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首映在广州中山纪念堂成功举行

新浪广东
关注10月12日,在广州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广州电影家协会的支持下,方所文化首次联合行人文化出品的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首映。此外,纪录片将于10月16日正式公映。
首映礼除特邀电影主创团队:导演陈传兴先生、出品人毛继鸿先生、廖美立女士、联合制作人张静女士到场分享,还邀请了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张欣女士,300多位南开学校广州校友会的校友,来自媒体、文化界、教育界的各位嘉宾,专业影评人和电影爱好者出席。
《掬水月在手》是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的叶嘉莹的唯一一部传记电影,也是第一部搬上全国大屏幕的4K文学纪录片电影,更是中国第一部古典诗词主题电影。影片由《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文学电影总监制陈传兴执导,花费三年时间、远赴10个地区取景,采访包括白先勇、席慕蓉、痖弦、汉学泰斗宇文所安等文化名人在内的叶嘉莹亲友学生43位,在特邀音乐家佐藤聪明创作的《秋兴八首》古乐中,娓娓道来叶嘉莹先生的传奇一生,以此直面那个最本质的问题:为什么需要诗,为什么要有诗人?
96岁的叶嘉莹,一生历经烽火硝烟、家道变迁,但她依旧活出了如诗一般的铿锵人生。作为中华古典诗词的吟诵人和传承者,叶嘉莹扮演着承前启后、沟通中西的重要角色,一生以弘扬中华诗教为己任,荣获多项大奖,更在晚年将毕生财产全数捐出。
首映礼开始前,叶嘉莹先生通过VCR与参加首映的观众见面,讲述了她与广州的因缘:每次回国,都需经过广州转机回到北京;同时也解释了片名“掬水月在手”的涵义:“掬水就是捧起水来,那水里边,就有一个月亮的倒影。我觉得陈导演取的名字很好,因为那(影片)不是真实的我,只是水中的一个影子,大概介绍了我一生的经历。”

叶嘉莹先生的助理,同时也是本片学术顾问及联合制作人张静女士表示,诗词曾经是支撑坎坷之中的叶先生强大的精神力量,她也坚定地选择诗词来反哺我们的民族和文化。“在今天这样一个‘莲子已成荷叶老’的时节里,我又想到叶先生当年曾经为南开大学的马蹄湖荷花写过的《浣溪沙》:‘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我相信无论是叶先生的诗词,还是《掬水月在手》电影,都是我们民族文化土壤中的一颗颗莲子,将来必定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必定会福泽后世。”
影片出品人毛继鸿先生也在致辞中谈到了诗词在当下的时代意义,“疫情后的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美国女诗人路易斯·格丽克,‘因她毋庸置疑的诗意之深,以朴素之美,让个性的存在具有了普世的意义’;叶嘉莹先生的诗词吟诵与先生人格中的‘弱德之美’,恰巧是中西方文化共同拥有的智慧。”作为方所、例外的创始人,毛继鸿先生同时强调,24年以来,方所、例外和行人一直都在努力做好中国新一代的公共文化空间的策划和运营机构。希望从广州出发,能够真正地拥有我们自己新时代的文化作品。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在渐次加强、荡气回肠的磅礴泣歌中,杜甫的《兵车行》诗朗诵,拨动着一株新莲,学生们向终身致力传承的老一辈教育家表达了崇高的敬意。
影幕之上,沉入一汪水月。伴随着日本音乐大师佐藤聪明创作的《秋兴》雅乐和古代壁画、碑文和建筑的音韵光影,观众们缓慢步入影片娓娓呈现的历史时空。
影片引叶嘉莹先生位于北京西城察院胡同的祖宅概念,以“大门”“脉房”“内院”“庭院”“庭院”比喻其诗词人生的阶段历程,同时呈现了诗词源头的河洛地区地理与历史空间遗迹,近乎史诗般体现了“忧患苦难年代为何有诗⼈?”的个⼈⽣命史和诗史的交织。

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张欣女士在观影后首先代表观众们表达了观影后的感动:“这个时代发展得特别快,但我们对美的敏感度是越来越低的。叶先生的人品、诗品、‘弱德之美’等方方面面都深深地感动了我,希望我们通过这部影片,对美有新的领悟,让这种美感通过我们一代代传下去。”
南开校友,南开金融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秘书长李珍妮则认为,叶先生的“弱德之美”体现了其对于“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南开精神竭尽全力的躬行,“叶先生的一生与南开作伴,她是中国传统诗人、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及传播者。有此先生是南开的大幸,也是祖国的大幸。”


“它(这部电影)里面有高度的试验性在,它是一次舞会的邀请。”正如导演陈传兴的动情邀约:“它不应该是小众精英的,我意识到它应该是这个时代,大家都在期待、等待的一颗种子”。影片将在16日开始于全国公映,希望有更多人走进影院观看这部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