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慕尼黑大学博士海归落脚广州造蛇形机器人

信息时报
关注90后博士程龙:广州的制造业十分发达,为我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很大便利

来自安徽的90后程龙,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机械制造,随后进入德国慕尼黑大学攻读博士,如今落脚广州,继续蛇形机器人的研究。
程龙,1990年出生,安徽人,今年1月从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毕业后,他带着研究多年的机器人知识,来到广州、成为中山大学的一名博士后,继续进行蛇形机器人的研究,并已经根据客户南方电网的需求,打造出第一款产品。

这款黑白色的蛇形机器人是立式的,更像一只机械臂。
□专题策划 张景云 专题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邓菲菲 专题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他还未满28岁,却已经从闻名国际的“诺贝尔奖制造工厂”——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毕业;已经与研究伙伴在广州创立科技公司,将多年来对蛇形机器人的研究成果,付诸实践。
“在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一线城市中,广州是空气相对比较好的、房价也比较低、更适合居住,最重要的是这里的制造业十分发达,比如我需要什么尺寸的零件,都可以很快、很方便地制造出来,这为我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程龙,一位高大帅气的90后海归博士,正在这个对于他来说并不算熟悉的城市,编织着自己的科研梦。
机械情结
“仿佛天生就该干这一行”
程龙出生在安徽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一名司机,母亲是一名全职主妇。程龙对机械有种与生俱来的迷恋,用他自己的话说,“仿佛天生就应该干这一行。”自从上了初中、开始接触物理,他就迷上了拆卸家中各种各样的电器。
“其实那时才刚开始学物理,也不是很懂,就是特别好奇,想知道这些机器的运行原理是怎么样的,于是就拆开来看看。”幸运的是,程龙有一对开明的父母,对于他这个“好奇宝宝”给予了很大的宽容,即便把新买的电器拆开,程龙也没有挨打,甚至没有挨骂,“他们一直对我都挺支持的。”于是,在同龄的孩子都在看动画片的时候,程龙在玩各种各样的小零件。
因为兴趣使然,程龙的物理成绩十分优异,17岁那年,面临高考学校和专业的选择时,他毫不犹豫地填上了有“工程师的摇篮”美誉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一开始我是想学物理,但当时听说物理后面学深了之后会比较偏向于理论的研究,而我个人还是比较偏向实践,动手能力比较强,所以就填了机械设计制造专业。”
“进入哈工大倒是比较顺利,就是专业方面还有个小插曲:因为填写了服从调剂,所以大一那年我被调到了化学化工。但我还是喜欢机械制造,所以到了大一下学期,听说有机会转专业的时候,我马上就转过来了,”程龙说。当是巩固知识了。
“最后一秒” 险些错过慕尼黑大学
转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后,程龙更加如鱼得水,他顺利完成了本科的学业、被保送该校的研究生。此时,他已经进入了哈工大的机器人研究院,而该校在蛇形机器人领域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这也为程龙后来的研究方向埋下了伏笔。两年的研究生生涯转瞬即逝,23岁的程龙开始面临人生的另一个重大抉择:参加工作,还是留学读博。
“那时大概是研二的下学期,还有一个学期就要毕业了。我其实已经找好了工作,是上海中传重工集团下面的一个研究所,也是国家重点实验室。但与此同时我也做了另一手准备,联系了一些国外的学校,心想如果可以的话,还是希望到国外深造。”当时,程龙成功申请成为国家公派的留学生,随后,他给不少学校都发去了申请,虽然“广撒网”,但程龙最心仪的还是德国的慕尼黑大学。
慕尼黑大学自19世纪以来便是德国和欧洲最具声望的大学之一,被公认为世界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曾经走出过37名诺贝尔奖得主,被誉为“诺贝尔奖制造工厂”,对于程龙来说自然是最理想的去处。但是在面试过后,程龙却一直没有收到慕尼黑大学的正式通知。“不知道是否因为德国人办事太严谨、流程走得比较慢,面试过后一直没有音信,反倒是意大利米兰那边一所学校的正式通知先来了。”程龙解释道,国家公派留学的申请是有个截止日期的,在那之前必须要把学校报上去,假如到了截止日期、慕尼黑大学还没有正式通知,他就只能在现有的范围内选择。
他一直等到了规定期限的最后一天。就在他已经死心时,慕尼黑大学的正式通知终于来了。“真的可以说是踩着点到的,再晚一些我就已经把米兰的学校报上去了,也可以说跟慕尼黑大学有些奇妙的缘分吧。”程龙笑道。

