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广东 资讯

提高人体的卫气 中医可预防埃博拉

新浪广东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昨日,埃博拉病毒被传得沸沸扬扬,印度首都新德里发现第一起埃博拉病例,因为之前报道埃博拉以其超高的死亡率,使得人人闻之色变,恐防中招。

随安堂国医馆闻勇院长认为,埃博拉病毒属于伤寒中的一种。在中医里,所有流行性疾病,如流感、登革热、埃博拉等都归属于伤寒,伤寒在中国古代是对热性病的通称,并不是某一疾病的专门病名,古人常把疾病的诱因当作病原,凡人受了风冷,就会患发热的病,一般而言,一切发热的病,都是因受冷发生的,所以通称“伤寒”。因此要预防埃博拉入侵,最好的方法就是提高人体的卫气,让身体免疫处于高水平状态。

不必忧心忡忡,学会未雨绸缪

埃博拉病毒的流行已经不是单一的疾病问题,现在是埃博拉的恐怖除了在它本身,还在于它给我们带来的恐慌,疾病还没有到,精神已经先败了。面对疾病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心有正念,正确看待,同时还要学会未雨绸缪,未病先防,在疾病还没有到来之前,先把自己的身体素质,免疫力提高,把身边的环境卫生整治好,做些有用的准备,而不是整日胡思乱想,望病兴叹,碌碌无为。

外在环境:埃博拉=瘟疫,熏艾以防之

埃博拉如何预防,首先要从身边的环境着手,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给埃博拉病毒滋生的机会。埃博拉是瘟疫的一种,而中国古人在预防、治疗瘟疫上有着几千年的智慧和经验,而其中熏艾就是一种效果显著的方法,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东晋时期的葛洪《肘后备急方肘后备急方》等早期的医药著作中就有艾叶烟熏治疗的记载。而一些文学史记类书籍中也有类似记载,如春秋时期的《庄子》中就有“越人熏之以艾”的记载,可见在当时民间已有用艾叶烟熏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习惯,而且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至今。古代民间认为艾叶燃烧产生的烟有防病、避邪(瘟疫)的作用,现代研究证明艾烟有防病、预防瘟疫的作用,因为艾烟对引起不同传染性、流行性疾病的多种致病菌、真菌和病毒都有抑制作用。

艾叶的药用价值非常高,而且便宜,易购,使用方法简单,只需每日在家中或工作地点熏艾,便可很好的预防埃博拉。

内在防疫:卫气自强不息 百邪无法入侵

熏艾解决了环境上的问题,但最重要的还是解决身体上的问题,如何提高自身抵抗力、免疫力才是关键。《黄帝内经》里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句话用在现在的埃博拉现象中实在是太合适不过了。疾病即将袭来,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怎么样才能有一个“百毒不侵”的身体。

在介绍前,先给大家提一个概念——卫气,西医认为卫气是指防卫免疫体系及消除外来的机体内生的各种异物的功能,包括机体屏障、吞噬细胞系统、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等。中医学认为,卫气是运行于脉外的气。卫有保卫、卫护之义。卫气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出于上焦,行于脉外,其性彪悍,运行迅速而滑利。具有温养内外,护卫肌表,抗御外邪,滋养腠理,开阖汗孔等作用。

《灵枢。本藏》: “卫气充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即指皮肤的屏障防卫机能。当人卫气足的时候,免疫力自然强,即使十个埃博拉患者站你面前,也不必慌张害怕。

既然卫气对人的防卫系统如此重要,我们应从那几方面来加强呢?在上段提到,卫气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出于上焦。因而人体的脾、胃、肾三脏的功能强弱对卫气有很大的影响,当三脏功能虚弱时,卫气自然不强,则易感百邪。

