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广东 广州

蔡冠深:立足香港顺势而为

大洋网-广州日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蔡冠深

蔡冠深接受广州日报记者专访

大洋网讯 “隐形富豪”、“民间外交家”、香港的“超级联系人”……一贯低调的蔡冠深对这些称谓看得很淡。担任包括全国政协委员在内的30多个社会公职,从父亲手中接管香港新华集团35年,从海产业扩展成拥有七大产业的百亿元跨国企业,蔡冠深有着他的“中国梦”。

7月,蔡冠深将迎来他的60岁生日。香港回归二十年来,他更加感受到香港和祖国命运的紧密联系。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蔡冠深相信,“一国两制”在香港的落实是成功的,“香港要融入祖国的发展规划顺势而为”,这也是蔡冠深实现“中国梦”的土壤。

香港新华集团企业内刊的扉页上,“中国梦”三个字赫然醒目。“刚成立时,还真有人以为我们是国企。”蔡冠深笑着说。

我对祖国有信心

1975年,蔡继有一个电话将正在日本京都留学的次子蔡冠深召回香港。彼时的蔡冠深,醉心于文学和历史,想成为作家,甚至常到京都的寺庙静坐锻炼心性,但“那时家境一般。家里人手紧缺。我不能一个人在外享受,就回来了”。

蔡继有从中山的小鱼贩白手起家,上世纪70年代的海产生意就已从港澳地区扩展到日本和东南亚。蔡冠深回港后,被“下放”到了海产加工厂。早上4点起床,晚上10点下班,一年之中只休息年初一到初三这三天。

1982年9月,撒切尔夫人访问北京,中英就香港回归展开谈判。蔡冠深坚持留在了香港,25岁开始执掌新华集团的“帅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新华集团在全球布局海产事业,营业额一度高达数十亿港元。如今,公司的海产品遍及港澳5000多家食肆和酒店。“我对香港、对祖国有信心。当时不留下来,就难有今天的基业。” 

1997年7月1日,蔡冠深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见证了国旗交接的历史性时刻:“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了!”

近年来,蔡冠深扑在社会公职上的时间更多了。作为三届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和永远荣誉会长,他联合香港工商业,为“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积极奔走,“每年都会带团去一个沿线国家考察。”

为了学好普通话,了解内地政策动态,蔡冠深每天看新闻联播,学习央视主持人的标准发音。他的大儿子蔡隽思在内地也有5年,是辽宁省政协委员。2015年两会,他把有演艺梦的女儿蔡颂思也带到北京,“有空多来转转,了解内地发展。”

“中国梦就是‘新华梦’,而国家的眼光一定比我们长远。”蔡冠深说,他正顺应香港与祖国的发展顺势而行,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着自己的“中国梦”。

谈回归

香港的前景越来越清晰

广州日报:香港回归二十年来,尤其是第二个十年,你感受到的最重要的变化是什么?

蔡冠深:最重要的变化是香港发展的前景越来越清晰。“一国两制”在香港的落实是成功的,回归20年后,香港依然很繁荣,希望继续发展下去。

现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建设,香港可以和内地企业一起走出去,携手发展。还有“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是世界级城市群的规划,是香港重要的新机遇。

广州日报:你作为三届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香港回归二十年来,中总的功能和角色有没有变化?

蔡冠深:角色没有变化,而是加强了。中总成立已经117年了,是一个爱国爱港的商会,一直以来都是立足香港,为香港工商界服务。

中总考虑的是公众利益,是对香港、对国家的责任。重要的不是政府要我们做什么,而是自己找定位,从粤港澳大湾区、雄安新区、长江经济带等寻找机会。在香港,中总的角色就是如何支持特区政府依法施政,保证繁荣稳定。

谈粤港澳大湾区

前途无限正在高速发展

广州日报:你现在特别关注“粤港澳”建设,在全国政协的相关提案中,你提出了什么建议?

