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费15年清远森林里建树上巢穴 树梢上筑起野藤鸟屋

大洋网-广州日报
关注
树上的空中楼阁。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曹菁
远处青翠起伏的尧山,相传是北宋大书法家米芾曾踏足的地方,当年他踏遍英州山水,勤尽工事,留下了大量的书画墨宝。今天,尧山下游走着一位着迷于“鸟屋”的奇人陈健宁。他追寻米芾的足迹,耗费15年在山脚的森林里打造起一座有100多间“树上巢穴”的世外桃源。
树梢上筑起野藤鸟屋
初秋的清晨,薄雾袅绕、百鸟婉转,树梢间已有人声轻语,那是从一间间“鸟屋”传出的。人们住在树上,打开窗可听鸟语,站在树上露台,又可品茶观日出,令这片原本闭塞荒芜、寂静原始的山野增添了一丝人气。

陈健宁建造树屋已有15个年头。
最近树上鸟屋升级,常年在山涧溪谷行走的陈健宁这半年来,大部分时间都在山里指导工程。木屋的防水是否到位,用电消防是否安全,到处检查施工质量。在过去近20年中,他几乎走遍了天门沟的山山水水,这里的每座木栈桥、石板路的搭建,甚至一块吸潮奇石的摆放,他都亲力亲为。“我已经习惯了这片土地的原始生活,看到森林和溪谷,你的脚步会不知不觉地慢下来,听听水流声,听听风摇动树叶的声音,听听虫鸣鸟叫,所有的烦恼都忘却了。”
最近,一座十几米高的黄泥野藤鸟屋在九州驿站落成,集合了老陈十几年来潜心研究和实践的技术之大成,再次引爆了业界的好奇心。“这几天,各地的旅游负责人来参观取经的络绎不绝,最远的有陕北的客人,他们很好奇这种建在空中的生态艺术巢穴何以如此稳固和低碳。”老陈登上鸟屋的树梢露台,俯瞰林间的木屋影影绰绰,眼中满是自豪。
为都市人打造“鸟人”生活
“我曾经营过制造业,嘈杂紧张的环境让我感到压力,非常想念故乡的山水。”这是陈健宁对森林和远山产生兴趣的最初缘由,15年前他邂逅英德天门沟后,决定来这里建造树屋。
那时候,天门沟交通十分闭塞、一路颠簸,从广州来此需耗费五六个小时,旅游业也未开发,更谈不上生活设施配套。“在常人看来我是个另类,十五年前我从广州到英德尧山,试着刷新一下之前的生活方式,未曾想如今却引领出一种非常态的大众度假的树上生活。”
出于爱好,本非建筑科班出身的陈健宁,凭对古人“搭木为巢”的理解,在2005年便在天门沟口搭建了第一所简易的树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从树上木屋到树上泥巴屋,从方体结构到异形组合,从树腰建筑到空中吊屋,十多年来他与当地山民一起已建造出100多所十多种结构组合形态的树屋。
用民间技术 稳固空中楼阁
居住在陈健宁建造的空中楼阁,黄泥与植物混合的墙体轻巧又结实,散发着植物的清香。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陈健宁领悟到, 泥土作为历经千百年来验证了的建筑用材,一旦成形有着极佳的稳定性,能抗风化,吸潮释湿,隔音隔热,可塑性强,防虫防蚁。如果加工处理不当也有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必须经过漫长的生土变熟土这一过程才能使用,否则见水即化。为克服这一难题,自2014年始,陈健宁通过改变传统主力结构方式和生土与其他有机物组合,陆续实现了树上建筑的轻体化、有机性、可塑性、环保性、耐蚀性、防霉防虫性和隔音隔热性,达到了理想中的人居森林建筑的全生态艺术效果。
空中树屋最能体现的是,陈健宁潜心研究得到的“三低”标准,即是低技术、低能耗、低造价的统称,因为所用的材料随地可取,只要黄泥等建材配方试验好,普通的乡村民工也能搭建。这一切都建立在实践经验基础上的,显得更接地气、更健康舒适、更符合国人文化和审美。目前,空中树屋通过广州美院向国家教委申报而成为创新性课题,并得到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