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广东 各地

珠海:从中国最宜居迈向国际宜居

南方日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她的景观神韵,可以到百岛百滩、蜿蜒鹅岭、黄杨金台、九洲文博、飞沙踏浪中去寻觅和捕捉;她的景观形象,就如象征她的美丽渔女,秀色飘逸,风姿妖娆。”凭借优良的生态环境,珠海在今年上半年被中国社科院评为“2013年度中国最宜居城市”。

而在近日,《珠海市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市制度研究》课题顺利通过环保部组织的专家论证,英国《每日电讯报》也刊登文章“点赞”珠海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从而成为“中国最宜居城市”。珠海目前取得的宜居城市建设成效,正受到各界持续的关注和肯定。

在此基础上,未来的珠海将打造一座生态安全和谐、功能与国际接轨、空间集约高效、设施绿色低碳、生活和谐幸福、管理高效便捷的国际宜居城市,它将与港澳一起,共同打造成亚洲最璀璨的国际都会区。

围绕建设“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的城市定位,与全面深化改革相结合,珠海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将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日前,珠海出台《关于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建设国际宜居城市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建设国际珠海、活力珠海、生态珠海、美丽珠海、智慧珠海、幸福珠海,实现“在环境宜居上能够与欧美先进国家相媲美”的目标。

这是珠海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全新起程。随着港珠澳大桥时代的即将到来,在港珠澳共建国际都会区的机遇下,在优越的自然禀赋和已取得的宜居建设成效之上,珠海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统筹发展、规划先行、文化传承、改革创新等原则,从经济、人文、社会、生态、城市建设等多个领域着手,有望推动珠海打造成为宜居城市的标杆和示范。

●本版撰文:沈文金 罗文范 向松阳编辑统筹:李 劲

◎核心

全面深化改革 攻坚新型城镇化

坚持生态优先,珠海目前已经营造了较为合理的城镇化格局。而今后在珠海,生态用地规模将不低于国土面积比例的60%,以生态控制线为红线,珠海将构建一个生产空间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更山清水秀的城市格局。

生态红线的划定,只是珠海在建设国际宜居城市中贯彻落实中央新型城镇化战略要求的一个缩影。在对国际宜居城市建设的各项部署中,珠海紧紧围绕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确定的新型城镇化六大任务,与全面深化改革相结合,在国际宜居城市建设中推出众多创新举措。

在引导人口均衡发展方面,珠海提出将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完善积分入户制度,分类有序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通过构建职住均衡的组团式布局、建立由主城区—新城—中心镇构成的渐进式集约组团型城市空间拓展模式、实行TOD模式建设紧凑型城市、塑造望山见水的城市风貌,珠海大力优化城镇化布局形态、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提高城镇管理水平方面,珠海则致力于加快建设“一张图、一个信息平台、一个协调机制、一个审批流程、一个反馈机制”,实现城乡区域全覆盖、规划过程全管控、发展项目全统筹,确保一张蓝图管到底。

坚持规划先行创新新型城镇化规划体系,通过国际珠海的建设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通过活力珠海的建设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通过生态珠海的建设严格保护可持续的自然环境,通过美丽珠海建设优化紧凑均衡的城乡空间,通过智慧珠海提升城市智慧管理水平,通过幸福珠海建设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国际宜居城市的建设两者相辅相承、互为支撑,结合贯彻落实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国际宜居城市建设有了有力的抓手,国际宜居城市的建设则引领珠海的新型城镇化走向新的示范。

◎特色

立足珠海实际 丰富国际宜居内涵

“山海相拥,陆岛相望”“绿岛银滩、红树香湾”。这是对珠海目前宜居环境的生动描述。建设国际宜居城市,是珠海在已有基础上立足实际、自我加压谋划更高水平城市建设的主动担当。

当前,港珠澳大桥正加快建设,横琴开发顺利推进,未来的珠海将通过大桥与港澳紧密相连,成为粤港澳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国际宜居城市的标准推进城市建设十分必要。

近年来,珠海邀请国内外的一流专家和规划机构,对宜居城市建设进行了高端的谋划,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城市概念性空间发展规划、情侣路浪漫风情海岸带改造、幸福村居建设、四大新城建设、“三港三心”改造……这些规划和项目目前正加快落实,勾勒出未来珠海激动人心的梦想蓝图,也是珠海建设国际宜居城市最扎实的基础。