蔡冠深:其实相关提案的提出已有四年了。香港必须融入国家的发展,这样香港才会融入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发展规划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在世界上的所有城市群中还是“青年”,我们处于高速生长期,前途无限。这是国家的机遇,也是香港的机遇。

广州日报:“粤港澳大湾区”包含九个内地城市,形成协同发展的关键是什么?香港的机遇在哪里?

蔡冠深:大湾区内各大城市要讲分工定位,错位发展,不搞恶性竞争。香港的优势是金融、商贸、物流。东莞和佛山的制造业、广州的科学城、深圳的科技产业集群,这些香港搞不过,就不会去竞争。另外我们还要打造粤港澳“一小时生活圈”。

谈财富

靠老爸来生活是不孝子

广州日报:你对子女教育采取怎样的态度?

蔡冠深:要给他们健康的道路。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国家观念要正确,要有正能量。 这关乎大是大非,一定要从小把好关。然后才是自由度。 简单一句话“做一个好人”。不想他们当富二代。自身有能力就不会稀罕老爸。

广州日报:人们说你是香港的“隐形富豪”,你怎样看待家族财富的积累?

蔡冠深:财富是实力的表现,但要用好它,不是个人受惠,而要全球受惠。我的孩子中,不希望出现财产争夺的新闻。我给他们平台、教育和人际网络,其余的凭自己挣。一代更比一代强,他们的发展说不定比我更好。就像父亲给我的钱我从来不碰,靠老爸来生活是不孝子。

广州日报:从海产业到跨国企业集团,你领导企业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蔡冠深:我们的担子很重,所以不能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首先,1997年之后,我们走的是保守策略,很少申请贷款,现金为王。所以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我们没有影响。

其次,我们立足香港,背靠内地,参与改革开放、“一带一路”的时代大潮里面。世界潮流总在变,顺势而为最重要。我们从海产品劳力密集型,到金融、房地产资本密集型,再到科技文化等智力密集型,都是按时代的发展,一步步走过来的。

再次,在企业的管理文化上,家族式管理有弊端,西方式管理又没感情。所以我们把企业变成一个大家庭,像家人一样成长,一起分享光荣和喜悦。我们的员工待了20到40年的都有。我们宁肯要传统一点的员工,他们可能一时能量不大,但过几年对公司的贡献更大。

广州日报:你未来的人生规划是什么?

蔡冠深:现在我是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第一要为香港、为国家在经济、文化领域多做贡献。 第二,我有五个孩子,我需要考虑培养家族和企业员工的下一代。还要培养香港和内地青年。第三,现在国家提倡“一带一路”,文化是软实力。我的目标是,退休前在全球建10个文化中心。现在已经建立了6个。主要是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弘扬中华文化。我也在推行环球青年领袖网络,在各个文化中心成立分会,每年让他们在不同地方交流一次。

记者手记

最喜欢别人称他“蔡先生”

蔡冠深看起来很年轻。虽然6月以来他平均每天有三四个约访活动,记者仍然能够感受到蔡冠深握手时的热力。一张标准的国字脸上,蔡冠深时刻挂着亲切的微笑,酣谈之际忍不住畅怀大笑,声音爽朗而振奋。

蔡冠深的集团里,员工关系很亲切,感觉像一家人。工作三四十年,一起打拼过来的老将们还称他为“深哥”。近年来对外文化事业的发展也让蔡冠深学会了“欧巴”等新词。在各种社交场合,他喜欢最朴实的称谓“蔡先生”。 

刚开完会准备接受采访时,秘书又有新的文件送进来。蔡冠深喝着自家越南公司产的咖啡缓了缓神,迅速阅读文件,过后叮嘱员工不要续杯。连日来的高频活动,让记者听得出,一个小时的采访中,蔡冠深的喉咙已经嘶哑。他的普通话说得很纯熟,思维很快,还时不时甩出一两句让记者稍感惊讶的成语。

采访在位于中环的香港新华集团会议室中进行,室内的布置很简单,但一旁的落地窗户却将维多利亚港的美景一览无余,也让人感受到眼前这位立足香港、心系祖国的蔡先生的广阔胸怀。香港的发展越来越好,蔡冠深也感到自己越来越年轻了。

文、图、视频/广报记者杨逸男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