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太古汇《海丝回响·泛舟记》文化展开幕

新浪广东
关注
《海丝回响·泛舟记》文化展在广州太古汇开幕
2025年9月,广州太古汇推出《海丝回响·泛舟记——从珠江到世界:海丝船舶文化展》,以“舟”为叙事主线,溯源广州千年商都的海洋基因。作为“海丝回响”系列展的第二部曲,本次展览延续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线索,聚焦于连接人与海洋的媒介——船只,通过五大主题展区,铺陈出一部横跨古今的航海史诗,立体呈现广州如何在千年水脉中延续生命力,并在新时代洪流中蜕变为一座兼容并蓄、活力盎然的世界级港口。
以舟为媒,重构海洋文明记忆
广州,这座依珠江而兴、向南海而生的千年商都,自古便是“舟楫为家”的岭南水城。从南越国的楼船军港到唐宋时期的“东方第一大港”,从十三行的商船云集到今日粤港澳大湾区的巨轮鸣笛,广州的历史始终与“舟”同频共振——它既是实体意义上的航运枢纽,更是文化隐喻中的开放符号。
《海丝回响·泛舟记》正是以此为背景,邀请公众重新认识这座城市的海洋底色。展览设计抽象提取古帆船意象,通过星罗棋布的桅杆与帆布,营造出“千帆叠镜”的繁盛景象,U型展陈空间犹如一艘承载文明与时间的“文化方舟”,包罗百余件历史影像、船舶模型、民族志影像、古籍文献与当代艺术作品,立体呈现舟船作为文明载体的文化纵深。

“海丝回响·泛舟记”文化展展陈空间
公众从“历史之舟”启程,走进跨越150年的珠江影像简史,在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中见证珠江航道从渔舟、渡轮到巨轮的变迁,重温河流与城市、人民共生的岁月痕迹;随后进入“造舟之艺”,欣赏以“龙舟”与“福船”为核心的艺术作品与工艺,深入探寻珠三角非遗造船技艺的传承与延续。步入“舟居为家”展区,公众可借助视觉民族志贴近水上族群 “漳州疍民”的生活记忆,在全球化海洋文明的网络中,理解其浮家泛宅的命运,以及当代“上岸”转型中文化存续困境。在“洄流之舟:‘河流计划’回顾展”中,以河流、舟船与文明为题的创作与出版物,带领公众从河流出发,认识水域与地方文化的深厚联结。展览还特别设有“船舶之道:从荒芜到繁荣”,借助太古集团珍贵的船坞历史档案,回溯近代广州海上商贸的演变,揭示工业文明与港口崛起的幕后历程。

“海丝回响·泛舟记”文化展展览现场
艺舟共济,多元活动诠释文化底蕴
展览期间,广州太古汇同步推出多维度人文活动,激发航海文化的当代生命力,在丰富公众观展体验的同时,也将海洋文明的悠远记忆融入都市日常。开幕当日特邀音乐创作人胡茂帆与卢江波,以海陆丰福佬话、温岭母语等方言共同演绎“唱给海龙王听”主题音乐现场,以声景重建地方情感,展现方言与海洋之间深厚而动人的文化共鸣。国庆佳节期间,寓意“风生水起”的手工竹编龙舟风铃工作坊也将带领公众以手触史、以作传情。在非遗讲师的指导下,参与者可亲手体验广府竹编技艺,于一编一织间再现传统工艺与岭南水乡文化的交融共生。竹篾翻飞,舟形渐显,龙舟风铃不仅是一件手作,更成为联通古今的文化之舟,让千年技艺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

同时,广州太古汇于L3花园特别呈现“泛舟·舟中游鱼”沉浸式自然疗愈快闪体验。该空间以泛舟意境与游鱼灵趣为灵感,通过气味、器物与空间叙事,重塑一处可感知的治愈场域。ZHUFU竹浮香水和Mailahome香薰以独特气味构建空间记忆,还原舟行溪涧的悠然、船舱内的安宁等场景氛围,引导公众沉浸于嗅觉与想象交织的航行之旅; 喃mur space咖啡与先行书店用咖啡和书籍驿站欢迎公众在此停靠补给,在温暖的精神休憩后航向下一个灵感彼岸;Reartier修复实验室呈现历经修缮的器物,呼应展览中“修复与传承”的文明主题,喻意文化正如这些器物,在时间的河流中不断被打捞、修复,从而延续其永恒航程。

“泛舟·舟中游鱼”沉浸式自然疗愈户外快闪
融汇古今,以文化续写可持续愿景
作为“海丝回响”系列展览的第二部,《海丝回响·泛舟记》不仅延续了首部曲《石头记》的学术深度与文化视野,更通过多维度回溯本地艺术脉络,唤醒广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的城市基因。该展览不仅是一场视觉与知识的盛宴,更是一次对海洋文明与城市精神的深刻回望。它借助“舟”这一核心意象,引导公众重新审视人与海洋的关系,思考“海丝”遗产在“一带一路”与“自由贸易港”等新时代命题下的当代价值,探索我们应如何在新世纪寻找新的航海指南,构建与世界的连接。

在这一过程中,广州太古汇始终践行“创造优质生活方式”的理念,将艺术、人文与商业空间有机融合,不断提升公众体验与社会价值,积极扮演引领优质生活方式与文化体验的角色,致力于将自身打造为城市文化记忆与当代生活交融的“新港口”。
前人投石问路,港口由此兴盛;文化千帆竞发,随波而至。千年舟楫,不仅塑造了广州流动不息的社会肌理,更在当下再度链接着中国与世界。植根于这份深厚的历史底蕴,广州太古汇邀请公众共同登上这艘“文化之舟”,驶向一个更加开放、包容与可持续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