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广东 资讯

烽火弦歌,山海回响:广交奏响跨越八十载的时代强音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2025年9月26日夜晚,广州珠江畔的星海音乐厅如一艘静泊的航船,停驻在南国温润的夜色里。舞台上暖黄的光晕宛若历史的追光,正要照亮一段跨越八十年的壮阔征程。指挥家黄屹执棒而立,广州交响乐团的艺术家们凝神屏息。这一刻,空气仿佛凝固,又似积蓄着即将喷薄而出的万钧之力。这场题为“烽火弦歌,山海回响”的音乐会,是一次以音符为舟的航程,引领听众从冼星海《黄河》的抗战烽火启航,途经吕其明《红旗颂》的建设热潮,最终抵达梁皓一《海上蛟龙》描绘的强国强军新时代。这是一部以管弦为笔,饱蘸历史烟云与时代精神书写而成的壮阔史诗。

历史交汇,壮歌回响

2025年,是一个承载着特殊历史意蕴的坐标。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纪念,与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诞辰120周年的荣光在此交汇。八十年光阴流转,硝烟散尽,但历史在艺术的殿堂里获得永生。冼星海——这位将生命与才华悉数奉献给民族救亡图存伟业的作曲家,其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早已熔铸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音乐象征。在“星海故里”广州,在以他名字命名的音乐厅向他致敬,更见桑梓情深。

广州交响乐团以深邃的历史眼光与自觉的文化使命,将看似独立实则一脉相承的时空节点,精心编织成一场音乐的对话。广交团长陈擎阐释其深意:“从冼星海时代民族奋起的怒吼,到吕其明笔下新中国的豪情,再到梁皓一作品展现的新时代大国气象,这不仅是音乐语言的演进,更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生动艺术见证。”这场音乐会,因而超越了单纯的音响审美,升华为一次民族集体记忆的唤醒与时代精神的接力。

红旗漫卷,激情燃烧

音乐会在吕其明的《红旗颂》中庄严启幕。广州交响乐团对此曲的诠释曾获电影《1921》的采用,足见其艺术感染力已获广泛认同。当晚的演绎既有军旅般的凝练紧致,又不失典礼式的舒展豪迈。开篇小号吹响的经典“号角主题”,不再是遥远的宣告,而是带着迫近的动感,瞬间将听众带入那个红旗漫卷、激情燃烧的岁月。

弦乐声部音色饱满统一,筋骨坚韧;木管声部飞掠的乐句如旌旗猎猎,生机盎然。黄屹与广交的诠释并未沉湎于忆旧的凝重,而是以一股向上的动势,将历史记忆转化为集体的力量;节奏的流动非但没有稀释情感,反而因其明确的方向性而更显崇高。

黄河魂牵,星海情长

《红旗颂》的余音仍在回荡,黄河的惊涛已奔涌而至。84岁高龄的钢琴大师殷承宗,身形虽不复昔日的挺拔,但当他的十指触及琴键的刹那,依然能激发强大的气场。钢琴协奏曲《黄河》——这部诞生于1969年、根据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淬炼而成的鸿篇巨制,早已与殷承宗的名字紧紧相连。五十五载春秋,他携这部作品走遍世界。

当晚的演奏,堪称一次权威的诠释。这“权威”源自他与作品半个多世纪的生命交融所获得的深邃领悟。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中,他的触键依然保有惊人的力量与爆发力,密集的琶音与和弦,将船工与激流搏斗的惊心动魄刻画得淋漓尽致;在第二乐章《黄河颂》里,他的演奏转而深沉内敛,旋律线条如黄河之水般绵长宽广,带着历史的沉思与对民族的礼赞,每一个音符都浸透着情感的重量。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殷承宗近年对作品的一项关键修订——在末乐章《保卫黄河》的高潮处,引入唢呐奏响《东方红》的旋律。这一改动,堪称神来之笔。当乐队全奏达到情感的顶点,一声高亢嘹亮的唢呐破空而出。那撼人心魄的穿透力,宛如从黄土地深处生长出的呐喊,象征着人民心底最朴素的信仰与希望。这一极具民族标识性的音色融入,不仅丰富了乐队的色彩,更在音乐语义上实现了精神的升华。

这是殷承宗“洋为中用”艺术理念的又一次成功实践,也是一位老艺术家永不停步的探索精神的明证。正如他之所言:“艺术永无止境,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我虽已八十几岁,仍愿在思想的道路上求索前行。”

广州交响乐团在黄屹的指挥下展现了极高的默契度与艺术水准。“三十年前我与广交演出过《黄河》,三十年后再聚首,广交水平大大提升,令人印象深刻。”殷承宗如是说。乐团与钢琴独奏的呼吸、句法浑然一体,既有宏大的叙事格局,又不失细腻的情感呼应。弦乐群深沉的铺垫,铜管群激昂的宣告,打击乐营造的紧张氛围,共同构筑起《黄河》跌宕起伏的戏剧性,精准地诠释了作品从苦难、悲愤到抗争、胜利的精神脉络。

