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2成多中学生零花钱月超500 人情消费成烧钱方式

金羊网-新快报
关注
■制图/陈柏林
2015年接近尾声,又到了各式各样的“算账”时间。日前,记者给广州市中学生算了一笔账,看看现在的中学生每个月有多少零花钱,零花钱都花在哪儿。记者随机向广州市中学生派发12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94份,其中初中生44份,高中生50份。
调查显示,超过两成的中学生每月零花钱在500元以上,零花钱的来源仍主要是父母、长辈这些“金主”,但也有中学生通过写网络小说、成为游戏代打等方式挣零花钱。中学生除了将钱花在书本文具上,“人情消费”也成为一种不得已的烧钱方式。同时,九成三的中学生认为自己具有理财意识,有些中学生还会将零花钱用于储蓄、投资。
■新快报记者 沈逸云
调查
多少钱才够用?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中学生花钱方式大概分为三类:一是理智派,消费前都精打细算一番,消费后必定记好每一笔账,能清晰、明确地知道零花钱去向,并且可以存到钱;二是糊涂派,钱花哪儿、花了多少,都成为记忆中的模糊点,不做规划与计算,有剩即喜,没剩哭穷;三是疯狂派,在某方面特别舍得花钱,甚至无法自控,有时候宁愿在其他方面作出让步,只为保障能入手“心头好”。
根据调查结果,35.1%中学生每个月零花钱少于100元,28.7%每个月拥有100-300元零花钱,同时有21.3%每个月零花钱达500元以上。虽然人数分布较为平均,但若加入年级、是否住校等因素来分析,就会发现,选择每个月零花钱100元以内的绝大多数为初中生,占了88%;92%的高中生每个月零花钱在100元以上,其中36%为500元以上。此外,逾半数的住校中学生每个月零花钱为500元以上,其中大部分为800-1500元。读高三的住宿生小陈每个月零花钱约1000元,其中光是吃饭这项就需花费500元左右,偶尔还会买零食饮料,“爸妈给钱的原则是吃这一方面绝不能省,宁愿给多点钱让我在学校吃好些”。
调查显示,父母、长辈是中学生们的“金主”。在94位受访者中,56.4%的中学生的零花钱是“父母定期定额给”,30.9%是“随时要长辈随时给”,38.3%是来自过年压岁钱。记者了解到,除了传统的“伸手党”,现在也有不少中学生是“食脑派”,有的成为学霸拿奖学金,有的通过写网络小说、成为游戏代打来挣取零花钱,但这些中学生并非完全实现经济独立,仍需要父母的“资金支持”。他们都表示,挣零花钱是为了让手头更阔绰,且能更自由地花钱,不用事事向父母交代。
在被问及“认为自己每个月要有多少零用钱才是够用的”,答案呈现两极化,有的中学生认为是1500元,有的则觉得一分钱也不用,但近半受访者的答案集中在500至1000元这一区间。“羊城通、手机费爸妈充,饭卡钱爸妈给,要买什么跟爸妈开口由他们买,我觉得自己不用一分钱。”初二的小李告诉记者,班里不少同学的零花钱虽不多,但用的、穿的都是名牌,“有的iPhone6一出就立刻换上新手机。”
一个中学生平均一天的花费大概是多少钱?调查统计,54.26%的中学生每天花10至50元,近四成每天花不到10块钱,而仅6.38%每天花51至100元。在受访的94名中学生中,没有人每天消费100元以上。此外,三成七的中学生表示,上学时起码要带10至50元在身上,13.8%则表示没有100元以上不敢出门。
钱都花在哪儿?
记者调查发现,71.3%中学生表示,钱仍花在购买书本文具上。与此同时,与同学外出玩乐、购买零食饮料、交通费用也成为“烧钱”的方式,每项均有逾五成的中学生选择。值得关注的是,38.3%的中学生表示,自己的零花钱会花在“人情消费”上。其中,不少人告诉记者,“人情消费”成为不得不花的钱。“上次班里玩得好的同学生日,我花了一百多块给她买个生日蛋糕庆生”,高一的小何说,除了生日需要送礼,在圣诞、六一甚至情人节等节假日时,班上有些同学都会互相赠送礼物。“就算我不想送,别人送给我,我总要还礼吧?”小何说,有时候挺害怕过节的,为保障过节时零花钱够用,还需提前几个月将钱省下存起来。
虽然是中学生,但近九成四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还是有理财观念的,对零花钱能做到心中有数。其中,51.07%中学生认为“能管理好自己的零花钱”,42.55%则认为自己理财还行,“花钱还是有所节制,起码知道钱花在哪里”。仅6.38%的中学生坦言,虽不清楚零花钱去向,但反正每个月都够用。记者发现,在调查零花钱用途时,有个别受访者表示自己会将一部分的钱省下来,用于储蓄或投资,尝试理财。
个案
为追星,几个月就花了五六千元
高一学生小袁是个住校生,包含三餐伙食费在内,每周零花钱150元。“有时候忙起来会忘了吃饭,爸妈时不时也会送来爱心餐”,小袁说,秉承着“省下来就是自己的”这一原则,自己对吃这方面比较随意。她告诉记者,除了常规的每周150元,自己的零花钱还来自过年的压岁钱。今年过年,她一共收到三四千元的红包,但2015年刚过一半,钱就花完了。今年中考后,奶奶奖励她封了2000元的红包,刚到8月也清零了。省下来的伙食费、压岁钱和升学奖励都用到哪儿去了?小袁坦承:“追星!”
