一家基金会的成本账,吴明文算得比谁都清楚。为了维持收与支的平衡,吴明文根本“躺不平”。

2024年,对于山海源来说,又迎来了一个新拐点。这一年之后一段时期,被吴明文视为调整沉淀期。

他们不再追求高歌猛进,更注重稳打稳扎,精修每一项服务。

吴明文分析了全国基金会现状,观察到在近10,000家基金会中,真正活下来的约占1/3,另有1/3 是“僵尸”,还有1/3“半死不活”,所以,在他看来,“中国慈善生态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山海源不想做“抱着情怀做一点好人好事的慈善机构”,它想逆势突围,做好“扩大再生产”,对基金会而言,这本身就是更大的慈善。

“我们肯定追求的是长期能够做下去,所以不要紧紧聚焦于某种道德绑架,或者说仅聚焦于某一个规则。”面临发展战略转移的山海源,亟待强化品牌影响力,让更多民众信任山海源,吴明文希望有需要的人“你有困难找山海源,把基金会平台真正当成一个社会的公共服务平台。”

如何带动更多社会人士参与基金会项目,是山海源目前正在做的一个战略考虑。其中一个重点,在全国“繁衍”城乡社区慈善融合空间。

这种模式,先要一群人,由几个人发起,在社区发展一批志愿者,聚合有时间、资源和能力的人,不断生发,打造全国100个、1,000个、10,000个社区互助空间,“再把1万个空间联动起来,到那时候,基金会的影响力就会更大,可以做的事就不单是教育,还有社区养老、社区健康、社区环保等各方面,这就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吴明文相信愚公精神,他说他的使命就是影响身边认识和不认识的人一起来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无论做多少,只要他能参与就好了。

现在,他会有意无意在不同场合影响他人。

“你能不能一起来啊”,这句吴明文经常挂在嘴边的邀约,也是山海源的心声。

他表示,“我的精神境界虽然不及创始人,但至少意识到人生不要只追求个人财富和享受,能去帮助或影响身边一批人悦己,也很满足。”

山海源做慈善,不仅只做一点具体的事情,更要去推动整个行业,推动每一个社会公众参与。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