细长型的蛇形机械臂能灵活转动,可应用于下水道等恶劣环境,也可用于抗震救灾。

3月9日,程龙和学生一起研究并完善金色外壳蛇形机器人,其雏形是程龙在德国留学后期制造出来的。
留学德国 埋头科研的同时收获爱情
经历了一番曲折之后,程龙终于来到了德国,成为慕尼黑大学计算机学院的一名博士生。他半开玩笑地说,自己的德语都是“速成”的:“本来我是一点德语都不会的,去德国前国家组织我们这些公派留学生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进行了一个月的脱产训练,基本只够日常生活中使用。幸好,我们的实验室是比较国际化的,埃及、韩国、印尼……各个国家的都有,通用的语言是英语,学习方面并没有障碍。”
初到德国,程龙觉得最大的不便是社会文化认知的差异。程龙笑称,在德国几年,自己不但没有因为饮食差异而瘦了,反而还胖了一些,因为那边的食物以煎炸为主,热量比较高。
在德国,程龙常常是实验室和住所两点一线,他的注意力更多是被科学研究给吸引过去了,他与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们的交集,也多是在实验室里。
德国之行对于程龙来说还有一个重要收获,就是认识了他现在的妻子。“我们其实是同一时间去德国的,都是在2013年10月,但我是去慕尼黑大学读四年的博士,她是在曼海姆大学读两年金融专业的硕士,当时是朋友的朋友介绍的。”没想到两人结识后发现彼此间十分投契。有了妻子的陪伴,程龙的求学之旅也少了几分枯燥,添了几分色彩。
着眼尖端 开始研究蛇形机器人
蛇形机器人在国内还属于比较新颖的课题,目前做这个研究的学校和机构并不是很多,甚至可以说是屈指可数。
程龙坦言,蛇形机器人的优点在于灵活,但它的缺点也相伴而生——因为太灵活了,所以如何精准控制它的运动,是其科研工作中的一大难点。
“普通的轮式机器人,要控制它转个90度是很容易的;但蛇形机器人的话,要做到这一点就很不容易了。像我们的‘蛇’是具有三维运动能力的,它的关节往各个方向都可以运动、使得它能贴合各种各样的表面,这就对算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程龙说,“我们也在关注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希望以后可以将人工智能与蛇形机器人技术相结合,使它对运动的控制更加精准。
尽管留学归国才短短数月,程龙已经开发出了第一款产品,这是针对客户南方电网的实际需求“量身定做”的。这款蛇形机器人将被安装在另一个实验室研发的自动驾驶小车上,为电网进行一系列检查工作。与金色外壳蛇形机器人不同,这款外壳为黑白两色的蛇形机器人是立式的,更像一只机械臂。“后期会根据客户的需要在前端安装抓物的工具,即俗称的‘夹子’。”程龙介绍道。
“这是基于普通的蛇形机器人研发的,设计思路一样,只是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了模块化设计。跟普通的蛇形机器人比,它的难点在于受力不均匀——传统蛇形机器人所有关节都可能接触地面,这种立式的就只有底座的最下面会接触地面,蛇形关节方便它灵活运动,这就决定了每一块受力程度不一样,算法上就要调整。”程龙透露,这款立式蛇形机器人目前已经通过了客户的初步验收,等到正式应用以后,可以替代原来的人力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工作。“现在是检查发现问题后再由人去维修,如果以后技术升级了、控制更加精准,它还可以在发现问题时直接进行一些简单维修,就会更节省人力。”
此前,某知名电动汽车品牌研发的蛇形自动充电桩,正是基于蛇形机器人的原理。这种充电桩一般隐藏在墙壁之内,有需要时会自动寻找充电口,与传统的充电桩相比要“智能”得多,看起来也很“拉风”。其实,这样的高科技并不是欧美国家的专利,它就存在于你我身边。
初品花城 暂时租房 有意定居广州
完成博士学业归国之前,程龙也来过广州几次,不过都是短暂停留,来去匆匆。花城给他留下的印象有两个,“天气很热,海鲜很好吃。”如今安顿下来后,他有更多的时间去细细品味这座城市:“在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一线城市中,广州是空气相对比较好的、房价也比较低、更适合居住,最重要的是这里的制造业十分发达,比如我需要什么尺寸的零件,都可以很快、很方便地制造出来,这为我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广州的美食闻名遐迩,这也让程龙来自浙江的妻子为之沉迷。“她特别喜欢吃这里的点心,”程龙笑道。与当初完成学业后仍留在德国照顾他的起居生活一样,这次,妻子又跟随他来到中大,成为新华学院的一名老师。“她学的是金融,比较好找工作,她也很支持我的科研。”
刚刚过去的狗年春节,程龙夫妇是在广州度过的。虽然经历了广州近几年来罕见的寒冬,但对他们来说,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我们两个的家乡,冬天都比广州冷,而且同样没有暖气。相对来说,广州还更舒服一些。”目前,程龙夫妇暂时还是在广州租房,他坦言,未来不排除在这里安家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