珠海建设国际宜居城市的部署与已有政策、规划是一脉相承的。据介绍,《决定》充分吸收《珠海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的决定》、《关于提高环境宜居水平、建设美丽幸福珠海的实施意见》、《美丽珠海行动》等相关部署以及《珠海市概念性空间发展规划》、《珠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2014年修订)》、环境宜居重点项目等规划的精华,使各项部署更成熟、更具有操作性。

在《决定》的各项工作部署中,珠海注重挖掘本地资源优势,凸显城市鲜明的地方特色,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国际珠海、活力珠海、生态珠海、美丽珠海、智慧珠海、幸福珠海的发展任务,从打造现代都会、提升综合竞争力、保护生态环境、塑造美丽城乡、创新智慧管理、完善公共服务等方面着手,进一步丰富了国际宜居城市的内涵。

依托珠海独特的海岛海洋资源,珠海将发展“一岛一品”的精品海岛度假天堂和特色海上游乐场;依托丰富的红树林、水松林、近岸滩涂等自然资源,打造珠三角最大、全国著名的湿地保护之城;大力发展“三高一特”现代产业,以此推动产业向低碳、绿色发展转型;以TOD模式引导新城开发建设,这些举措使珠海的国际宜居城市建设更具“珠海特色”。

■解读

传承先进理念 提升城镇化质量

在总结目前成功的发展经验基础上,珠海将新型城镇化全面融入国际宜居城市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统筹发展、规划引领、文化传承、改革创新等原则,着力提升城镇化质量,到2020年接近国际宜居城市标准,到2030年左右,基本建成国际宜居城市。

改革创新破除体制机制约束增强建设动力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珠海已出台不少创新举措,推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在建设国际宜居城市的部署中,改革创新的理念进一步贯穿其中。珠海提出,将积极创新规划建设、土地利用、投融资模式、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不断增强国际宜居城市建设的新动力。

一直以来,规划的落地都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为此珠海将以城市总体规划为蓝图,深度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与城乡规划“五规融合”,确保一张蓝图管到底。

依托横琴新区这一改革创新平台,珠海正在努力推进设立自由贸易区,力图率先实现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同时探索启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等。这些改革举措对培养发展多元化市场体系、造就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从而为国际宜居城市的建设奠定制度基础。

将全面深化改革与国际宜居城市建设相结合,体现出珠海始终坚持不断深化改革的勇气和智慧;而将建设有珠海特色的国际宜居城市置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用新视野、新思路、新方法解决城市规划、管理和建设的新问题,将使珠海建设国际宜居城市获得更强的发展动力。

以人为本注重“人”的需求提升城市吸引力

珠海一直以来的城市建设,始终坚持满足居民的需求,为居民的生活营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而今后的国际宜居城市建设,会更加注重处理好“人”与“城”的关系,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各个环节,从人的需求和感受出发,推动城市建设由承载人的“容器”向吸引人的“磁场”转变。

根据“三高一特”现代产业定位,珠海将科学编制人口均衡发展规划,建设人口发展与产业经济、社会服务、资源和环境互相均衡的人口均衡型社会,引导人口按照城市空间布局和建设时序有序迁移,并分类有序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异地务工人员融入珠海,提高城镇化的发展质量。

以改善民生为落脚点,珠海加快构建“保基本、多层次、宽覆盖、能循环、可持续”新型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加强城市生活安全保障、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群众真正享受到国际宜居城市建设的成果。

生态优先“三生一体”构建宜居城市空间

目前,珠海正全力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生态环境继续得到保护和完善。通过建设活力珠海、生态珠海、美丽珠海等多项行动,珠海着力构建更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促进“三生融合”,让群众生活更加舒适。

按照珠海的计划,今后将抓紧开展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工作,确定生态用地规模不低于国土面积比例的60%,以此为红线,控制城市建设用地无序蔓延,在有限的空间里实现紧凑式发展。

在生态珠海的建设中,珠海将更加重视生态安全,加大对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的保护力度,严格保护生态控制点、生态廊道和生态隔离带,构建海陆相拥、山水相依、绿网相连的绿色生态安全格局,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将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市民将享有一个更加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

统筹谋划系统举措促进城乡工农良性循环

统筹发展的理念贯穿在近年来珠海的各项工作当中。珠海国际化宜居城市的建设,也坚持统筹谋划好美丽珠海与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各项工作:生态文明的建设为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提高提供了理念约束,新型城镇化则为生态文明建设带来更大的实践平台,美丽珠海建设便是两者最主要的抓手。

