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辛文学回忆录》新书分享:知青岁月让我拥有两副眼光

新浪广东
关注4月28日上午,《叶辛文学回忆录》新书分享会在广州图书馆举行,知名作家叶辛向广大读者分享了自己大半生的文学心得。同时,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文学院教授郭小东特邀来到现场,作为本次活动的对谈嘉宾。

叶辛,1949年10月出生于上海,1969年去贵州插队,在乡间呆了十年。自从1977年发表处女作《高高的苗岭》后,便笔耕不辍,40年来出版了140多本书,其中,他的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孽债》等分别再版20多次,至今仍受到读者欢迎。
叶辛说,他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作家,也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其文学作品中不仅有个人的经历,更有对时代的记录和反思。“我从小喜欢阅读和写作,当年去插队的时候,他比别的知青多带了两个大木箱子,装满了从家里带的书,有莎士比亚的剧本,有中国古典名著。”

叶辛回忆道:“乡下没有什么书看,所以我把带去的书翻来覆去的看,这是无奈之举,但其实获益很大。”从上海到贵州乡下,巨大的文化反差和物质匮乏,让叶辛的思想产生了震撼,他选择用文学的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感想。“知青岁月让我拥有了两副眼光,一个是上海人看农村的视角,一个是乡下人看城市的视角。”叶辛说,在他创作过程中,这两副眼光可以随不同的人物角色来切换,让读者也能感受到强烈的反差。
现场,郭小东教授评价叶辛早年的文学作品是“开知青文学的先河”,甚至可以说是知青作家群体的代表性人物。郭小东教授在著作《中国知青文学史稿》中记录了300多位创作“知青文学”的作家,按照他的评价标准体系,叶辛的创作水准和对当代文学的贡献,排在前五位。

郭小东教授表示,“文学回忆录”里的“回忆”,是一种饥饿,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追忆是带有价值观的,并非单纯的回忆,有对以往和时代的理性判断,这种心得、体会和理性判断,为文学研究者和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阅读经验,也为未来留下最真实的证据,因为每个作家都是他那个时代的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