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百年前南粤科举考场作弊:富商一掷万金请枪手
摘要: 在晚清南粤的科举考场上,作弊已形成了一条完 整的产业链,考生、枪手、中介、衙役、书商乃至考官等各色人群在这条产业链上各据一端,各取所需,作弊手段花样百出,直令人瞠目结舌。六月恰逢考试季,今 年闹出的高考替考丑闻又沸沸扬扬,那就让我们抱着“以史为鉴”的态度,翻开厚厚的资料,看能不能获得一点半点经验和教训吧。
清代广东提督学政署,影响着无数考生的命运。

用于夹带的袖珍印刷本。

考生参加科考的“准考证”。
100多年前南粤科举考场作弊成风
富商巨贾一掷万金请八股高手替考
“魏武令崔季珪见匈奴使,而自捉刀立床头,为千古顶替之滥觞,沿至今日,承其弊者,乃在应试之生童,此风无学不有,而广东为尤盛……故有不入场之举子, 举子且可不入场者,而童生之入道考场中,自必推波助澜……”看着这段文绉绉的文字,读者你是不是有点晕。其实,这段刊登在1887年第103期《点石斋画 报》上的文字,说的是南粤科举考场作弊成风的尴尬事。虽说官方推出的反作弊举措一个比一个严,但枪手仍在科举考场肆意出没,常年替考的职业枪手屡见不鲜, 因替考而大发其财,在省城“置大屋,买美婢”的贫寒子弟更成了另类“励志”传奇。
事实上,在晚清南粤的科举考场上,作弊已形成了一条完 整的产业链,考生、枪手、中介、衙役、书商乃至考官等各色人群在这条产业链上各据一端,各取所需,作弊手段花样百出,直令人瞠目结舌。六月恰逢考试季,今 年闹出的高考替考丑闻又沸沸扬扬,那就让我们抱着“以史为鉴”的态度,翻开厚厚的资料,看能不能获得一点半点经验和教训吧。
采写/广州日报记者王月华
图片/fotoe
严防作弊
考官到任锁进贡院 考生进场脱裤搜身
虽然高考也被比作人生“独木桥”,但跟以前的科举考试比起来,它对考生的影响其实要小得多。毕竟,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多元社会,搜索网络热闻的主角,内 有“威震北大清华”的蓝翔技校,外有将大学毕业视为耻辱的硅谷大咖,这些传闻虽都不乏调侃成分,但至少说明一考定终身的时代早已过去了。但是,把时光回溯 至100多年前,科举考试几乎是读书人仅有的出路,而这条路其实又特别窄,有一个粗略数字,晚清时,广东每年录取的秀才只有数百人,招录比实在低得惊人, 至于考举人和进士,就更有点像买彩票中奖了。科考既是读书人唯一的希望,而录取比例又如此之低,考试公平性就非常重要了,否则一旦有失偏颇,没准就会激起 民怨,对这一点,官方也是心知肚明。
平心而论,当时官方真是想尽了办法,来防止作弊。糊名和誊录是最基本的两大措施。所谓糊名,就是将卷子上考生的名字封住,这个措施一直沿用至今;所谓誊录,就是考生答完卷以后,由工作人员重抄一遍,再交给考官审阅,以防考官通过笔迹辨识出请托者。
有志科举者总要连过三关,考完秀才考举人,考完举人考进士,考秀才又分“县考”、“府考”和“道考”,其中除了较低级的“县考”和“府考”由地方官主持 外,其余更高层次的考试全由朝廷外派翰林当考官,以免裙带作弊,尤其是“三年一比”的举人考试,主考官总在考前不到一个月才确定,一到当地就锁进贡院,直 到卷子批完才放出来。这样一来,就使得想送钱的人没地方送,想收钱的人也没机会收。
朝廷对考官尚且如此不放心,对考生更是当贼一样防。根据相关史料,科场搜检十分严格,考生不仅要宽衣解带、脱鞋脱袜,有时甚至连内衣都要脱下来,有在底裤里夹带范文的,立刻逐出考场不说,还要承担对圣人大不敬的罪名。
据1894年参加广东乡试的本地大学者商衍銮回忆,当年张之洞痛下杀手,大肆搜检,居然搜出了很多带着烟枪烟灯入场的瘾君子,这些人只得灰头土脸,黯然退场。
魔高一丈
袖珍本方便夹带 “一炷香”花费万金
严格搜检本是为了防范考生夹带,但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它居然带旺了印刷和制衣两大行业。如果你穿越到100多年前的双门底书坊一条街(今北京路) 看一看,就会发现不少书店都有石印袖珍本的《四书五经》出售,这些袖珍本就是用来夹带的。当然,为了成功夹带,考生还要购买特别制作的双层衣帽和鞋子。有 些手艺高超的裁缝,可以做到让衙役摸不出来,自然价格也叫得高高的。读者你或许会问,考生在场内拆衣裳,难道监考官就看不见?其实,你要翻翻当时广东贡院 的老照片就明白了,那时考的是八股文,考生一人一个“号房”,吃住写文章都在里头,拆一下衣裳不是小意思?
