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住这8位 增城首批历史文化名人出炉

新浪旅游
关注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增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打造“人文增城”,今年3月份,我市正式启动增城首批历史文化名人评选工作。
增城首批历史文化名人评选活动由增城市委宣传部牵头,市文体旅游局组织实施,制定了《增城首批历史文化名人评选活动方案》并经市委常委会议审定,成立了评选活动领导小组、专家评选小组和评选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评选活动的组织统筹和评选工作。
评选活动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积极组织开展宣传发动,在《增城之窗》网站开设“我心中的增城历史文化名人”专题网页接受市民投票,投票总数达55.9万票;举办历史文化名人评选活动研讨会,邀请省、广州市和我市20多名文史专家为评选活动建言献策;开设历史文化名人讲堂,开展主题宣讲活动6场;开展增城历史文化名人征文比赛;在增城日报社开设“聚焦增城历史文化名人”宣传专栏,连续19期对31名候选人的事迹、故事进行了全方位报道,并刊登专家相关评论58篇;组织媒体对评选活动情况进行跟踪报道,组织社会各界代表畅谈历史文化名人评选活动,通过“生活圈”、“校讯通”、图书馆信息平台、电子屏幕等宣传载体发布活动启事、推荐、投票等信息,积极发动广大市民参与。
经过广泛推荐、专家推选、网上投票等环节,10月15日,专家评选小组对增城首批历史文化名人候选人进行票选,评选出增城首批历史文化名人8名,分别是:湛若水、崔与之、何仙姑、胡庭兰、古成之、郭继枚、赖际熙、陈大震。
1.湛若水(1466—1560)
明理学家、教育家,字元明,号甘泉,增城新塘人。弘治五年(1492)在乡中举,弘治十七年中进士。正德七年47岁时奉命出使安南(今越南),册封安南王。历任南京礼、吏、兵部三部尚书。为官清正廉明,热心教育,一生捐资创办书院超过50所,门下弟子4000余。明代心学大师,时与王阳明齐名,有“北王南湛”之誉,其创立“随处体认天理”学说,在日本及东南亚有很大影响。若水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以寿示人,95岁临终前仍讲学。著有《湛甘泉文集》。
2.崔与之(1158—1239)
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字正子,号菊坡,增城中新人。南宋绍熙四年(1193)中进士,成为广东由太学取士的第一人。先后任浔州司法参军、邕州通判、扬州淮东安抚司、四川制置使等职,作为边关大帅长期与金兵作战,使金兵不能越雷池半步。端平二年(1235),理宗拜授与之为参知政事,后受为右丞相,但崔淡薄名利,曾8辞参知政事,13次请求辞免右丞相,历史上传为佳话。同时,又是著名诗人,治学主张经世致用,创立岭南史上第一个学术派——菊坡学派,被称为“粤词之祖”。他一生无愧于清正廉明之循吏、治国安邦之名臣。谥“清献”,与唐宰相张九龄并称为“广东两献”。
3.何仙姑
中华道教名人,传说中的八仙之一。生于唐朝开耀二年(682年),增城人何泰之女,因勤劳、聪慧、富有爱心,向往美好生活,而被神化为仙,成为中国妇女美丽善良、智慧的化身。《增城县志》、《全唐诗外编》收录有她的诗歌。每年农历三月初七为何仙姑诞。“八仙”的故事在海内外广为传颂,何仙姑在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道教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4.胡庭兰(1507—1581)
明代学者、抗倭名将,字伯贤,增城荔城人。早年读书勤奋,嘉靖二十八年(1549)中解元,次年中进士。嘉靖三十年夏,出任提督福建学政。时倭寇常扰福建,庭兰招募精兵、训练水军,多次击败倭寇。庭兰治学严谨,学识渊博,一生操守高洁,爱国亲民,为官清廉,德才兼备,文武双全,在增城民间留下许多故事广为传颂。胡庭兰作为明朝名贤,抗倭名将,深受百姓爱戴。晚年回乡倡导教育、倡建雁塔、整理湛甘泉文献,著有《诗易讲意》、《相江子集》,对增城文化有很大的贡献。
5.古成之(968—1038)
北宋学者,字亚奭,增城福和人。宋朝岭南进士第一人。为人厚德气量大,进京赶考时被同行学子暗下哑药,而被取消考名,但成之却宽大为怀不抱怨,奉行“怨道”不追究,受到当朝皇帝和百姓的称赞。初任元氏县尉,因才能卓著,改知青益州,秘书省校书郎。成之任锦州魏城知县时,以爱民之心施政,他运米救济饥民,发药给民疗疾,使数千人得以生存。又“立学校,课农桑”。著有《易疏删定》和《诗集》传世。
6.郭继枚(1892—1911)
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增城福和人,马来亚归侨,出生于马来亚霹雳州务边埠。1910年夏,在务边埠加入同盟会。1911年初,同盟会密谋在广州起义,继枚毅然告别结婚仅三天的妻子,回国参加广州起义,他加入攻打总督署的决死队,奋勇争先,只身炸毙8名清军,为直捣总督署开辟了前进道路。撤退时,继枚不幸中弹牺牲,时刚年满19岁。后人以继枚路、继枚小学予以纪念。郭继枚以“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的英雄气概,用牺牲唤起国人的觉醒,永远值得后人缅怀和学习。
7.赖际熙(1865—1937)
杰出客家文化社会活动家、新兴客家学奠基人,字焕文,号荔垞,增城增江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中举人,光绪二十九年,在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的科举考试中,中进士,钦点翰林,授国史编修,再晋国史馆总修、总纂。民国二年(1913)任香港大学中文总教习兼教授,创办中文系、学海书楼。一生专心从事中文教学与国学传播和研究,赖际熙是香港崇正总会创建人之一,在旅港客籍社会享有崇高的威望。著有《清史大臣传》,编有《崇正同人系谱》、《赤溪县志》、《增城县志》(民国十年)。后人集其平生所作编有《荔垞文存》。赖际熙推行国学教育的功绩扬名于香港及南洋多地,他是一位国学教育忠诚的传承者和积极的弘扬者。
8.陈大震(1228—1307)
南宋名贤,字希声,增城新塘人。南宋宝佑元年(1253)进士,初任博罗县主簿,后升为循州长乐令。咸淳七年(1271)代理雷州知州。他为官清廉,处事果断;判案数百,全无冤案,被百姓称为“神判”。他淡薄名利,不满官场腐败,请辞回乡,宋端宗曾招他尚书吏部侍郎,元世祖也曾受其司农卿,广东儒学提举,大震一一拒任,长期隐居陈家林。晚年与广州路教授吕桂孙纂修《大德南海志》,为广州志书奠下坚实的基石,为岭南历史文化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
新闻来源:增城之窗《关于增城首批历史文化名人评选结果的公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