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广东 资讯

《中华医学杂志》第二届呼吸焦点论坛成功召开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2024年6月7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会、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组织举办的《中华医学杂志》第二届呼吸焦点论坛暨《抗新型冠状病毒小分子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发布会在广州东方宾馆隆重召开。

莅临嘉宾

广州国家实验室钟南山院士、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王福生院士、广州医科大学唐小平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贵强教授、《中华医学杂志》编辑部吕相征编审、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杨子峰教授、李时悦教授、程璘令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魏理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蒋荣猛教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卢洪洲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高燕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文富强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张晓菊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徐金富教授等专家嘉宾出席会议。

200多位呼吸、感染、急诊、重症、药学领域专家现场参会,与此同时,众多医学专业人士通过线上平台参与了这场盛会,共同探讨专家共识解读、COVID-19指南变迁、来瑞特韦真实世界研究、多病原感染叠加流行等议题。

第一篇章·开幕式致辞

发布会伊始,杨子峰教授主持,吕相征主任、王贵强教授、唐小平教授、王福生院士、钟南山院士分别为大会开幕致辞。

吕相征编审指出,《抗新型冠状病毒小分子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由感染、重症、药学等领域的50多位位专家共同参与撰写,纳入国内已获批的7种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同时参考药物最新研究并考虑到我国特殊人群的实际特点,更贴合临床实际,明确简洁,具有科学性、透明性和适应性,为临床医生规范用药提供明确的指导意见。《中华医学杂志》作为中华医学会会刊,2023年官网浏览量超过200万人次,为学术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宣传提供平台。

王贵强教授表示,虽然我国对新冠病毒感染已正式实行“乙类乙管”,但并不意味着新冠病毒感染威胁全球健康的时代已经结束,而是进入一个新的防治阶段。当前,药物可及性已经不成问题,小分子药物的使用可以有效地降低新冠疫情对人类的危害,降低住院患者死亡风险,缩短病程,减轻症状,效果非常明确。在此背景下,钟南山院士组织专家编写了《共识》,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抗新冠病毒口服小分子药物的认识,同时为老年人和肝肾功能损害者等特殊人群,提供了有效且规范的用药指导。

唐小平教授表示,《共识》的发布,不仅是医学界的一件大事,更是对全球抗击新冠疫情的重要贡献,它将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用药指导,为患者带来更多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凝聚《共识》,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的研发和应用,为全球抗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王福生院士表示,2023年1月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中抗病毒药物仅有3种,得益于党中央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一年以来,抗病毒药物已达7种。钟院士领衔研发的原创性单药3CL蛋白酶抑制剂等新冠小分子抗病毒药既符合我国国情,又满足了临床实际需求,也体现了我国科学家、临床专家和企业在这方面的责任感。《共识》基于过去三年多来在临床抗新冠病毒药物方面的I期、II期、III期临床试验和真实世界研究等循证医学的证据总结出来的14条推荐意见,对于全国专家在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病人方面有较好指导作用,希望能在临床应用中规范化、合理地推广使用,为我们救治病人作贡献。

钟南山院士表示,我国已获批7种抗新冠小分子药物,从机制上分为3CLpro抑制剂(4种)和RdRp抑制剂(3种),即将再获批一种,届时我国将有8种抗新冠小分子药物上市。我国已建立很好的抗击新冠疫情平台,快速实现了创新药物的转化、研发和批准,说明我国已经走在国际前面。因此我们完全有资格撰写《抗新型冠状病毒小分子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这是目前针对新冠感染人群最多、推荐意见最全的一部共识,覆盖了14类人群,同时也是纳入抗新冠病毒药物最全的一部共识。特别是来瑞特韦作为单药3CL蛋白酶抑制剂,它通过基础研究发现能够附在3CL的靶点上差不多6个小时,相比奈玛特韦体内停留时间仅2个小时,因此来瑞特韦不需要加一个附加药(利托那韦)即能减少药物相互作用,意味着高血压、高血脂甚至有些肿瘤病人使用单药将不受影响。针对JN.1新冠病毒变异株,抗新冠小分子药物的研究还需要继续往前走,希望通过真实世界研究让抗新冠小分子药物从批准紧急使用转变成完全获批身份,惠及更多患者。