原来,小袁是日本某明星团体的粉丝。她声称自己刚“入坑”,与偶像正处于“热恋期”,因此对该团体的专辑、周边产品都毫无抵抗力,一见到就想买。追星有多烧钱?她给记者举了个例子:12月,她买了该团体的两张专辑近700元,两本相关的杂志100多元,加起来便已经800多元了。“幸亏这个月有圣诞,不然我花得更多”,小袁解释,同学特意打听后给她买了该明星团体的相关产品作为礼物,“礼物加起来也得600多元了”。
“我想改变很久了,但实在是招架不住。”小袁坦言,自己对零花钱有再好的规划,也敌不过偶像刚出本杂志或一辑照片。为了填这个追星的“坑”,除了当上述的“伸手党”,也成为“食脑派”。小袁说,自己从初二开始,便有尝试写网络小说,每一万字300元,最多时也只有400元。“写小说好累”,她告诉记者,由于小说的叙述风格、思维与作文不相同,因此不能常写,“写小说期间,我的作文通常会从52分跌到40多分”。小袁说,虽然如此,但找父母要钱的频率会低一些。
此外,小袁也会通过与表哥表姐讲“条件”预支零花钱追星。“我每次会跟他们有个协议,考试考进多少名,就得给我买明星的杂志或者其他。”小袁表示,自己在其他方面省钱、克制消费,都是为了追星。同时,追星也成为她努力学习的一个动力,“现在的粉丝都太厉害了,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追星都没有能力,连张世界巡回演唱会的票都买不到。”

■昨日记者探访中学生对理财的概念。 郗慧晶/摄

■制图/陈柏林
金融课试水 教孩子怎样理财 有学生课后立马要做理财达人
今年9月,广州市36所中小学率先全国试水,开设金融理财知识教育课程。消息一出,不少人表示,这一课程填补了学校财商、金融理财教育的空白。
根据此次调查问卷显示,在94位受访者当中,近四成中学生表示对于金融课热情一般,认为“理财技巧都知道,只在于自己想不想去做”。31.91%的中学生则表明期待金融课,认为学习理财是很有必要的,且自己也需要。值得关注的是,逾两成学生觉得金融课“没什么用处”,反而还多了一门课,加重了负担。剩下的9.57%学生则持“无所谓”的态度。“理财技巧我都懂,关键是自己做不到。”高一学生小袁表示,高中政治课虽不设专门的理财板块,但也有相关的理财知识与技巧,“可知识归知识,实际归实际”。
新快报记者 沈逸云 通讯员 穗教宣
学校自主研发“接地气”的金融教材
昨日记者探营作为广州市金融理财知识教育课程36所试点学校之一、广州市长堤真光中学,走入金融理财知识教育课课堂。记者发现,由于地处广州市民间金融街,早在去年,长堤真光中学便开设了金融特色课程,将中学生的日常理财纳入课堂,并研发了教材《金融》。
校长蔡练介绍,广州市金融理财知识教育课程的教材《金融理财知识教育读本》初中生版专业性更强,相较之下,学校此前研发的《金融》更贴合学校学生的实际生活,“老师上课会同时使用这两本教材”。
记者翻看两本教材,发现《金融》的内容更贴合学校实际,包含了“认识民间金融街的历史”等“接地气”的章节。此外,《金融》一书的末尾,还附有专门给家长学习的两个课程资料:《给长堤真光中学家长的一封信》、《如何教孩子理财》。
上完金融课心痒痒
求父母给钱实践理财
金融课是怎么上的?昨日,记者旁听了一节长堤真光中学的金融课。一上课,屏幕便显示出这节课的主题:《钱,该怎么花?》
“每张秋游门票100元,学生打5折,16人以上的团体票按成人票6折优惠,怎么样买秋游门票更划算?”课上,任课老师刘湘云鼓励孩子们“当家作主”,为15位同学与10位家长出谋划策。此后,刘老师又给孩子们出了难题:“除去早、午餐费,父母每周再给你50元,零花钱该怎么花?请设计一份每周消费计划表。”
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设计计划表时,有一位学生面露“难色”,她告诉记者,父母从来不给自己零花钱,突然间假设每周有50元,“幸福来得太突然”。
刘老师表示,上完一学期金融课,学生或多或少对理财有了概念,不少学生下课后会跑过来问该不该买某样东西、账要怎么记。大部分学生坦言,上完课后最实际的收获,便是“学聪明了,也学精了”。“现在买东西前都会先在心里打小算盘,想想应不应该买”,吕同学说,自从上金融理财课后,便开始使用记账本记录每笔花销,再不会像以前那样任性地“买买买”。
