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广东 资讯

乙卯水灾百年祭 南沙岸线防洪规划仅三分之一达标

金羊网-新快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作为自贸片区的广州南沙区,岸线防洪规划仅三分之一达标;全市河涌开展“河长制”管辖后,番禺区仅市桥河水系有“河长”管理。广州市水务局近日启动的“乙卯水灾百年祭”各区巡访活动发现了上述问题。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辰曦

通讯员 罗坚 婧婷

云华 黄艳

“乙卯水灾”百年祭之际, 广州市水务局巡访结果不乐观

作为自贸片区的广州南沙区,岸线防洪规划仅三分之一达标;全市河涌开展“河长制”管辖后,番禺区仅市桥河水系有“河长”管理。广州市水务局近日启动的“乙卯水灾百年祭”各区巡访活动发现了上述问题。

100年前的7月,珠江流域有记录以来的最大洪水——“乙卯水灾”不期而至,洪水肆虐珠三角地区,广州被淹7天7夜,酿成极为惨重的洪涝灾害。虽然广州城至此以后再无发生类似严重的灾情,但每逢暴雨,望着“水浸街”有人又不禁提出疑问,假如“乙卯水灾”再度重来,今天的广州能否抵挡得住?这段惨痛的灾情,似乎很远,又似乎很近。

南沙

修建261座水闸防洪排涝

成果:

作为广州市东南部的珠江出海口,南沙区共包括13个联围,外江堤防总长441.63千米,占据了全市江海堤围的48%。其独有的地理特征,使南沙区在全市防洪体系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使命。

昨日上午,新快报记者来到南沙区沙湾水道与榄核河交汇处。南沙区水务局负责人介绍,此处的磨碟头水闸上世纪80年代修建时按照50年一遇的标准校核,导致水闸存在防洪设计标准低,每逢汛期,下游河床冲刷严重。经过重建改造后,磨碟头水闸目前已经按照200年一遇的标准校核,改造完成后,已满足了周边地区防洪能力。

据了解,类似磨碟头水闸等改造完毕的水利设施,在南沙区共有261个。“就算再遇洪水,也不会如当年一样。”然而该负责人强调,随着南沙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内涝问题也会随之而来。除了防洪能力,防潮排涝能力有待时间检验。

问题:

400公里岸线面临全面升级

尽管南沙区已经有了20多年的开发历史,但真正意义上的基础设施完善还是要从2005年设区算起。以前的南沙区以农业养殖为主且人烟稀少,大部分岸线均以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建设,随着南沙区由郊区“升格”为自贸区,南沙区内更是一片开工景象,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这片土地。为满足城市化需求,南沙区400公里的岸线也面临着全面升级。

根据资料显示,南沙区除了东涌、大岗、榄核三镇外,其他大部分联围岸线水利规划防洪标准已由50年一遇提升为200年一遇。然而目前仅有蕉东联围、小虎岛环岛、沙仔岛环岛外江堤围按200年一遇防洪防潮标准建设。仍有三分之二岸线规划防洪未达标。

南沙区水务局负责人表示,目前正加紧龙穴岛围的岸线加固工作。“岸线防洪防潮建设将优先安排自贸区,其他区域目前仍以重点安排临时抢险人员为主。”

番禺

市桥河整治工程已见成效

成果:

市桥河是番禺城区的母亲河,全长38.6公里,其中主干河道11.8公里。据了解,市桥河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堤防标准低,防洪防潮能力差,上有洪水威胁,下有潮水侵袭;二是排涝能力差,在潮水顶托下,城区无法及时排水,内涝严重,逢雨必浸;三是水体质量差,番禺为典型半日潮区,每天两次高低潮,河道水体震荡往复,置换率低,河道淤泥严重,水体黑臭,水质多为劣V类。

2010年10月,随着雁洲水闸完工以及市桥河水系综合整治工程的全面启动。经过将近5年的治理,目前市桥河整治已初见成效。截至目前,市桥河水系综合整治共建成水闸14座,排涝站3座,整治河涌45.3公里。

目前市桥河两岸杂乱无章的建筑已清拆,并建设了宽阔的城市道路和绿化走廊,河道清淤扩宽后,水体明显变清,消除了多年来的黑臭现象。水质恢复后,新快报记者近日发现,有不少市民在市桥河长堤段捞鱼。

问题:

河流众多仅市桥河有“河长”

“河长制”实施后,市民如发现河涌问题,可直接向河长反映。然而不少居住在番禺区的市民却发现,整个番禺区仅有市桥河有“河长”管理,广州市水务局此前在官网上公布的中心7区所有河涌的责任人名单及24小时投诉电话中也不包含番禺区。

根据资料显示,番禺地处珠江出海口,区内河流众多,河网密布,有支干流13条,河涌206条,是遭受台风、暴潮、洪水等自然灾害侵袭的多发区域,截至目前,番禺区已完成106条河涌的黑点整治。然而,在番禺区水务局提供的水系图看到,包括钟村、大石、化龙等地区的河涌目前仍然处于未整治规划阶段。

居住在大石镇的陈先生就表示,自家隔壁的两条河涌常年发黑发臭,但是由于并未纳入“河长制”管辖,导致陈先生投诉无门,“没有河长管的河涌是不是就无人整治呢?”陈先生表示,由于自家隔壁的河涌周边已建成密密麻麻的握手楼,工程推进应该会比较困难。而番禺区水务局有关负责人昨日也表示,安置拆迁工作是目前番禺区水利整治工作的首要问题。

提醒

水务局官吁请市民撰文

今年适逢“乙卯水灾百年祭”。新快报记者于近日从广州市水务局官方网站获悉,市水务局已经在官网开辟纪念专题,正呼吁广大市民朋友共同撰文纪念。市民朋友如果听家中老人提到关于“乙卯水灾”的故事,或者通过其他途径对“乙卯水灾”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可投稿至市水务局官方网站(www.gzwater.gov.cn)。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除了番禺、南沙,广州市目前还有哪些水利屏障可确保广州城区安全,新快报记者将继续跟随市水务局巡访各区水利设施。

链接

记住100年前“乙卯水灾”惨痛教训 水淹广州七天七夜 夺命过万

1915年7月上旬,广东连日暴雨影响,西江、北江、东江的江水暴涨,一场史无前例的洪水灾害席卷了以广州为中心的整个珠三角。378万人受灾,30多个市县灾情严重,死伤灾民达过10万。

新快报记者查阅史实得知, 现在我们熟悉的广州长堤、西濠口、下西关、泮塘、澳口、东堤、花地等低处地区当年受灾尤为严重,最深处达三四米,泮塘有超过一半的房屋在水中崩塌。在这场百年大灾中,广州的多数难民在洪水来时,只能在树上躲避,有的家长怕孩子脱手落水,用绳子把孩子绑在树上。广州城遭到水淹7天7夜,全城三分之二沦为泽国,死亡人数过万。

这一场珠江流域有记录以来最大洪水,史称“乙卯水灾”。据珠江水利委员会1985年复算,此次大洪水横石站洪峰流量为2.1万立方米/秒,西江高要站洪峰流量为5.45万立方米/秒,均属2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