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120个疏导区难聚人气 一半以上小贩仍在街头游走

金羊网-新快报
关注
荔湾区源溪流动疏导点受到街坊欢迎,但面临拆除命运。 谢源源/摄

▲中午时分,天河区燕兴路流动商贩临时疏导区内人气一般。 方阳麟/摄

▲在天河区燕兴路疏导区附近的天桥上,可以看到流动商贩的小摊。 方阳麟/摄
广州市城管委坦言,原因就在于选址不合理;加上生意差、租金贵,造成一些小贩在闹市流动
■统筹:新快报记者 廖颍谊
■采写:新快报记者 谢源源 卢佳 邓毅富 李应华 方阳麟 张若然 李辰曦
■制图:廖木兴
2010年6月,广州市委、市政府作出学习借鉴新加坡经验、疏堵结合治理流动商贩的决定。2011年6月,广州市城管办和市城管委先后发布了《广州市流动商贩临时疏导区管理试行办法》和《关于划定严禁乱摆卖区域的通告》,开始推进流动商贩临时疏导区(点)(以下简称疏导区)建设工作。如今,5年多过去,共有13万流动商贩进入疏导区经营,但新快报记者近日走访广州各区,发现疏导区冷清、附近流动小贩生意却很红火已经成为不少地方街头一“景”。疏导区选址不合理、生意差、租金贵以及知晓率低等原因,导致至少一半小贩仍在“流动”。而广州市城管委负责人则坦言,目前疏导区的设置仍存在选址布局难度较大的问题。
越秀区 步行街对面成小贩旺地
上周五,新快报记者来到了位于越秀区矿泉街陈公祠的疏导区,发现这里空空如也,并没有流动商贩出现。原来,这块空地按计划有20个露天摊位,月租金为200元。在50多米外卖水果的张伯告诉记者,疏导区设在祠堂空地上,难以形成商业氛围,只经营了两三个月就做不下去了。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流动商贩聚集区则生意红火。上周五1时,新快报记者在北京路步行街看到,南端已经被城管用铁栏临时封住,小贩们无法进入步行街,但在对面的文明路与北京南路交界处则摆着十多档卖炒粉、臭豆腐、手抓饼等的手推车小贩,生意颇旺。一辆城管执法车就停在旁边,上面只有一个司机,只能静静地“守望”着。
小钟是资深小贩,长年在环市东路与童心路交界的天桥附近卖裤子和袜子。这里有不少非洲籍外国人帮衬,从晚上七八点开始直到深夜,这里成行成市。这一带属于登峰街道管辖,有4个流动商贩疏导区,但是无法吸引小贩们进驻。“没人流哪有物流,流动小贩就是要往人流多的地方流啊。”小钟说出其中原因。
白云区 疏导点只在晚上有生意
在白云区的金沙洲,环洲三路和金沙洲路交叉路口集中着大量小贩。“有时候连行人都走不了行人道!”住在城西花园的老范如此向新快报记者投诉。
新快报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小贩,他们表示之前流动疏导点设置地点不合理,基本上要在周末和节假日才会有些人流,“就算免费摆档也要亏本”。
新快报记者昨日中午走访仍在运营的侨德市场临时疏导点,发现道路两旁标注的疏导点并无商贩摆卖,小贩们反而集中在没有划定摆卖区的粤溪南路路口。卖水果的老冯告诉记者,中午人流少,如果小贩按规定在内街的划定区域内摆卖,肯定要“拍乌蝇”。不过,到了晚上,做手机贴膜、熟食、衣服等生意的商贩仍会在疏导点内摆卖。
荔湾区 疏导点将拆小贩又“流动”
荔湾区南源街源溪大街曾经是著名的“走鬼一条街”,在设立疏导点之后,共有130多个小贩入驻。新快报记者在上周四走访发现,经过数年整治,疏导点日益兴旺,社区的卫生环境也改善了不少,周边已难觅小贩身影。
新快报记者在这个疏导点看到,档主主要经营水果蔬菜、服饰。在蔬菜类中,白瓜每公斤价格仅1元,而衣服则是每件10元。“便宜”的口碑传开,不仅周边居民乐于帮衬,甚至有其他区的老人家大老远跑来买菜。
在这里经营了5年的湖南夫妻档主告诉新快报记者,每天只要交10元管理费,成本低,因此所卖蔬菜也比周边市场便宜一些。
不过,这里小贩的好日子似乎快到头了。今年7月,南源街道办事处表示,因建设市政道路,广弘食品集团铁路专线拆除,疏导点将会关闭,随后将引导商贩转移到其他3个市场内。经营水果生意的夏姨告诉记者,市场的租金太高,疏导点拆了以后,她还会回来做“走鬼”。
天河区 高档疏导区外仍有小贩
有的摊档用上了电子收银台,有的小贩用电脑显示屏介绍商品,甚至还有连锁奶茶在这里经营——这就是新快报记者在天河区燕兴路流动商贩临时疏导区看到的景象。
新快报记者以想租档口为由,随机采访了部分店主,他们说,此前根本没有做过“流动摊贩”,一开始就在疏导区正常经营。而记者发现,这里有部分商家有电子收银台,在电脑显示屏中,广告一应俱全,员工还穿上了统一的服饰,俨然是连锁商家。一名商户表示,这里每天的租金在100元以上,生意“尚可”。