潜龙奋跃,声震山海

在这场以“山海回响”为主题的音乐会中,香港青年作曲家梁皓一的《海上蛟龙》交响组曲世界首演是最受瞩目的焦点。这部由广州交响乐团委约创作的作品,既展现了中国顶尖乐团推动原创的使命担当,也体现了大湾区新生代音乐家对时代命题的深刻回应。

作为曾为《红海行动》《长津湖》等影片配乐的95后作曲家,梁皓一此番呈献的绝非电影音乐的简单移植,而是如陈擎团长所言,是一次“纯粹的、深度的交响化再创作”。其核心在于叩问“使命感”这一时代主题,以交响音画礼赞新时代的风貌。

在黄屹精准而富于张力的指挥下,广州交响乐团展现了令人赞叹的音乐掌控力与表现力。黄屹对作品结构的把握既清晰敏锐,又独具洞察。他将《海上蛟龙》交响组曲八个乐段的层次与脉络处理得如史诗般层层展开,既有一气呵成的整体气势,又在细节处流露出丰富的戏剧性,音乐的推进自然而富有逻辑。乐团各声部之间配合默契,响应灵敏,既能在恢弘的全奏中迸发力量,也能在细腻的段落里保持凝练与克制。尤其是在演绎梁皓一设计的诸多创新音效时,广交表现出极高的悟性与驾驭能力,让作曲家笔下的奇思妙想在现实中焕发生机。

第二乐段《海上蛟龙》中,铜管群奏铿锵坚定,节奏如刀锋般利落,成功勾勒出蛟龙突击队的英勇身姿。第五乐段《暗涌》则令人耳目一新,弹力球棒等特殊技法与弦乐的低吟、铜管的弱音交织缠绕,营造出深海潜行的紧张氛围,令听众仿佛置身于暗流汹涌的水下世界。第七乐段《背水一战》更是将全曲的张力推至巅峰,打击乐与铜管以排山倒海之势爆发,精密的节奏对位带来震撼人心的冲击力。

最终,在第八乐段《凯旋而归》中,乐团以辉煌的颂歌基调融入了深情的追忆,铜管的庄严旋律与弦乐的温暖光泽彼此交融,大提琴首席于萍一段深邃而动人的独白,更使音乐在胜利的欢欣与深切的缅怀之间,实现了精神的升华与超越。

本场音乐会开售十天即告售罄,折射出广州文化市场对原创交响作品的敏锐触角与开放胸怀。事实证明,该作品的首演得到观众的广泛认同。首演次日,依托“音乐双城季”搭建的湾区艺术联动平台,广州交响乐团在助理指挥丁嘉滢执棒下,将《海上蛟龙》交响组曲带到珠海华发中演大剧院。作曲家梁皓一在珠海现场分享的创作心路,更让观众触摸到作品背后的匠心。

尤为意味深长的是,《红海行动》《蛟龙行动》导演林超贤的现身:当他首次以观众身份聆听电影配乐的交响化重生,亲身体验电影音乐从银幕到舞台的跨越,被后者流畅的英雄叙事深深触动。

广交团长陈擎认为,这不仅是一场音乐会的呈现,更是一种文化责任与担当的体现。他指出:“我们鼓励创作,不依赖一时灵感,而是依靠系统的规划和长期的积累。选题要精准,人选要恰当,演出呈现更要有计划、有章法。”正是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海上蛟龙》交响组曲的诞生成为一次标志性的艺术实践。这部交响组曲并非电影配乐的改编,而是一次独立的“再创作”,其创作思路借鉴了如伯恩斯坦《西区故事》交响舞曲等国际经典模式,是拥有完整交响叙事结构的音乐会作品,展现出乐团对新作创作的高标准与国际视野。

这种鼓励原创的理念,已融入广交的系统化机制。近年来,乐团通过委约创作、作品征集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青年音乐周等平台,持续扶持青年作曲家,为他们提供作品落地与舞台展示的机会。从《湾区畅想》《天穹之志:大湾华章》《追光》到《海上蛟龙》,一批批新作不仅丰富了中国交响乐的版图,更映照出大湾区文化的蓬勃生机。

陈擎团长坦言:“广东素有敢为人先的传统,广交更要以精品创作为核心,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我们的目标,是让大湾区的文化风貌通过交响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他看来,这种由制度化委约推动的新创作为,既是对中国交响乐传统的延续,也是对大湾区文化自信的生动诠释。

“烽火弦歌,山海回响”这八个字,不仅凝练了这场音乐会的内涵,更是对中华民族近现代历程的诗意写照。烽火岁月里的弦歌不辍,铸就了民族精神的不朽丰碑;山海之间的时代回响,正在谱写着中华文明面向未来的崭新篇章。在这个特殊的夜晚,广州交响乐团用音乐证明,伟大的艺术既能铭刻历史,亦能照亮前路。弦歌未绝,回响不息,源自民族灵魂深处的旋律,必将乘着时代的浪潮,奔向更加壮丽的远方。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