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一枝花:乐昌花鼓戏
摘要: 乐昌花鼓戏源于民间并扎根于民间,至今已有350多年历史。清朝时期,乐昌花鼓戏流行于三溪、秀水、坪石、庆云、黄圃等北面乡镇。
乐昌花鼓戏《乐昌公主》剧照
乐昌花鼓戏源于民间并扎根于民间,至今已有350多年历史。清朝时期,乐昌花鼓戏流行于三溪、秀水、坪石、庆云、黄圃等北面乡镇。清末民初,南面的乐昌城关、附城、廊田、北乡、长来、河南、五山、九峰和相邻的曲江、仁化、乳源三县部分地区也在流行,是当地最有影响的剧种。
【历史渊源】
乐昌花鼓戏,俗名“唱花鼓”或曰“调子戏”,起源于乐昌民间圈地作场而演唱的灯彩歌舞——“踩矮台唱调子”。早期的演出活动,文献记录可见于清康熙五年的《乐昌县志·风俗》述:“立春先一日,坊民扮戏剧”。延至清代中叶,已出现以此为职业的班社。 新中国成立后,在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专业和业余艺人的共同努力,先后成立了县专业剧团和80多个业余演出团队。文艺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则不断收集、整理、移植、改编和创作,丰富了乐昌花鼓戏剧目的表现内容,促进了这一地方戏曲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乐昌花鼓戏成为乐昌的一大文化品牌。
【基本内容】
乐昌花鼓戏的剧目分别取材于当地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及社会生活的身边事,反映当时社会面貌、民俗风情和民间的生活状况,表现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心声。早期的剧目有《小花鼓》、《小探妹》、《扯油菜》等,多为以一丑、一旦扮演的“二小戏”;或以小生、小旦、小丑为角色的“三小戏”。这些剧目尽管情节较为简单,但却充满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和民间歌舞的酬唱色彩。后来将内容题材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乐昌花鼓戏的音乐,源于当地的民歌小调以及灯彩歌舞对唱小曲,唱腔多为民间小调,以调弦、月琴为主奏乐器,其舞台演唱语言为乐昌坪石镇的官话。唱腔分正调、路调、小调三大类,在唱法上有独唱、对唱、旁唱、接唱、内唱、伴唱、齐唱、合唱等形式,素有小、笑、活之称。
【传承】
乐昌花鼓戏一直生长民间并扎根于民间,长期以来广受民众的欢迎。这是因为花鼓戏敢于表现阶级压迫、嘲笑统治者的无能,揭露和讽刺有权有势者的为富不仁、盘剥民脂民膏。在封建社会中,该剧被当权者诬为“野调”、“淫腔”、“有伤风化”而禁演。但是,其影响在民间已根深蒂固、禁而未绝,而且代代有传人,长存不息。
350多年来,在一代又一代的民间艺人和专业人员的口传心授下,乐昌花鼓戏得以传承和发展。但是,由于过去“戏子”的地位卑微,相关典籍对艺人少有记载。
乐昌花鼓戏经历了从诞生、兴起、繁荣、衰退、繁盛的全过程,见证了其中的风风雨雨,起起落落,时至今日,又面临了多方面的冲击和影响。特别是2000年以来,随着一批老艺人的退休和衰老,加之一些年轻艺人的调离、退职,乐昌花鼓戏出现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文章整理自韶关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