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街道工作人员告诉新快报记者,这个安置点运作多年,有些商家逐渐稳定,他们经营的商铺档次也逐渐提高,这完全可以理解。
不过,尽管有这个正规经营场地,“流动商贩”仍可见到。在附近的天桥上就集中了大量“走鬼”。
黄埔区 疏导区人气旺但生意淡
在黄埔区,沿着港湾路向北转入大沙地东的一片区域,是该区最为热闹的商业区之一。这里有好几个小贩临时疏导区,其中最大一片区域在中国工商银行前,新快报记者看到,约40个简易帐篷摆在人行道上,这些档口主要经营各类服装、手机贴膜和玩具,人气很旺。
不过,记者观察发现,尽管档主们热情地招揽生意,但真正出钱购买的行人却不多,看上去很兴旺的临时疏导区,实际上能够成交的生意寥寥。
探因
“全部货物只值数百元,日租金却要百余元,谁肯干?”
多数疏导区受冷落,只因“租金”和“选址”难解决
为什么有了疏导区(点),“流动商贩”仍在“流动”?为什么明明可以正正当当做生意,有人却宁愿做“走鬼”?新快报记者走访发现,关键就在于“租金”和“选址”两个方面。
小贩经营货物都以价廉取胜
新快报记者走访各区疏导区(点)了解到,多数疏导区设置在城中村附近或老旧城区,服务的人群主要是外来务工人员、低收入群体等经济条件较差的人群。小贩经营的商品价格不能太高,对于租金也就很敏感。
在不同地方的疏导区,场地管理费标准不一,由管理方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例如荔湾区源溪流动商贩疏导点,日租金为二三十元,有的摊位仅需10元。而海珠区沥滘村疏导点的场地管理费则分为二十多元、三十多元两个档次。黄埔区大沙东疏导点的租金分为四十多元、五十多元两个档次。
而天河区燕兴路流动商贩疏导区的日租金高达一百多元。由于租金太贵,小贩们不愿入室经营,而聚集在附近天桥。“一天一百多元,我们这一类生意怎么能适合?我们所有货物价值也就数百元,每天的盈利还不够付租金,谁肯干?”一名流动摊贩告诉新快报记者。
“市里、区里都没有相关规定和指导价,事实上租金多少也很难一刀切,每个地段的消费力、商业价值都不一样。”海珠区城市管理局综合协调科科长黎炜杰认为,租金价格还是由市场决定比较好,“基本上就是按场地硬件、管理成本来收取,(管理方)没有什么利润。再说,如果收贵了,商贩自然就不愿来。”
小贩“打游击”紧跟人流走
越秀区的北京路商圈,历来就是流动商贩的“游击区”。新快报记者走访发现,每晚11时至次日凌晨2时,在西湖路大、小马站、惠新西街、永汉电影院门口、丽都酒店门前等区域,不少无证卖夜宵和小杂货的摊贩在与城管打游击,城管一旦下班,小贩们就来上班,甚至在北京路步行街南端也照做生意不误。
城管工作人员坦言,越秀区的流动商贩疏导区都较偏远,人气自然不如市中心旺,小贩们一般不会往那里去。
白云区白云新城的商贩疏导区则比较成功。“疏导区的选点非常重要。”在疏导区内摆摊的小贩解释,该疏导区位于地铁站出口至万达广场之间的必经之路上,可以说一年365天都不用担心没有人流,附近商贩都愿意交钱在疏导区内摆摊,甚至经常有人问他们档口可不可以转让。
选址不当 不少疏导区关停
事实上,不少疏导区就因选址不合理而被关停。例如,海珠区最高峰时有50多个疏导区,目前已经缩减至22个。而在不少有消费需求、小贩密集的地方仍没有设置疏导区,比如在十香园附近的城中村内,全天都有大量“走鬼”。
在白云区,金沙街和棠景街的两个流动商贩临时疏导区也曾经因设置不合理、屡遭居民投诉被拆除。金沙洲的疏导区一开始有几十个小贩报名,但因附近一直没安装路灯,该路段人流量也较少,报了名的小贩都没有进去摆卖,疏导区因此一直闲置。而该疏导区占据了盲道,影响通行。附近的白云区儿童公园开放后,占道问题凸显,街道城管科最终将疏导点的设施拆除。
“疏导区选址十分困难,城区用地本来就紧张,用地性质较复杂,要找一块适宜的场地用作疏导区很不容易。”有城管部门工作人员举例说,有的场地可能没有消费人群,小贩不愿来;有消费需求的区域又找不到符合消防要求、用地性质合适和面积足够大的场所;就算以上条件满足了,还可能遭到附近居民反对。
“每个疏导区建设之前都要进行公示,很多居民此前愿意帮衬‘走鬼’档,但是一听说要把疏导区建在他家附近,就不愿意了。”海珠区一名城管人员说。
建议
韩志鹏:政府应给予政策税费支持
广州市政协委员韩志鹏称,疏导区的设置既要方便市民又要实实在在解决流动商贩的就业问题,所以应选在市民较为集中的区域。政府部门应对疏导区给予政策、税费等方面的支持,以此吸引小贩进入疏导区。在摊位派发上,要效仿公租房申请,公开摊位申请流程,加强后续管理,严防摊位高价转租。关键是保证本市户籍的、靠摆摊维持生活的小贩进入疏导区经营。广州虽然包容,但也不是“走鬼天堂”!