养护卫气 内会吃 外会动

预防埃博拉,要学会吃!分三方面去做好。

1、细化:《养生庸言》:“不论粥饭点心,皆宜嚼得极细咽下”。即吃东西要细嚼慢咽,当食物足够细的时候才能更好的被人体五脏所吸收,我们要保证每一口食物都能嚼至糜烂状,这样吃下去后能减轻胃部的负担,让食物营养迅速的被吸收,从而有利于脾胃的升清运浊,把营养精微输送至各个脏腑,把秽物及时的排出体外。当五脏有了滋养之后,才能更好的护卫身体,防止外邪入侵。

2、火化:火在中医里的作用是温煦,五行里脾胃属土,而火能生土,因而用火来煨食物能更好的保护脾胃。在广东地区很流行一道膳食——煨汤,煨汤不仅能滋补人体,吃进去后还会胃化,这样胃才有能力去气化食物,以使水谷精微输送全身。火对于食物的作用在于升华,把食物中的精纯能力提炼出来,更适于人体吸收,所以食物一定要做熟了才吃,把火的能量与食物一起吸收,不仅可以温养脾胃,还可以提高人的生命能量。

3、胃化:中医认为,脾胃五行属土,属于中焦,共同承担着化生气血的重任,所以说脾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认为人体的气血(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能量)是由脾胃将食物转化而来的。又说脾胃是“后天之本”, 胃气充足是机体健康的表现。人从出生之后成长,长大以后学习、工作、娱乐等都需要大量的能量,而这些能量都是要通过饮食而来,但是饮食必须要由脾胃共同工作才能正常的转化为气血能量。所以在“细化”,“火化”之后便是“胃化”,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故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注意饮食营养,而且要善于保护脾胃。

能吃的同时,要会动!

一是生活规律按时睡觉。

生活规律表现在气血畅通,不瘀阻。当经络堵塞了,则不能将食物的营养带到组织细胞中去,导致机体抗病能力低下,容易感染外邪。因此,按时吃饭、睡觉对调和气血有很重要的意义。如果长期生活不规律,导致气血经络不顺畅,不仅卫气衰弱,最终会引发许多疾病。

二是运动以养生。

运动养生紧紧抓住了这三个环节:第一,调意识以养神;第二,以意领气,调呼吸以练气,以气行推动血运,周流全身;第三,以气导形,通过形体、筋骨关节的运动,使周身经脉畅通,营养整个机体。如是,则形神兼备,百脉流畅,内外相和,脏腑谐调,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从而增进机体健康,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外做运动内调呼吸

“外动”是身体的整体运动,可以多做气功,如八段锦、易筋经、太极等,这种运动能让体内经络畅通,气血保持正常的运转。

中医讲以内而调外,所以“内动”是很重要的。“内动”是以身体内在的运动来调理脏腑,强健体魄。我们的呼吸便是一种身体的内动。所以要学会呼吸。

一,学习乌龟学习呼吸方式。

人大部分是胸部呼吸,而这种呼吸对肺的利用率是很低的,大概三分一左右,三分二是没有用到的,练习呼吸可以向龟学习,我们知道龟的寿命是很长的,这跟他呼吸法有很大的关系,《脉望》载:“牛虽有耳,而息之以鼻;龟虽有鼻,而息之以耳。凡言龟息者,当以耳言也。”意思是说,龟息导引,要以听息为之。

我们知道龟一次呼吸45秒,一般寿命500年;人一次呼吸5秒,一般寿命80年;猫狗一次呼吸3秒,一般寿命10年。所以气长者命长也,练习慢呼吸不仅能延长寿命,还能在一呼一吸间强化免疫系统,提高抗病能力。呼吸的方式有多种,下面介绍两种养生常用的呼吸法。

二,学会白天练习逆式呼吸:逆式呼吸又叫丹田控制呼吸,即吸气肚子扁,往内收,吸气时腹部鼓起,这是一种排内脏浊气的方法,疏通身体滞涩的气血与经脉。要点是一般要白天练习为好。

方法:在全身放松之后,收缩会阴,肛门,双臀,想着吸入空气,气流通过脊柱直达百会,以百会,双眼,双耳,双鼻为口呼出去,这种呼吸方式和腹式呼吸法同样都是非常好的养生方法。