“我爸妈都说帮我把钱存起来”,何同学表示,听了一学期的理财知识和技巧,自己“心痒痒”,也想请求父母“拨款”,让自己可以尝试着理财。钱还未到手,何同学便开始计划:“如果拿到了第一笔零花钱,我要自己去开个银行账户,把钱存到银行里。”
个案
“周光族”变“理财达人”
在零花钱上,今年读高三的学生CC是同学们眼中的“怪咖”:一方面,他每个月的零花钱高达2000元,是同学中的小“土豪”;另一方面,他却“精打细算”地过日子,成为理财小达人。
“爸妈每个月固定给2000元,不会多也不会少。”CC告诉记者,高一那年,自己突然心血来潮地向父母提出个协议:每个月给2000元零花钱,此后学费、生活费等一切开销自理,不会额外向父母要钱。自此,他走上了“痛并快乐着”的理财之路。
在提出这个协议前,CC的父母每周给他300元作为学校伙食费与其他费用,“300块钱太少,花得没什么概念,每周所剩无几,即使剩了也干脆花掉,反正下周还有。”CC说,由于是“周光族”,每逢买书、购物、聚会等额外消费时,仍需向父母“伸手”。
零花钱变多了,CC花起钱来反而更“小心翼翼”。他告诉记者,手机上安装理财软件,详细记录每一笔花销,“基本上每周末算一遍,月中算一遍,月末算一遍”,时常计算花销是为了心中“有数”,反省哪些钱不该花,同时调整接下来的用钱计划。他给自己下了“死规定”,每个月至少存600元。除了第一个月CC因外出比赛需大额费用,钱没存够不得不向爸妈“求助”,三年内他没再向父母额外要过一次钱。“爸妈有时候会担心我是否会太过看重钱,怕我为了省钱不吃不喝”,CC说,其间父母也曾提出过“加零花钱”,被他拒绝,“2000块,我觉得富余了”。
自己的钱自己做主是一种什么体验?“花钱时会纠结,也更理性、更克制。”CC回忆,有次与同班同学玩密室逃脱,一人一次约70元。同学们玩完一次后,觉得不尽兴,打算再玩第二次。CC再三考虑,认为再花70元实在没必要,于是坐在外面等同学,“如果花钱时有纠结,那通常都是不该花的,会克制下来”。但CC也并非时刻这么理性。他坦言,耳机等数码产品便是自己的“弱点”,遇上喜欢的耳机,多贵也会想方设法入手,“为了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其他方面节制一下没什么不好”。
CC告诉记者,目前自己的存款已过五位数,开始尝试投资买基金。学习基本金融知识,查阅、了解市场与相关基金的资料,前后耗时一个多月,最后他才决定要买哪只基金。“同龄人都羡慕我爸妈开明,敢这样让我自己做主”,CC说,三年下来,自己已经养成了良好的理财与消费习惯,同时也拥有了自己的小空间,不需要为了钱对父母撒谎。“但有时候会过于‘朝钱看’”,CC表示,请客、送礼等人情方面便无法像从前那么“大手笔”了。
家长
孩子需要什么我来买 给钱太多担心乱花
根据调查结果,在94位受访者当中,53.19%的中学生表示,父母对自己“算是有”理财要求,通常只是让自己管好钱,但没有系统教导如何理财;32.98%则表明从小父母便有灌输理财观念。但近一成的中学生坦言,父母给钱后随自己怎么花,并不干涉或过问。
“孩子需要什么,列个清单,如果在合理范围内,我一定会满足她的要求。”家长张先生告诉记者,自己曾让读初一的女儿管理过年收到的利是钱,孰料她偷偷拿去买零食。“她为了不让我发现,把红包里小面额的20块、10块、5块都抽走,剩下的都是50、100的,我一查就发现了。”张先生表示当时有些哭笑不得,教训一顿后便坚定不能给孩子太多零花钱的念头,“管不住的,肯定会乱花”。
采访过程中,大部分家长与张先生的观点相似,认为现在孩子抵挡诱惑的能力比较薄弱,给点钱带上身上以防备不时之需即可。
“让孩子管理自己的零花钱,也是一种信任”
也有一小部分家长认为,孩子理财晚学不如早学,以便养成良好习惯。“上了大学总要放手的,倒不如让他从小学初中开始尝试理财”,姚女士认为,让孩子理财不代表一次性给很多钱,而是要循序渐进,“让孩子管理自己的零花钱,也是对其的一种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