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制定标准保护端砚文化形象

综合
关注
砚亦称为研,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与笔、墨、纸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据历史记载,端砚萌于东晋,兴于隋唐,盛于宋元,精于明清,振兴于当代。清末民国期间,由于内忧外患,行业萧条,端砚业发展基本停顿。解放后,在政府的推动下,端砚业得以恢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端砚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坑洞周边村庄,除了孩童、老者,几乎所有成年有劳动能力者,都加入了与端砚有关的产业中。
自古以来,端砚技艺都是以子承父业或师徒授艺的方式延续和发展,产业单一,从业人员零散,思想观念陈旧,砚石浪费严重,资源开采无序。随着人们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端砚产业的发展与文化的融合,使以前用于围栏田间、菜地水渠、砌墙铺路的砚石身价升值百倍。从破坏性采石到名坑封闭保护,从家族式传承到开放式传承……端砚的发展历经诸多变化。
由于其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又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砚台的材料丰富多样,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徐公砚、易水砚、松花石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共几十种。端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致密坚实幼嫩、细腻,温润如玉的石质,独特而丰富多彩的石品花纹以及巧夺天工的雕刻艺术而闻名于世。并具有质柔而刚按之如小儿肌肤,摩之寂寂无声响,以及贮水不凅,呵气研墨、不损毫,发墨快等特点。
端砚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齐名。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端砚若佳,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故古人有“呵气研墨”之说。端砚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产地范围:产于广东省肇庆市东郊羚羊峡南麓的斧柯山又称(烂柯山)以及城北北岭山南坡一带。
肇庆以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为契机,通过制定标准、规范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使用和管理,向更好地利用现有的砚台资源、保护端砚文化形象、传承端砚文化迈进。通过制定端砚标准,进一步规范端砚的生产、制作及评价机制,保障端砚的产品质量。2004年10月29日,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总局批准对“端砚”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2011年2月21日,商标局发布第4865263号“端砚”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公告,至此,端砚开始了双地标保护模式。2021年11月9日,肇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拟批准发布《地理标志产品 端砚》市级地方标准,标准中规定端砚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产品分类、原材料、工艺、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运输和贮存,推动端砚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化生产工作。
2006年,肇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起草的广东省地方标准《端砚》发布实施。该标准对端砚的生产制作进行统一的规范,结束了端砚无标生产的历史,整合了端砚厂家的生产资源,促进了端砚产业的健康发展,同年,肇庆市政府公布了《端砚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规范专用标志的申请、使用和管理;对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及用外地砚石或外地石材加工冒充端砚、转让端砚专用标志等行为,予以行政处罚,最大化、最有效地保护端砚的品牌。
2017年,砚台行业首个国家标准《端砚鉴定评价规范》发布实施,该规范图文并茂,在原有地方标准、相关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对端砚的分类、工艺、表示编码、鉴定评价要求和方法等,进行细化和明确。以标准化的形式规范端砚鉴定和认证工作,有助于引导端砚行业健康发展,提升行业的话语权。肇庆市全力发展端砚专业、规范性质,从源头遏制伪冒假劣产品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渐渐提升专业度,打响名声,做到让大众熟知,做到让消费者放心。
肇庆市通过规范端砚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使用和管理,有效地保护了原产真砚,保证端砚的质量和特色。政府和民间企业家都担负起宣传保护端砚文化的社会义务,大力弘扬端砚文化,拓宽消费者群体,打宽销售渠道,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合二为一,共同发展,共促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