三,经常顺式呼吸:顺式呼吸即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肚子扁下去,这种呼吸能提高人体的能量,对四肢冰冷者尤佳。因寒湿易让表层毛细血管闭塞,导致循环不好,从而诱发全身不适,免疫下调,而腹式呼吸则有利于体内寒湿的去除,舒肝利胆,提升阳气,改变身体四肢厥冷的情况。除此外,还能气化三焦,让三焦功能提高,增加卫气护卫作用。

中医药膳养护卫气

玉屏风煲汤

玉屏风出自元代医家危亦林所著的《世医得效方》一书,由防风、黄芪、白术三味中药组成。可敛汗固表,也是体质虚弱者预防感冒等感染性疾病的良方。把这三味中药与鸡肉、猪脊骨或排骨等食材同煲,能起到养卫固表的作用。

黄芪白术煮水

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是一味补虚药。可补脾益气、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等。而白术能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两味药同煮,可起到很好的健脾补气、固表止汗的作用。因埃博拉属伤寒,能顺风而进,正常人每天泡上一小杯,能很好的防止病毒入侵机体。这特别适合阴虚内热者服用,现在秋冬相交,加点桑叶效果会更好。

闻言道

对流行性疾病 西医主张解毒 中医主张排毒

在治疗此种流行性疾病的原则上,西医着重于解毒,即运用现代技术,把各种抗生素注

射到人体内,化解体内的各种病毒。此种抗病毒的方式在杀害病邪的同时,也在损伤害自身

的免疫功能,因此,我们会发现,如果生病了经常使用抗生素的患者,体质会较常人差,并

且免疫功能低下,一遇外邪就易感染上,再次使用抗生素时,需加大剂量才能生效。现代研

究认为,这是身体产生耐受所致,其实不然,这是人体的自卫功能降低的表现,也即正气衰

弱,邪胜正虚。

中医治疗此类疾病则着重于排毒,也即将病毒彻底的排出体外,让身体正气逐渐回复正

常水平,具体情况需要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病情,运用中药、针灸、艾灸等中医疗法,扶正

祛邪,具体表现在拉肚子、汗解等。

只要人人能做好基础的免疫工作,你会发现艾博拉其实并不可怕。《黄帝内经》曰: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意思是说,人体正常功能及所产生的各种维护健康的能力(包括自我调节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抗邪防病能力和康复自愈能力等)存在,外邪就干扰不了。因此,教会您防病的方法比治疗更实用。

解读埃博拉

埃博拉曾经的过往

“埃博拉”是刚果(金)(旧称扎伊尔)北部的一条河流的名字。1976年,一种不知名的病毒光顾这里,疯狂地虐杀“埃博拉”河沿岸55个村庄的百姓,致使数百生灵涂炭,有的家庭甚至无一幸免,“埃博拉病毒”也因此而得名。事隔3年(1979年),“埃博拉”病毒又肆虐苏丹,一时尸横遍野。经过两次“暴行”后,“埃博拉”病毒随之神秘地销声匿迹15年,变得无影无踪。

“埃博拉”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

世界如何看待埃博拉

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之一,即“第四级病毒”。有些患者在感染埃博拉病毒48小时后便不治身亡,而且他们都“死得很难看”,病毒在体内迅速扩散、大量繁殖,袭击多个器官,使之发生变形、坏死,并慢慢被分解。病人先是内出血,继而七窍流血不止,并不断将体内器官的坏死组织从口中呕出,最后因广泛内出血、脑部受损等原因而死亡。

埃博拉病毒主要是通过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等途径传播。感染潜伏期为2-21天。感染者均是突然出现高烧、头痛、咽喉疼、虚弱和肌肉疼痛。然后是呕吐、腹痛、腹泻。发病后的两星期内,病毒外溢,导致人体内外出血、血液凝固、坏死的血液很快传及全身的各个器官,病人最终出现口腔、鼻腔和肛门出血等症状,患者可在24小时内死亡。在大约1500例确诊的埃博拉案例中,死亡率高达88%。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