海珠区疏导区最多 占全市近两成
经过5年多的建设发展,目前,广州市共有120个流动商贩临时疏导区(点),设置摊位8512个,安置130012万人。
据广州市城管委最新数据,其中海珠区设置的疏导区最多,共有22个,占了全市疏导区总数的18.33%,共有摊位1136个。而白云区虽然只有18个疏导区,但设置的摊位最多,共1960个,安置的小贩也最多。越秀、荔湾两个老城区数量不相上下,越秀区有疏导区14个,摊位466个。荔湾区有疏导区13个,摊位518个。黄埔区有疏导区14个,摊位691个。最少的是天河区,有疏导区6个,摊位194个。
据广州官方统计数据,全市有30万至50万“走鬼”,其中13万“走鬼”在设置了疏导区后转正,也就是说,目前还有一半以上的“走鬼”还活跃在天桥、地铁站、广场等人群密集的地方。
声音
市城管委
中心城区市民支持率
从59%上升至80%
广州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指出,设立流动商贩临时疏导区可使市容更加整洁美观,尤其在天河区兴华街、海珠区沥滘等地区,设立疏导区后,公共交通堵塞、行人通行困难等现象得到明显改观,市民反映良好,群众投诉案件大大减少。根据市城管委的一份调查问卷显示,中心城区市民对流动商贩临时疏导区支持率由建设前的59%,上升为规范管理后的80%。
这位负责人坦言,目前临时疏导区的设置仍存在选址布局难度较大、违规售卖禁摆卖物品,以及入场资格把关不严、摊位被随意转租的现象。市城管委将根据5年多以来设置临时疏导区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修订完善相关文件,严格落实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并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规划布局。
街道负责人:
小贩流动性大
很难说服他们“转正”
一名不愿具名的街道负责人介绍,疏导区(点)在小贩群体中知晓率低,一是因为小贩流动性大,街道城管部门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很难向他们进行宣传介绍。“好不容易说了一通,隔一两个礼拜又换人了。”
这名负责人说,由于街道城管人员有限,很难做到向每户小贩介绍疏导区(点)在哪里,怎么申请。此前他们也试过印一些小册子和宣传单,可是小贩一见城管人员来马上就跑了,所以很难派发。
市民:
可考虑在市中心
设置流动商贩疏导区
“小贩乱摆卖影响市容,而且出售的东西质量难保证,售卖的食品不卫生,严重影响行人和车辆的通行,而且对自身也不安全。”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市民黄先生如是说。
记者在广州市11区随机采访了数十名市民,其中90%受访者支持“走鬼入室经营”。家住麓景路附近的居民曹先生认为,可以考虑开放一些广州市中心地带作为流动商贩疏导区,这样既让小贩有利可图,也方便了市民。
小贩:
有了固定的“根据地”
不用东奔西跑
售卖童服的小贩阿琳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说,之前她在黄埔区荔园小区门口摆摊,靠近住宅区,经受有附近居民来买东西,但生意时好时坏,还要时刻“提防”执法人员,日子过得很紧张。最近几年,小贩临时疏导区越做越好,她特意去租了摊位,虽然生意仍然没有之前那么好,但至少有了一个自己的档口,算是正正规规做生意。
“不管怎么样,总算有了一个固定的‘根据地’,不用像之前那样东奔西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