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广东 资讯

淳朴的客家小戏:粤北采茶戏

摘要: 在古粤韶关区域文化发展中,粤北采茶戏习俗主要分布在以韶关为中心的广大周边客家地区,它包括:南雄、始兴、乐昌、曲江、翁源、新丰、乳源,以及清远的连、阳地区。

在古粤韶关区域文化发展中,粤北采茶戏习俗主要分布在以韶关为中心的广大周边客家地区,它包括:南雄、始兴、乐昌、曲江、翁源、新丰、乳源,以及清远的连、阳地区。其中:

源于南雄的龙凤茶花灯的南雄灯子,主要分布在南雄及周边地区的粤东、赣南、始兴等地。

源于纸马花灯的韶南大茶,主要分布在曲江、乐昌、乳源、翁源、新丰、英德等地区。

源于连、阳舞狮唱调子的连阳调子,主要分布在粤西北的连、阳地区,包括连州、连山、连南以及阳山等地。

粤北采茶戏是流行于粤北地区民间的地方小戏剧种。

历史上的粤北采茶戏最早系由客家民系迁徙传入,故在其流传过程中,逐渐成为粤北客属地区客家人的地方习俗。又因其传播过程中,不断吸收外来地方戏种的演唱、表演形式,尤其是吸收赣、湘南的花灯、花鼓等表演形式,由此形成了粤北地区客家民俗中的独特戏种,故此,粤北采茶戏又有唱花灯、唱花鼓之称谓。

明末清初,唱采茶,已成为流行于粤北客属地区特有的地方习俗,其风俗不仅盛行于粤北地区的韶州府、(南)雄州府以及连、阳地区,同时,随着粤北各地方采茶戏班在粤北各周边的活动,而使采茶戏流传于湘南、桂南、川南等广大客家地区。

随着在采茶戏在粤北广大客家地区的流行,以“职业”戏班在各地的活动演出,不仅使粤北采茶戏在“五岭”南北地区的广泛流传,也为粤北采茶戏在粤北邻近省份客家地区形成新的采茶戏种及流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采茶戏的历史传承中,粤北采茶戏自身也不断得到发展。一方面是其在流传过程中,通过吸收传入地的地方戏曲,形成新的地方采茶戏种,如上所述“潮州秧歌”、“桂南采茶”等,另一方面,是其通过吸收其它地方戏种艺术,形成新的采茶戏艺术形式。如唱花灯、唱花鼓等。据史料研究考,至清中晚期,在粤北地区,采茶戏就形成了“韶南大茶”、“南雄灯子”以及“连阳调子”等三大流派。

在表演、唱腔形式上,三大流派互不师承,但演唱全部使用粤北地方客家方言。解放后,三大流派才逐步交融汇合。

在粤北采茶戏兴盛时期,活跃在粤北采茶戏坛上的一批老艺人,以其师传家承的形式,使粤北涌现了一批在民间享有声誉的艺人。

民国时期,是粤北采茶戏走向衰败的时期。由于战乱动荡和经济萧条,粤北采茶戏,渐趋衰落,大批的艺人靠“买艺”为生,他们或在乡里一边务农事,一边帮乡民办红、白事吹拉演唱,或者流浪于粤北广大乡镇农家地区,以演出谋生。

粤北采茶戏是流传于粤北客家地区民间重要的节庆习俗之一。其表演以民间艺人为主体,有较为稳定的“戏班”组织,普通民众亦可参与其中。戏剧表演以每年立春始,正月初一至十五为高潮,农历三月三,元武帝诞,烧香演剧,出巡赛会,八月十五日中秋灯节,“灯鼓乐如元宵”。在日常农事、农家喜庆日,亦有请“戏班”演出,娱庆乡里。

早期的采茶戏演出是以“祭祀”为主要目的的活动,每年的“立春”,人们为求来年农事的风调雨顺,便以歌舞的形式祭祀上苍,祭祀土地。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