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广东 资讯

文昌北路天光墟 广州的“潘家园”

新浪广东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人生百味,大隐于市。文昌北路天光墟,市井陋巷古玩淘宝地,又被称为广州的“潘家园”。

“天光墟”一词只在粤语地区出现(粤语“天光”即“天亮”)。“墟”是南中国语言中对市集的称呼,赶集也叫做“趁墟”。天光墟顾名思义,便是那些“夜深而开,天光而散”的集市。用行内的术语来讲,天光墟不能说去,亦不能说逛,要说“趁”。这一“趁”字,若即若离,若近若远,天色未明,“趁墟”而入,像是个捡漏的好兆头。

广州天光墟历史悠久。天光墟最早出现在唐朝,唐郑熊《番禺杂记》曾记载:“海边时有鬼市,半夜而合,鸡鸣而散,人与交易,多得异物。”广州天光墟自清朝起由于海外贸易的影响迅速发展,清末民初达至全盛时期,尤其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加上连年军阀混战,西安、洛阳、开封、北京等“故都”的宫廷及大户人家流失不少古董文物。古董商人趁机将收集而来的文物辗转私运广州再出口,天光墟变成了广州古董玩物的集散地。外国商人、海外华侨、商人为收购古董文物字画云集广州。全盛时期,广州古董、字画、苏裱铺约近一百家,从业人员300余人。

文昌北路天光墟是广州市最古老的天光墟市之一。文昌路是广州市荔湾区西关一条南北走向的道路,全长约1.2公里,宽12米。广州文昌路的得名,来源于一座香火极旺的文昌庙。明清时,文昌庙遍布全国。清朝嘉庆年间,今天文昌路广州酒家附近,也兴建起一座文昌庙。事有凑巧,文澜书院和文昌庙建成之后,状元梁耀枢、榜眼谭宗竣、探花李文田都先后移居西关。再加上一批陆续退职来此定居的翰林、进士……西关一带的进士门第竟有几十家之多,一时间,西关文人荟萃。于是,人们认为西关地灵人杰,文运昌盛,文昌庙的香火就更盛了。

那时,广州城西的十三行垄断了全国的对外贸易,这一带成为豪绅巨贾官宦聚居地,流出了不少珍奇古玩,自晚清开始,文昌路一带便是著名的古玩市场。民国报纸曾这样报道:“间有家庭主妇、公子哥儿、书香世家、破落户、暴发户等混迹其间,鼠窃狗偷……”。那时的古董商人、古玩掮客和附庸风雅的有闲阶级,以及一些出土文物爱好者和收藏家,他们每每吃完夜宵,亮着电筒、怀着放大镜,徜徉其间,以图沙里淘金,猎取一二珍奇。

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天光墟曾一度消失,八十年代重新出现。改革开放时期,广州成为中国最早开放的中心城市,经济腾飞,百业兴盛,几经取缔的文昌北路墟市在城市夹缝中得以生存,成为全国以及港澳台同胞古玩爱好者的必到的“打卡”之地。目前它的正式名称为:文昌陶瓷玉石工艺市场天光墟,每逢周一凌晨在文昌陶瓷工艺市场二楼,周二的凌晨四点在文昌陶瓷玉石工艺市场旁边的广场,人头涌涌,南来北往的商户千里迢迢,带来全国各地的“宝贝”,兜售古玩玉器,衡水的鼻烟壶、江苏的绣品、景德镇的瓷器、陕西的青铜器、旧钟表、孤本古籍、名家字画、国产老相机、各类香炉烛台、造型各异的铜锁、铜熨斗、铜鼻烟壶、不同年代的收音机……但凡有点年份的,都能待价而沽。他们又收购当地的各种“宝贝”,带到内地销售,形成一条条庞大的销售链。

天光墟是个极度自由的交易市场,没有标价,也没有售后,货物一旦出售,人走钱清,商品好坏与卖主再无瓜葛。在天光墟买东西,不问出处,只问价格,想要捡到漏,就要眼疾手快。人气鼎盛时段,赶墟的摊档经常向周边小巷延伸。不到凌晨5时,现场摊位就已被档主货物堆满。天微微发亮,人声开始鼎沸。早上6时以后,买与卖开始进入高潮,人潮高峰有超过2000人在现场。这里的交易额可观,时有数千元甚至过万元的古玩成交。来自省内及全国各地的近千名摊贩在此聚集,交易各式古玩、旧书籍、旧家具,旧工艺品。文昌北路天光墟成为了捡漏者的圣地。

如今的“天光墟”已成为广州独特的市井文化。广州市原市委书记、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欧初也曾经常到天光墟趁墟,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逛‘墟市’是一种文化,可以培养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认识。广州文化墟市也熏陶了一代代文化人,像最卢达文、卖古画和古书的邓涛、卖碑帖和新旧书的陈焕科等,他们都有很好的学问和鉴赏力。包括容庚、朱杰勤等大家也经常逛广州的古玩旧物文化墟市。不少都市人在这里淘宝,也在这里陶冶性情,提高文化修养和鉴赏力。

2020年初,新冠疫情席卷全国,天光墟暂时关闭了大半年。最近,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天光墟又重新开放,恢复了过去的熙熙攘攘,再次展现这座古老而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魅力。

文昌北路天光墟,一座行走的民俗博物馆。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