除了夹带,官方更要防范的是枪手替考,为此还特意设计了一项“连坐担保”制度:每个考生都必须找廪生(即因成绩优异而享受生活补贴的秀才)做保人,如被发现找枪手代考,枪手、考生和作保廪生就要连带受罚,并在考场门口带枷示众一个月,任凭路人羞辱。
这样的制度设计有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呢?让我们来看一看1890年一期《点石斋画报》的报道。报道中说,广州科场作弊手法数不胜数,在生员(也就是俗称 的秀才)考试里则有一种作弊方式最为出名,叫做“一炷香”。写到这里,我得插一句话,今天,人们总会把秀才与“穷酸”二字联系起来,其实大谬不然。当年, 考秀才资格是仕途的必由之路,富商巨贾都盼着自家孩子考个功名,否则生意做得再大,也没什么保障。拿十三行时期来说吧,老西关随便走出一个行商,拥有的资 产在全球都能排得上号,可只要知府大人一动怒,他们就会吓得一晚上睡不着觉。可上文也说了,考秀才得经过“县考”、“府考”、“道考”三道关,录取比率也 特别低。正道不好走,人们自然就想找枪手了。所谓“一炷香”,就是请八股文高手“捉刀”,一路打“通关”,直到“道考”结束,真人才会露面,去向学政大人 道谢。
用《点石斋画报》报道中的话来说,这“一炷香”烧下来,从作保廪生、考场衙役到学宫教官,个个都要送钱,最起码要花掉七八千块银元。这笔开销,也只有豪门巨富才付得起。
产业链条
中介勾结枪手 还搞“风险投资”
看到这儿,读者或许要问了,这“一炷香”烧下来要花七八千块银元,那家里花不起这么多钱的考生,是不是就会老老实实参加考试呢?你要这么想,就有点天真 了。那些能帮人烧“一炷香”的枪手,都是八股文高手,像岭南大学首任校长钟荣光和当时的知名文人刘学询、蔡金湘,还有江孔殷就是“代考江湖”上有名的四大 金刚。
可除了这些顶级高手,还有很多会写文章的寒门子弟,他们接不了“一炷香”的活,就买通作保廪生,用一个假名登记,等入场以后,龙 飞凤舞写出一篇文章,再向四周的考生兜售。当然,枪手在场内炫技兜售,一定要有个尺度,否则,就会如1892年一期申报报道的那样,东莞、顺德、香山(今 中山)三县(当时同属广州府管辖)童生参加考试时,“有枪手三人在场炫技求售。陡为巡场者觉察,拘而廪诸文宗,旋经文宗询实,交提调究办”,提调究办结果 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枪手在考场门口扛枷示众,肯定是免不了的。
职业枪手买通作保廪生,还需一笔“启动资金”,而且很难规模化,有些 心术不端的廪生干脆做起了“风险投资”的生意。上世纪初,广东文史家、教育家罗功武先生曾写过一部书,名为《粤故求野记》,里边细述了南粤科考场上的种种 怪状,其中就有作保廪生招募多名职业枪手,事先不收取任何费用,让枪手用假名入场,替考所得则要与他对半分成的故事。
其实,这个分成比 例还不是最高的,当时坊间专门为枪手提供食宿的“枪馆”,“馆主”与作保廪生勾结,要拿走枪手替考所得的近七成。可就算盘剥如此厉害,那些寒门子弟一无人 脉,二无积蓄,也只能栖身于此,挣点小钱。就这样,一个本该对考生起监督作用的群体,在金钱的诱惑下,成为作弊的催化剂,其间的历史教训,真值得关注考试 公平的人一再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