第二篇章·共识发布

共识发布环节由杨子峰教授、王贵强教授、徐金富教授分别主持。

《共识》发布仪式由杨子峰教授主持。王福生院士、唐小平教授、王贵强教授、吕相征编审、杨子峰教授、徐金富教授、张晓菊教授、李时悦教授、卢洪洲教授、文富强教授、程璘令教授共11位专家登台,共同见证《共识》发布仪式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杨子峰教授对《抗型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进行解读,重点阐述了老年人群、合并慢性疾病人群、肿瘤患者、孕妇、儿童等14种特殊人群用药推荐。最后,杨教授强调在全球新药研发竞争中,我们不再做“拿来主义”,广州国家实验室也承担了研发适合中国人的抗新冠小分子药物,包括单药研发的工作。未来对于国产抗新冠小分子药物的出海政策,希望能推广国际上的使用,对于《共识》的发布,我们终于走到关键的里程碑。

高燕教授做了《COVID-19指南变迁与药物临床应用》专题报告,阐述了新冠病毒防治不同阶段指南变迁与小分子药物应用。她表示新冠病毒一直存在,正如钟院士所讲X疾病预测有50多种,其中20多种是冠状病毒所致。COVID-19确诊或病程早期给予抗病毒治疗具有最要价值,从国内第10版诊疗方案到基层医疗的服务指南、再到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临床用药建议和刚刚发布的《共识》,都提出像来瑞特韦这样的3CL靶点单药对于特殊人群有优势,其在临床应用中,对于老年人、肝肾损伤病人,不需要调整剂量。

第三篇章·进展研讨

进展研讨由张晓菊教授、李粤平教授、蒋荣猛教授、杨子峰教授主持。

程璘令教授做《来瑞特韦真实世界研究报告》解读。程教授表示国内有很多小分子药物,特别是单药,不加利托那韦的小分子药物在新冠病毒治疗里有独特地位,对于存在合并症、有多种基础用药的患者中更有优势。真实世界研究也证实,来瑞特韦在治疗轻症和中症的新冠患者,较常规治疗组可以显著缩短症状恢复的时间(2天),对病毒转阴具备优势,特别针对有基础病的患者。在不良反应方面,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提示其耐受性良好。

魏理教授做《多病原感染叠加流行现状及研究进展》专题报告,阐述多病原叠加带来的挑战及相关药物研发进展内容。她表示今后多种病原体叠加流行已经成为常态,抗病原体药物研发非常重要。中国需要有自主创新性的“中国药”,钟南山院士带领下的广州实验室,积极践行新型举国体制,是从临床重大问题出发的基础研究至应用转化的生动实践。

大会组织“焦点讨论”,由蒋荣猛教授担任主持人,卢洪洲教授、文富强教授、龙超峰客座研究员作为讨论嘉宾,王福生院士作为点评嘉宾,共同探讨呼吸、感染学科发展及相关公共卫生相关问题,专家观点鲜明、讨论热烈。

卢洪洲教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作为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中心,目前已具备当新发疫情来了以后,既有迅速诊断病原体、又有疫苗和药物研发的能力,靠科技力量来战胜疫情。同时,卢教授分享了深圳团队已总结了20多例艾滋病感染新冠以后的单药和联合治疗明确的结论,也希望指南应该更加关注病毒载量持续不降这一类患者。

文富强教授:随着病毒不断变异,很多患者不仅出现一种疾病,而是多种疾病,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患者有免疫功能的严重受损。因此,及时地早期识别和诊断,使用有效性、安全性好的药物,对疾病的诊治转归能起到关键作用。同时,文教授希望随着我们国家科技的进步,有更多、更广谱、耐药性更低、安全性更好的抗病毒药物,包括减少细菌耐药药物的共同使用,帮助临床提高诊治效益,减少死亡率。

龙超峰客座研究员:来瑞特韦单药研发项目于2021年6月立项,到2023年3月获批,历经了18个月的时间,可以说跑出中国创新药研发“加速度”。中国医药创新未来该如何发展?如今转化医学的新理念在国家创新体系中逐渐得到认可,我们也在试图把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成药性研究结合在一起,未来中国原创新药值得期待。

会议最后,由王福生院士做总结。王院士对《共识》发布和临床推广应用提出希望,新冠防治重点在于老年人、合并基础疾病人群。在临床上我们更需关注如何减少临床用药限制和降低安全性风险。王院士特别提出来瑞特韦对特殊人群的获益方面非常显著,比如对肝肾功能不全人群、免疫抑制剂使用的人群,可以不调整免疫抑制剂的剂量来使用抗病毒治疗,是非常大的优势。另外,王院士对本次会议内容和专家讨论给予高度评价;同时,王院士希望广大专家可以推动呼吸、感染学科的共同发展,为祖国公共卫生事业做出贡献。举国体制,协同攻关,串珠成链,成就巨大,未来可期,佑我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