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广东 广州

宝华路织补店还有一家在坚守

大洋网-广州日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大洋网讯 《红楼梦》里丫头晴雯病补孔雀裘的故事,让很多人见识到了织补的神奇。在上个世纪,广州街头也经常出现织补匠的身影,但随着时代发展,这个行业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近日,记者走访广州城内大街小巷,发现原本在市一宫、解放路、杨箕的多家织补摊均已不见踪影,而几家依然在坚守的织补店也在经营方式和收费上发生了明显变化。

现状

市面上织补店买少见少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据了解,织补和一般的缝补不同,织补是一种专业性极强的工种,讲究的是整旧如新,由织补匠从衣服的边角抽出原线,用原线仿照衣服上的经纬线把破的地方补好。手艺高超的织补匠补好的衣服纹路平整完美,几乎“天衣无缝”,传统织补最擅长的是毛衣、羊绒、针织衣物等。据了解,织补店的收费没有统一标准,有的按破洞断头收费,有的按小洞周长计算,还有的按厘米定价。

据资料显示,广州的织补行业在清朝时期便出现,市一宫、淘金路、解放路、杨箕等地都曾有织补匠的身影。鼎盛时期,宝华路上一条街便开有9家织补店。但随着经济发展,织补行业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市面上织补店也越来越少。

通过走访,记者了解到,店租越来越贵、继承手艺的年轻人稀少是织补店逐渐消失的主要原因。而那些依然坚守的织补店,起步价普遍比以前增了一倍。此外,有些织补店还兼职卖起衣物,有些则直接在家中开店,还有些利用网络吸引顾客。

这些织补匠还在坚持

仍在开店:两代织补匠撑起70年老店

在宝华路上,有一家从解放前便开门营业的“华新织补店”,门口的招牌如今已斑驳掉漆,店铺由两代织补匠马丽卿和她的媳妇坚守着。年过八旬的马丽卿从十几岁起拜师学习织补,在这行已做了70多年,“以前为了讨生活去拜师学艺,学了一段时间就开始上手织补,一边织一边学。”学成后,马丽卿和丈夫来到宝华路开了这家小小的织补店,夫妻俩手艺精湛,靠着一个织补圈、几根针、一盏灯这些“架撑”养活了家中好几个孩子,“以前的生意比较好做,因为旧时的衣服贵,衣服破了很多人都舍不得扔,常常有西关小姐和太太拿丝袜、旗袍过来补。”

过去的织补生涯中,马丽卿补过几十元的平价衣服,也遇到过上万元的奢侈面料,无论是有破洞的西装、衬衣还是羊绒衫、旗袍都能在她手里“起死回生”。采访当天,有街坊拿着衣服上门光顾,只见马丽卿戴着眼镜仔细观察布料和纹路后,开出了相应的价格,在得到顾客同意后,她从桌子底下摸出了两个小竹牌,竹牌上各写有一半的字体,“竹牌你拿走一个,明天下午凭竹牌来取衣服,如果两个竹牌合起来能拼出完整的数字,就可以把衣服拿走。”据了解,这种独特的取货方式,马丽卿从开店起一直沿用至今。

马丽卿介绍,广州织补业鼎盛的时候,仅仅宝华路上就有9家店,但如今留下来的只有她家。近年来,随着年纪渐大,她的视力大不如前,只能和媳妇轮流上岗。马丽卿称,以前补一个普通面料的小洞收5元钱,随着物价上涨,现在要十几二十元。

为了维持生活,近年来,马丽卿在织补的同时还兼职卖内衣和汗衫,“如果光靠织补的话早就坚持不下去了,不但为了生活,店开了这么久,关了也不舍得。”

在家接活:织补衣物“天衣无缝”获赞

在广州织补业颇为有名的李光,是一名有着20年织补经验的织补匠,他从20岁起便跟随母亲学织补,懂得挨针、隔针、回针等6种针法和华达尼、凡尔丁、哔叽等40多种纹路。“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后来我又拜了北京的一个师傅学习,第一次学的时候我就爱上了这个行业。”

2002年,李光在越秀区农林下路开了一家织补店,无论是针织或梭织衣服上的破洞,他都可以魔术般地恢复原样。此外,他还懂得一种“两面光”织法,织补后的衣物两面接近无痕,这曾让不少顾客感叹“天衣无缝”。几年前,因租期到期,李光关掉店铺,开始在家里接起活来,“织补的衣服大部分是冬天的毛衣、羊绒,但偏偏广州的夏季很长,加上现在店租越来越贵,只能在家开店了。”

李光称,织补行业的收费由店主根据破损情况和织补难度而定,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随着物价上涨,变化较明显的是起价,“以前补半厘米的破洞起价40元,现在是80元,旺季时能月入过万,淡季就几千元。”此外,街坊送来织补的服装也有了变化,“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现在送来织补的平价衣服越来越少,大部分是面料高档的品牌服装和有纪念价值或特殊意义的服装。”

李光表示,织补是一门苦力活,因极费眼力和精神,一直不受年轻人青睐,随着老一辈年纪渐大,懂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织补要对着灯光仔细研究经纬线和纹路,遇到纹路复杂的一坐就是半天不动,常常腰酸背痛,年轻人不愿意学也是织补店越来越少的原因之一。”

网络揽客:旺季月入过万淡季仅数千

打开某网站搜索“广州织补店”,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织布匠龙必珍的“织补之家”。据了解,龙必珍在一家服装公司任职,她的织补手艺是早年跟着服装厂的师傅习得。1989年,她利用下班空余时间开了一家织补店,一直坚持到现在。

与传统的织补店不同,龙必珍的顾客除了熟客外,大部分都来自网上,“我没有固定的店铺,我把电话公布在一些网站上,很多人都把要织补的衣服快递给我。”二十多年来,龙必珍遇到的织补衣物有上万的品牌服装,也有价值不高的平价衣服,“几乎每年都能遇到那种衣服不是很值钱,但客人就是坚持要补的情况,因为这些衣服有纪念价值。”

龙必珍称,由于她不擅长梭织,如今只接受针织衣物,起步价也从以前的15元升至30元,“针织按断掉的线来收费,现在一根断线要30元,一般的面料断十根要上百元,不同的织法花的时间不同,价钱也不一样,有些织法难的一坐就是半天,收费自然就贵一点,旺季有时月入能过万,淡季有时还不到5000元。”

(信时记者张利萍、徐敏)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