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视野第6期|蕃坊怀圣寺光塔 塔身原料竟有糯米饭?

新浪广东
关注
广州历史上曾有两个专为西人开辟的聚居区。上一期,我们探访了晚清时期洋人聚居的沙面,这一次,我们将聊聊另一个历史更为悠久的——蕃坊。

唐宋时期“蕃坊”范围大概以今广州市光塔路的怀圣寺为中心,南抵惠福西路,东以米市路为界,西至人民路,北到中山六路。
幽静的光塔路上
两旁是低矮的楼房
一家挨着一家的小超市、小商铺、小快餐店
还有坐在小马扎上,在街边乘凉的老人家
看起来似乎跟其他的老街一样
并无特别之处

但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到1300多年前的大唐盛世,这条街道以及周边小巷则凭借着南濒大江,东依城廓的天然地理优势,到处一派“蕃药珍宝,积载如山”的繁华景象。街道内几乎都是皮肤黝黑,眼窝深陷,穿着奇特的阿拉伯及波斯商人。

再仔细观察,如今还是能发现这条街上一些与众不同的信息。
比如,这里的清真饭馆比别处多些,街边还有一道虚掩的门扉,异常神秘——平常很少有人从这扇门中进出,可是每到星期五的中午,便会有成百上千的人从城市的各个角落向这个门奔赴而来。这个时候,寂寥的光塔路突然变得热闹非凡,门里传出的低声吟唱空阔而辽远,你会觉得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把你紧紧包裹。

在蕃坊出现的穆斯林社区也随处可见清真饭馆,穆斯林饮食 ,在菜肴配制、烹调和面食制作上有许多创新,饮食品种多样。

其中以牛羊肉和面食为主,无论是在烙饼,蒸馍馍或是烹煮肉类时,都喜欢加入香料,不仅能调味,解毒,还能去膻,对人体有一定疗效,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而当年孕育出蕃坊的,也许就是这座看上去并不起眼的怀圣清真寺。寺内最为亮眼的建筑,就是这座光塔。
这座塔不是中国传统的宝塔造型,而是高耸入云的圆筒状,它的异域风情,透露了怀圣寺不寻常的来历。

广州怀圣寺,是中国最古老的清真寺。
用广州市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易卜拉欣·保延忠的话来说,对于全世界的穆斯林来说,麦加是圣地;而对于中国的穆斯林来说,广州的怀圣寺是一个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它的历史如此悠久,属于伊斯兰世界最古老的圣迹之一。

△看月楼
从大门口往里看,怀圣寺一共有七重门。虽然寺的面积并不大,但是小巧精致,上千年的历史留下的痕迹随处可见。三门之后是看月楼,看月楼是伊斯兰教用于望月以确定封斋与开斋时辰之用。

看月楼连着木结构的回廊,围出一个古朴的小庭院,过了小庭院就来到大殿,它与三道门、看月楼及其后的藏经阁位于怀圣寺的主轴线上。

怀圣寺有座造型奇异的塔,就算没有走进寺内,你也可以从围墙外面看到它那独特的身影。
不过大家知道吗
这座屹立一千多年不倒的光塔
其建塔的砖块竟是用糯米饭加蚌壳灰黏合而成的
现代人根本难以现象

古籍记载,光塔虽是“蕃人所建”,但也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就地取材的。光塔兴建之时,广州珠江的江面还十分之宽,光塔的位置就在“海”边,所以周边有不少的蚌螺。建造者就地取材,搜集蚌壳和螺壳,经过一番研究工夫,加以糯米质,渗得调和,做成筑塔原料。

那时候的广州人,应该是中国最先接触到“老外”的一批人。这些来自遥远国度的异域客,他们无论是语言、长相、服饰、生活习惯都和我们相差甚远。
光塔路是当年大食人(阿拉伯人)的聚集之地,在它对面有条小巷叫仙邻巷,其实“仙邻”就是阿拉伯语“中国”的音译。

附近还有个玛瑙巷,不言而喻是蕃客在此地经营珍珠玛瑙而得的名称。玛瑙巷走到尽头是中山六路,向西可以转到擢甲巷,“擢甲”其实是阿拉伯语“小巷”之音译。

当时,蕃坊完全由蕃民自助管理,蕃人可在中国娶妻生子,开办学校,甚至还能参加科举,入朝为官。其中大食商人李彦生就曾高中进士,并被唐宣宗李忱钦点为翰林学士。光塔路的一条巷子当年被命名为“进士里”,文革后才被改为“进步里”。

千百年过去,那些曾经在这里摩肩接踵的异域客,他们的身影早已消失不见。所幸我们还能从光塔路附近一些小巷的名称,窥到一丝过往的痕迹。
但新的历史时期,又赋予它新的任务:它是广州市市区地貌变化的活见证,是广州市对海外友好交往的重要历史遗迹;同时又是广州千年长盛商都、历史文化名城殊荣的重要载体。
本期策划:车园元
本期作者:叶绍明
视频策划:廖广宇、饶嘉丽
资料来源:广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广州日报 | 田飞、李果《寻城记·广州》
[注:本文系一点资讯《粤视野》向新浪广东供稿,转载时请注明来源,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一点资讯《粤视野》对稿件数据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