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广州路演 主创谈“全家福”戏感触多

综合
关注由申奥执导,刘昊然、王传君、高叶、王骁、杨恩又等主演的《南京照相馆》7月25日上映以来,收获一众观众好评,票房持续走高。7月29日,导演申奥携演员刘昊然、王传君、杨恩又现身广州路演,走进多家影院和观众亲切互动。
不少观众表示,被影片中“全家福”戏感动落泪,为祖国的“大好河山”动容。主创接受采访时,虽然之前的路演多次谈及这场戏,但再度回忆这场戏,大家还是感触颇多,感性依旧,言语中真挚的情感感染现场每一个人。
《南京照相馆》故事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没有选择从宏大的战争场面或军事战略角度来展现南京大屠杀,而是聚焦于一家小小的“吉祥照相馆”。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照相馆成为一群普通百姓的避难所,同时也是见证和对抗日军暴行的隐秘战场。
影片7月29日发布“最后的全家福”正片片段,照相馆中众人在生离死别之际合影,在等待慢门的20秒内齐声吟唱童谣,唱出他们对南京故土的眷恋和不舍,引发无数观众潸然泪下。
导演申奥:所有演员情绪达到高潮
谈到“全家福”这场戏,导演申奥表示感受非常强烈,影片演员虽然很多,但都没怎么同框,这次站在一起表演,开始担心彼此情绪达到高潮的时间不一样,因此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尽量照顾到每个演员。

让导演惊讶的是,当王骁饰演的老金翻动摄影幕布,长城的画面一出来,所有演员的情绪一下达到高潮。导演申奥激动表示当时不断地加机器,捕捉每个演员的表清和情绪,很多演员的细节都是抓出来的,印象最深刻的是高叶含在嘴里喊出的“大好河山”,并不是剧本里的,真的是她有感而发说出的四个字。
刘昊然:那一刻有种难以言说的力量
《南京照相馆》中,刘昊然饰演朴实正直的邮差“阿昌”,随着剧情的发展,从一个自保者逐渐变成了无畏的抗争者,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帮助那些受苦受难的人们。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被日军追捕、殴打,但他始终没有放弃。

谈到“全家福”戏份,刘昊然那种感受到现在依旧深刻,来自五湖四海的汇聚一起,有种团结的力量,所有人当时脑海中想的是“我们是同胞,我们是家人”,那一刻大家的情感融合在一起,有一股难以言说的力量,代表了一种希望。刘昊然表示,那一刻不仅仅是电影剧本里的感受,相信每一个在现场的人都感受到,看这场戏的观众也能感受到背后的力量。
王传君:这一刻很奔溃,不能当汉奸
刘昊然饰演的邮差“阿昌”形象正面,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王传君饰演的日军翻译“王广海”,自私冷漠,一直认为自己做的事情没有错。

谈到穿戴角色的造型,和其他人拍“全家福”戏,王传君透露:“这一刻我是崩溃的,因为我深深感受到我这个角色, 选择了和所有人背道而驰的方向,这是非常不正确的,如果你背弃了这片土地,就永远找不到根,得不到最后的安慰,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拍完这场戏我告诉自己不能当汉奸。”
拍摄这场戏时,和其他演员情绪不一样的,还有“笑着演”的小演员杨恩又。在《南京照相馆》中,杨恩又饰演照相馆老板的女儿“金婉仪”,年仅11岁的她,在战争的阴影下,经历了家庭的破碎和生活的巨变。谈到“全家福”戏以及片中自己说出的台词“大好河山”,杨恩又透露自己当时的感受是看着幕布上一个个的名胜景点,想着以后看不到了,心情难受。
之所以选择“笑着演”,导演申奥透露是杨恩又自己提出来的,她的解释是“因为金婉仪在防空洞没有出去,没看到外面惨绝人寰的场景,爸爸拉这个幕布,让她想起以前经常这样玩的游戏,但大人们都经历过外面的惨景,就想着和他们反着演”。导演申奥尊重杨恩又对角色的创造,鼓励她想怎么演就怎么演,才有了影片中的反差感。
独特的视角、饱满的角色、紧凑的剧情,《南京照相馆》的好口碑,还体现在众多耐人寻味的细节中。比如刘昊然饰演的阿昌工作编号1213,这个数字,是南京沦陷的日子。
导演申奥介绍,影片中的每个场景都有出处,特别做了它的前史,比如照相馆的前身是饭馆,存放食材的地窖变成片中的防空洞。导演申奥透露137分钟里有几百处细节,大家观看影片时可以仔细去发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