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今犹在 抚今忆往昔

大洋网-广州日报
关注百年红星楼是朱德部队团部所在地。
连日来,记者在烈日下沿着朱德所率领的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在粤北的光辉战斗历程,先后来到了武江、浈江、仁化、乐昌,探访了西水农民暴动旧址、董劝书院、杨家寨文奎楼、坪石大捷旧址等一大批鲜为人知的革命旧址,挖掘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
本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韶关将重新修缮朱德起义部队先后驻扎、训练过的百年红星楼、犁市当铺等鲜为人知的革命遗址,有关部门计划以部分革命遗址为核心修建“红色小镇”。同时,坐拥得天独厚红色资源的韶关,向上级申报建设“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已获得成功,这将是广东截至目前首个以红军长征为主题的大型纪念馆。
历史背景:
据韶关市委党史研究室专家梁观福考证,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南下广东潮汕失败后,朱德率领起义军余部1000余人穿山西进,转战江西。1927年11月下旬,时近隆冬,起义军余部官兵们衣衫褴褛、被服不全,枪支弹药非常缺乏,部队面临着严重的困难。此时,与朱德的讲武堂同学范石生正驻防在湘粤边界。朱德立即派人与范取得了联系后,率领部下于11月下旬到达湘南汝城,与范石生建立了统一战线,达成合作协议。朱德在保证组织上独立、政治上自主、军事上自由的前提,率领部下隐蔽在十六军。由此,朱德来到了韶关,掀开了南昌起义部队在粤北的辉煌战斗历程。
百年红星楼:
朱德部队驻扎处将修缮
深藏于韶关市武江区闹市中的西河天主堂,是一幢始建于民国年间、保存较为完好的古老建筑。它的历史,最早可远溯至1590年利玛窦在当时的韶州府所修建的教堂遗址。每天,熙熙攘攘的商贩在门前络绎不绝地经过。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曾是朱德所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的大本营。
2005年,教堂东侧一栋三层的牧师楼被大火烧毁,仅余外墙及南侧三间房子。所幸其余建筑仍基本保存完好。红星楼系列建筑所蕴含的深厚革命意义及其以后在此发生的一系列爱心故事,让这些古老的建筑蕴含着革命与人文的风采,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
武江区文新局副局长杨培华说,目前韶关市政府已经决定在原红星厂部分建筑的基础上,按修旧如旧的原则,对这些古老的建筑进行修缮,从而成为韶关市区一个著名的革命与人文并存的历史景观。
“犁铺头”当铺:
将建红色旅游基地
记者一路北行,行至犁市。90年前,朱德率领的部队选择了这处易守难攻、瓜果飘香的地区作为部队练兵所在地。浈江区文新局副局长何忠告诉记者,1927年12月,朱德率领南昌起义军800多人准备参加广州起义。队伍日夜兼程往广州方向开进,不料却得到了广州起义失败的消息。于是,朱德遂带兵转移北上犁市,驻扎在当铺休整,朱德化名王楷,住在犁市当铺楼上,至1928年初,朱德部队才离开犁市向北进发。
走进位于浈江区犁市镇犁市居委人民路南的“犁铺头”当铺,记者看到这一系列由青砖所建构的围楼、门楼、铺面、住宅、当楼、庭院构成的是砖木结构,晚清建筑群仍基本保存完好,占地面积达1075平方米,是粤北地区现存较完整的民国时期商业建筑群。2012年,广东省政府将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何忠说,目前省市区三级政府正在积极规划恢复“犁铺头”建筑群的整体原貌,争取将其打造成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基地。
未来:韶关欲建大型红色军事文化特色镇
据韶关市委宣传部介绍,韶关作为朱德游击战思想形成地、长征突破第二道封锁线纪念地、三年游击战根据地,留存了大量红色文化印记。根据中央和省党史部门“十二五”期间的革命遗址普查情况,韶关共有革命旧址、遗址、纪念设施329处,其中红军遗址、遗迹131处,红军烈士纪念碑(园)8座;经认定命名的红军遗址(旧址)文物保护单位37个,红军历史文物1120件,红军历史文献50多万字。
目前,韶关正在利用该市作为全国特色城镇建设试点地区的政策,突出红军长征主题,在仁化城口镇规划建设“红军长征突破第二道封锁线”标志性纪念地,内含纪念馆、红军街、红军路、红军泉、红军广场以及铜鼓岭战斗等多个遗址,形成规模约2500亩左右的红色军事文化特色小镇。
韶关未来将以城口为轴心,辐射带动南雄、乐昌地区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将南雄“红军入粤第一仗”、水口战役、油山游击战旧址和乐昌五山红军长征指挥所、九峰山战斗旧址、龙王潭景区纳入其中,形成“长征之路”精品旅游线路,打造红色文化旅游新增长极。
文/图:广日记者卜瑜 通讯员沈明礼、郑烁、林卓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