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广东 资讯

端午节:诗意与记忆的交织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仲夏端午,烹乌角黍。”“端午”最早出现于晋代周处的《风土记》。“端”意为“初始”,“端五”即“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逐渐演变成了“端午”。作为我国首个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端午,是一个古老而诗意的节日,更是一个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与文化记忆。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文天祥在《端午即事》提到的艾草,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插艾是端午的主要活动之一。被誉为“百草之王”的艾草,既可驱蚊虫,又能够唤起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怀念。每逢端午,当家家户户门前挂上艾草,仿佛在向过往的岁月致敬。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如果说,艾草是端午的嗅觉记忆,那么粽子则是对这个节日最直接的味觉记忆。粽子的制作,既是一种食物的准备,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每一片粽叶,每一粒糯米,都承载着家的味道,传递着亲情的温暖。粽子的形状多样,有三角的、四角的,包裹着红枣、豆沙、咸蛋黄等不同的馅料,咸甜兼具,不同口味代表不同的地域文化。

“金明水上浮仙岛,画舸龙舟非草草。”自古以来,端午节都有赛龙舟的习俗。龙舟竞渡不仅是一种体育竞技,更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一种团结和勇气的象征。在一声声锣鼓声中,彷佛看到了先人的智慧与勇敢,感受到了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龙舟赛的激烈和激情,是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最佳展现。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精神和作品成为了端午节最深刻的文化印记。屈原投江,让我们在缅怀中感受到了忠诚与牺牲的重量,也让我们对端午节有了更深的思考与感悟。屈原的《离骚》《九歌》等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文辞,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屈原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追求真理、坚持正义。

端午不仅是值得欢庆的佳节,更是文化传承的良好契机。当下,“996”和“007”已成为多数从业者的工作节奏,端午节给他们带来了难得的休息机会,让他们回味传统,感受其中的文化情感。无论是艾草的清香,粽子的美味,还是龙舟的激情,都是中华儿女共同的记忆和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对屈原的缅怀中,我们找到了根,找到了魂,找到了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图文:刘景辉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