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青年说 | 张在跃:錾纸是我家的特种剪纸技艺
摘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剪纸技艺逐渐被复印术取代了。尽管如此,“机器生产出来的东西,始终还是跟手工的没法比”,这是张在跃老师作为一名剪纸艺人发自内心的感慨。潮州剪纸,历久弥新
非遗传承,任重道远
看到上边陈设的两个物件,你会想到什么?
如果我说是剪纸艺术做出来的,你是否会感到惊讶?
没错,在潮州市湘桥区张湘明剪纸艺术馆内,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剪纸展品,但是一眼看去,似乎大部分很难跟剪纸联系起来。
虽然剪纸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或多或少有看过接触过。但是,剪纸的发展和呈现形式,明显不同于普通大众认知中的刻板单薄的印象。
事实上,真正了解剪纸的人不多,致力于传承剪纸的年轻人更是少数,“我更想走一种教育传承的道路”,非物质遗产潮州剪纸传承人张在跃老师正是这少数中的一员。
近年来,他不断尝试将剪纸艺术推广出去,在这个过程中倍感传承之路任重道远。
张在跃老师多次提到‘少’,真正懂得剪纸的人‘少’,现在做剪纸的人‘少’,认同剪纸是艺术的人‘少’……当中无奈与焦虑,不言而喻。
★你所不知的剪纸,打破大众对剪纸的刻板印象
剪纸的工具就是剪刀了,有多少人是这么认为的?
其实,剪纸分为剪刀剪和刻刀刻两类。而且,追根溯源,用刻刀的历史更为悠久,原始社会用石头在树叶上刻图案,也可以算是剪纸的前身。
不过,对初学者来说,首要是把剪刀学好,而剪纸的核心元素是月牙和锯齿,因为大部分剪纸中都包含这两个元素,张在跃老师特别提到,“好不好,看锯齿,锯齿剪得不好的话,那是不行的。”
锯齿对于潮州剪纸尤为重要,这要从潮州这座古城说起。
据记载,潮州人是从中原迁徙而来,受环境影响,整个族群形成了精耕细作的特点,这一点在剪纸上就体现得非常好,从锯齿的处理上就可以看出。
说到潮州剪纸,张在跃老师讲到潮州近代最著名的剪纸艺人江根和,她其实是一名女尼。以前潮州剪纸最精英的部分出自寺庙(也包括尼姑庵),称之为寺庙剪纸文化。
从唐朝开始,潮州很是信奉佛教。僧尼众多,安贫的女尼闲来无事,以剪纸为乐,而且越剪越精致。其中剪得好看的纸花,会拿去馈赠给添香油钱的香客,当作一种纪念。因此,潮州剪纸在寺庙中得到很好的发展。
不久前,张在跃老师也特地制作了一幅婚庆团花《五福双喜》赠与朋友。
就这样一幅剪纸作品,光是制作就要花上2-3天的功夫,若从构思、起稿、多次尝试改稿算起,没有大半个月是完成不了的。所以,张在跃老师觉得,“制作的过程是很开心的,创作过程是比较痛苦的”。
剪纸用料便宜,而且剪纸自古以来就是用于赠送,所以多数人并不认为它是艺术品。其实,“剪纸本源也是消耗品,常常用于祭祀活动中,发展到近代才逐渐作为一种艺术品”,所以就目前而言,大众还是不能接受拿几千块钱去买这样一幅剪纸作品。
★独家錾纸技艺,这就是我必须传承的原因
在潮汕人的生活中,最常应用到剪纸的地方,应该是祭祀、节庆必备的“大钱银纸”了。
张在跃老师家祖辈也与这“大钱银纸”有很深的渊源。
都知道,潮汕地区自古以来,敬祖祀神,年节不废,“大钱银纸”需求量非常之大,“大钱银纸”便是剪纸的一个应用。
当时,自然工匠中出现了不少剪纸艺人,潮州城内更有了著名百年老字号“张利兴南金店”,其产品大量出口南洋,所以称为“南金”,其产品设计精巧,图案包含大量剪纸元素,广受欢迎。而张在跃老师正是这百年老字号的第五代传人。
在制作“大钱银纸”过程中,“张利兴南金店”也有了独家特种技艺——錾(zàn)纸技艺。錾纸,也属于用刻刀刻的一种。如果用錾技术好的话,一次性可以錾几十上百张纸,这对于当年有大批量出口需求的“大钱银纸”来说,绝对是一项非常高效实用的技术。
能够一次性刺穿几十张纸,这就要求錾纸刀具必须薄、尖、锋利,但是太薄的又不耐用,全部都要定制的。同时,在这方面,男性剪纸艺人相对凸显优势,因为錾纸过程需要一定的力量。
这个鲤鱼跃龙门作品里,鱼鳞、帽子、人物装饰品、底部的水纹、龙门上的装饰,都用到剪纸技艺。
张在跃老师觉得自己“非得去传承这个手艺”,因为用剪刀剪、用刻刀刻,很多地方都有,但这种錾的却非常少,现在潮州只有他们一家还在传承这项特种技艺。
每每看到作品中运用到錾纸技艺之处,张在跃老师言语中那份自豪感是藏不住的。
★传承的困境,努力摸索一条传承创新的路
在潮州调研一番之后,张在跃老师发现,潮州现在祭祀、庆祝等,剪纸的使用已经非常简化了。
比如以前祭祀一条鱼,就要搭配一幅相应大小的鱼花,现在直接拿一张红纸贴到鱼眼上去。
其实,剪纸除了大众熟知的应用外,以前还有很多用途,比如陶瓷花纸、保存潮绣图案等。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剪纸技艺逐渐被复印术取代了。尽管如此,“机器生产出来的东西,始终还是跟手工的没法比”,这是他作为一名剪纸艺人发自内心的感慨。
张在跃老师尝试的卡通版潮州剪纸
从美术专业毕业以后,张在跃老师一开始并没有接手剪纸的想法,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意识到传承的重要性,“再不接手的话,可能以后就接手不了”,张在跃老师说道,“我爸他就是(因为)兴趣,但是我觉得我更多的应该是责任。”
父亲张湘明将毕生精力倾注于剪纸艺术创作,但是张在跃老师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让艺术走进生活,如何大范围地推广出去,营造一个大家都在学剪纸的氛围,“如果能把剪纸变成像我们学国画、学书法之类的,我们不求成为大师,而是在这个过程修身养性,那就很好了!”
目前,他将主要精力投入在教育传承方面。他尝试了让剪纸进校园,开放自家艺术馆让人参观学习。可喜的是,在非遗项目里,剪纸应该算是很好进校园的,因为它的工具非常简易,剪刀和纸就可以了。
他也在构思做一套剪纸的标准化课程,先从美术教师开始培训剪纸技艺,这样可能更能达到传播剪纸艺术的效果。
他也想过,自己设计创作,然后由机器大批量生产,变成带有地方特色的剪纸工艺品,价格更亲民更容易普及,“虽然这样做可能赚不了什么钱,但是不能让这种风俗习惯没有了,这些东西都是这个地方文化的精髓”。
想法很多,想做的事情太多,他深知传承之难,不能一蹴而就,只能一步一步推进,逐渐在实践中摸索尝试。
后记
截至2018年12月,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40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非遗,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有力见证者,也是一个国家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非遗,是文化长河流淌时幸运者们得以参与的过程,却也是艰难且孤独的过程。
相信在传承人们和社会大众的努力下,每一项非遗都能在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找到最适合的方式保留下来并传承下去。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人懂得非遗的价值,每一个人都能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为传承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