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广东 广州

广东最早的古石灰窑整体搬迁到英德博物馆

大洋网-广州日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大洋网讯 记者今天从英德市博物馆获悉,陈列在大厅一角的一座年代久远的古窑引来众多参观者好奇的目光,这是考古人员远从几十公里外的北江河畔发掘回来的,目前已考证其为广东省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石灰窑。

这座古窑由大块的泥砖垒砌,保留下来的局部结构呈现半弧形,内侧表面残留着高温烘烤过的斑斑黑色,火与泥的印记将时间定格在1500多年前。“这是北江河畔古石灰窑群被抢救性保护的成果之一,由于江河水位的变迁,我们组织力量将这座古窑从连江口镇窑头坝整体迁移到博物馆,复原再现了古代石灰烧制工艺的场景。”一位文博专家透露。

场景复原是博物馆展览中的很常见的一种展示形式,而场景复原具有生动、直观等特点,深受参观者的喜爱。记者了解到,看似貌不出众的古窑,但追溯它的“辈份”和“资历”却非同一般:它是广东省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石灰窑,经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对该窑址窑壁所进行的热释光测试,断代为距今1580±100年;相当于唐朝初期或南朝末期,是广东省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石灰窑。它的发掘,为研究广东古代建筑材料史,复原广东古代手工业面貌提供了重要资源。它就是英德市连江口镇窑头坝古窑址。

据史料记载,窑头坝古窑集中分布于英德连江口镇群联村塘口的小北江西岸边坡上,这里毗邻北江“小三峡”浈阳峡而出名。1998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飞来峡库区进行文物勘探时发现。当年10月至11月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依据同清远飞来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指挥部所签协议,组织专业人员对该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共清理出9座古窑,面积达320平方米。为了进一步了解该窑址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寻找可能存在的与该窑址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考古队在相对应河岸阶地共布了8个5×5米的探方,面积为200平方米。从所发掘的情况看,河岸阶地每年受洪水的侵扰,至沙积厚度1.45米时方见零星的石灰石,进一步发掘至生土,发现更丰富的文化遗迹。

考古记载,该窑址的9座窑全部用于烧制石灰,这些窑炉结构简单,均为升焰式圆窑。窑顶留有出烟口。窑外有斜坡火道与火膛相连。窑内炉温可达1000℃。从窑壁烧结的窑汗厚度、窑灰散落的范围及窑与窑之间的打破关系看,该窑群的使用时限较长,规模较大。考古人员表示,特别应该注意的是:所有的窑均沿江而建。当地并不出产石灰石,最近的地产在距此几十公里的北江上游,如近到西牛、浛洸,远到阳山。

(广报全媒体记者曹菁)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