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舒栎:以出海短剧创作探索女性叙事的新可能

综合
关注“在写每一集短剧时,我都在思考,如何在90秒内真正打动观众。”在2025年5月,在美国亚太娱乐联盟为其“新锐编剧孵化计划”举办的竖屏短剧创作论坛上,编剧谭舒栎作为主讲嘉宾如是说。
美国亚太娱乐联盟(Coalition of Asian Pacifics in Entertainment)是好莱坞最具影响力的亚裔影视行业组织之一,致力于推动亚裔艺术家在娱乐产业中的多元呈现与职业发展。其核心项目“新锐编剧孵化计划”由艾美奖得主与资深影视高管联合创办,成为许多职业编剧走向美剧创作核心圈层的重要起点。作为本次论坛受邀的资深短剧编剧嘉宾之一,谭舒栎与流媒体平台和制作公司代表共同分享短剧创作趋势,显示出其在该领域的专业认可度。
近年来,短剧作为一种快速崛起的内容形式,正在重塑全球影视消费方式。尤其在美国,随着ReelShort等平台的迅速扩张,短剧成为资本、观众与创作者共同瞄准的新兴赛道。短剧的走红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其在女性观众中的强烈共鸣。相较于传统长剧,短剧“高密度情绪”“快节奏反转”“角色强关系”的叙事模式,更符合当下女性用户的内容偏好,也促使创作者在更短的篇幅中完成完整叙事、精准输出情感。
“我经常在想,女性观众真正需要的情绪出口是什么?”谭舒栎在论坛上说到,“她们渴望被看见,也希望代入故事,而短剧恰恰提供了一种密集而即时的情感交换方式。”
在竞争激烈的内容生态中,谭舒栎作为编剧凭借多部成绩斐然的短剧编剧代表作,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叙事风格与市场声誉。2024年,她担任编剧的《Submitting to My Best Friend’s Dad》(中文片名《禁忌边缘》》被观众称为“2024年度最热短剧”之一,在DreameShort、ReelShort、DramaBox等多个主流海外短剧平台上线后迅速走红。该剧不仅在IMDb上获得7.9的高分评价,其广告画面曾登上纽约时代广场大屏,被业界视为美国东部竖屏短剧创作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该剧以一段“身份错位”的情感纠葛为切口,剧中不只描绘了亲密关系的张力,更是女性角色在欲望与规则之间的主动权博弈。

2025年5月上线的《Finding Love After I Die》(中文片名《爱在终局之后》)则延续了她对“女性成长”主题的深入刻画。该剧以一位豪门继承人Lindsey的复仇为主线,讲述她如何在婚姻背叛和死亡边缘幸存后,逐步揭开身边人的阴谋,并最终找回自我与真正爱情的故事。该剧在上线两周内便迅速登顶平台热门榜单,总播放量突破百万,成为2025年美国短剧市场中表现最亮眼的复仇题材作品之一。

该剧在社交平台的传播也同样强劲。据统计,该剧在TikTok与YouTube等社交媒体上的相关短视频播放量合计超过100万次,多条剧集片段进入热榜推荐,引发观众大量二次创作与剧情分析讨论。根据数据平台广大大的短剧市场研究报告指出,该剧在上线首周内即跻身美国最火热短剧榜单前十,其播放数据与社交媒体热度均显示出显著爆发力。

来源:广大大短剧热力榜。数据说明:数据来源于广大大,剧目热力榜的热度值是所选时间段该剧关联的全部素材的热度总值,反映该剧在海外投放市场的火爆程度。
“复仇主题在我看来,并不只是情绪的发泄,而是一种重新掌握自我叙事权的方式。”她说,“这些角色经历的,并不只是剧情的反转,而是一次完整的心理建构过程。她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在关系中的位置,并尝试打破被动的角色设定。”在谭舒栎看来,短剧虽然篇幅有限,但恰恰因其压缩性,让创作者在极短时间内精准捕捉角色的挣扎与选择,使得女性叙事不再止步于爱情的表层,而是朝着更复杂的身份探索与自我确认延伸。
与此同时,2025年春季播出的53集短剧《金权情契》也引发广泛讨论。该剧融合“年上”“守护”与“反差救赎”等女性观众偏好元素,在多个平台上线后即登上“热门推荐”“编辑精选”榜单。在TikTok、YouTube等平台引发用户广泛剪辑与二次创作,成为霸总题材短剧出海的代表样本之一。
不论是甜宠、复仇还是身份反差,谭舒栎的短剧编剧作品始终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女性角色在情感关系中如何实现自我表达?她并不试图让角色“完美”,相反,她更关注那些模糊与挣扎的情绪状态。“我想写的是那些不被肯定但依然选择坚持的女性,她们不是被动地等待,而是在非常有限的空间中,争取一个主动选择的机会。”
目前,谭舒栎正在开发多部短剧新项目,包括《The Wrong Vow》(中文片名《错爱成伤》)、《When the Past Rings Twice》(中文片名《惊梦重响》)、《What She Left Behind》(中文片名《她走后》)等,分别围绕女性觉醒、家庭背叛与身份追寻展开,延续其一贯的“强情绪+强情境”的叙事策略。
在全球短剧加速发展的今天,谭舒栎所代表的创作者群体,正将这一原本被视为轻量型的内容形式,转化为承载复杂情绪与文化思考的表达媒介。她的短剧作品不仅回应了全球女性在情感、身份与选择上的共通经验,也在跨越语言与文化的过程中,为华语编剧在海外市场拓展出更具辨识度的叙事空间。(作者/冯宇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