在实施过程中,珠海进一步坚持统筹发展,处理好“城”与“乡”的关系,着力实现从城市优先型的城镇化向城乡协调型的城镇化转变,统筹考虑城乡之间的建设规划、产业规划、市政基础规划、公共服务提供等,致力于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统筹城市化与工业化、旧城与新区的协调发展,珠海着力构建“城市—片区—新镇”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尤其注重通过五大新城的建设为“三高一特”产业发展提供更强劲的城市承载力,通过产业园区的建设促进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形成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文化传承将岭南特色融入现代城市发展

文化是最能体现城市特色的标志之一,这也是珠海近年来着力推动的重点工作之一,并且已取得一定成效,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文化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珠海提出,国际宜居城市建设要更加处理好国际风范与本土风貌的关系,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注入更多的山、海、岛等自然文化元素,将岭南特有的地域文化融入现代城市发展中。

从加强对文化遗址、名人故居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有效保护切入,珠海将充分挖掘珠海历史人文资源,丰富海洋文化、留学文化、重商文化,扶持体现珠海特色的文化项目和民间艺术团体,彰显珠海的文化特色和品格。

以幸福村居建设为抓手,珠海在建设国际宜居城市中努力传承乡土文化。如今,整饬一新的菉猗堂等古建筑让斗门镇南门村的“宋文化”重现光彩;风景如画的南澳涌“一河两岸”成为传承疍家文化的理想场所;充满风情的“水上婚嫁”婚礼使西部生态新城附近的灯笼村引来各方瞩目……

将传统文化传下去,将先进文化引进来,将特色文化保护好,通过融入现代元素和保护、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结合,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珠海将走出一条独具文化特色的国际宜居城市之路。

■看点

刘太格:珠海一定会比新加坡做得更好

构建一套国际宜居城市指标体系

为了加快推动国际宜居城市的建设,珠海将以国际先进理念和标准为基础,构建一套落实新型城镇化要求、体现珠海特色并与国际接轨的指标体系,同时对指标体系实现动态更新机制,重点突出人文、空间、生态、出行、服务、资源和价值等方面的发展方向,指导国际宜居城市的各项工作,并作为评价各区、各部门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准,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推行低冲击开发模式建设“海绵城市”

《决定》提出,推动低冲击开发模式,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为此,珠海将抓紧编制水专项规划,将低冲击理念融入城市水安全保障、水生态保护、水资源利用和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以横琴新区和西部生态新城为示范,率先推行低冲击开发模式,硬化地面中可渗透地面比例不低于40%。

合力打造东半球最大主题乐园群

根据《决定》,珠海将联合港、澳、穗、深打造东半球最大主题乐园群,推动“144小时便利签证”政策及相关配套措施的落实,发挥与港澳客源及旅游产品的互补优势,打造“一程多站”旅游线路,合作建设世界著名旅游休闲目的地。

文体设施、医疗服务将建“四圈”

按照相关计划,珠海将健全市、区、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动城市建成“10分钟文化圈”、农村建成“10里文化圈”,打造公共文化建设示范区,同时加快社区体育公园和乡村地区文化设施建设,打造15分钟体育健身圈。另外要加快建设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声音

珠海国际宜居城市的基础和努力受到中外专家的肯定。西班牙萨拉戈萨市副市长何罗尼莫·布拉斯戈惊叹,珠海以如此快的速度从一个小村镇变成了大城市,“发展这么快,还能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得这样好,在欧洲的历史上都很少见。”法国尼斯市副市长鲁迪·塞尔斯对珠海的环境也连称漂亮:“珠海环境很好,像法国的蓝色海岸一样漂亮。”

在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看来,珠海拥有宜人的气候,在城市中能看得到山水,并且碳排放量不大,城市规划的败笔很少,为宜居城市的建设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珠海提出建设国际宜居城市,让我们看到了珠海的决心,只要坚定决心,坚持下去,我认为珠海一定会比新加坡做得更好。”刘太格说。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党组书记王芃表示,珠海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在新型城镇化的很多工作方面已经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具有国际宜居城市的扎实基础,珠海下一步的城市建设既要放在世界坐标上去比较,又要真正落到珠海、落到广东、落到岭南地方文化、地方特色,从而追求更高质量的城市发展,同时在自身发展保证质量、速度、效益更好的同时,要更好地带动珠江口西岸区域的发展,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新型城镇化的“珠海道路”。

(原标题:珠海:从中国最宜居迈向国际宜居)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