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广东 资讯

“心脏刺客”突袭 35岁肝癌患者的生死72小时

新浪广东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多学科团队火速联动,为张先生打赢72小时“生死之战”。

一句“我有点胸闷”,在ICU医生耳中,有时就是战斗的号角。35 岁肝癌患者张先生(化名)遭遇“心脏刺客”突袭:剧烈胸闷、血氧骤降、心率飙升,被确诊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暴发性心肌炎。面对心室颤动“电风暴”等生死考验,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多学科团队火速联动,启用ECMO、全力救治,为张先生打赢72小时“生死之战”。

抗癌之路突遇危机

2025年9月,35岁的张先生(化名)在体检中被诊断出肝癌,这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所幸现代医学为他带来了希望——他很快接受了帕博利珠单抗免疫治疗,并顺利完成了介入手术。一切似乎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一颗隐藏在治疗成果背后的“地雷”,被一场“感冒”悄然引燃。

术后第三天中午,张先生突然感到剧烈胸闷、气促,咳痰不止,浑身冷汗。监测仪发出刺耳的警报:血氧饱和度暴跌至78%(正常人>95%),心率狂飙至150次/分!

医疗团队马上意识到:这绝非普通的术后不适,而是身体发出的最高级别求救信号。

医护人员立即展开抢救,各项检查结果令人心惊:心电图显示多个导联ST段抬高,酷似心肌梗死;心脏超声发现,心脏这个“水泵”严重乏力,射血分数(EF)仅剩30%(正常人>55%),几乎无法有效泵血。心肌酶谱关键指标飙升,均提示心肌正在受损。

在完善CT肺动脉造影检查排除了心梗和肺栓塞后,经验丰富的心血管内科和ICU医生将目光锁定在了他不久前注射的“免疫药物”上,找到了导致一切的“元凶”——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暴发性心肌炎。

多学科协作抗击“电风暴”

张先生马上被转入了ICU,而战斗才刚刚开始。刚插上气管导管维持通气,最可怕的情况就发生了——心室颤动(室颤)。此时心脏不再规律收缩,而是无效“抖动”,完全无法泵血。并且反复发作形成致命的“交感电风暴”。每一次室颤,都是一次心脏骤停。ICU团队一次次地进行电除颤,与死神反复拉锯。

危急时刻,ICU团队为张先生接上了VA-ECMO(体外膜肺氧合)。它俗称 “人工心肺机”,能完全替代心肺功能:将体内血液引出,在机器内完成氧合、排出二氧化碳,再把含氧血液泵回体内,让疲惫的心脏和“溺水”的肺脏得以休息。ECMO的接入,为受损心脏按下暂停键,也为治疗赢得宝贵时间窗。

ICU王吉文教授和陈亮副教授当机立断启动多学科会诊,曾俏君主治医师综合多学科会诊意见,迅速启动针对“免疫风暴”的核心方案。大剂量激素冲击联合丙种球蛋白(丙球)治疗,同时精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通过雾化药物稀释痰液。在呼吸ICU团队的严密监护下,张先生的心脏功能一天天恢复,强大的炎症反应被逐渐被控制。

在患者深度镇静、依赖呼吸机和ECMO的阶段,呼吸治疗师通过精准调整呼吸机模式、运用肺复张手法,努力改善肺部的氧合效率。

10月6日中秋节当天,心血管外科和呼吸ICU团队成功为张先生撤下 ECMO。

得益于呼吸治疗师在前期打下的坚实基础和撤机前后系统性的康复训练,张先生成功在短时间内停用呼吸机,并在10月13日拔除了气管插管。张先生目前在心血管内科张玉玲教授团队下继续接受专科治疗。

警惕潜伏的“心脏刺客”

一些用来救命的药物,在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化身“心脏刺客”,引发凶险急症。这并非药物直接中毒,而是过度激活了人体免疫系统,导致免疫细胞对自身心肌发动猛烈攻击。免疫药物就像解除了我们身体免疫系统的“刹车”,让它能全力攻击癌细胞。但有时,被激活的免疫系统会“杀红了眼”,连正常的心肌细胞也一起攻击,导致心脏急性炎症和功能衰竭。

患者可能在用药后几天到几周内,突然出现剧烈胸闷、气促、心慌和难以忍受的乏力,病情在数小时内急转直下,心脏泵功能崩溃,并引发致命性心律失常,死亡率极高。

专家提醒,救治是一场与死神的赛跑。一旦在使用相关药物期间出现上述可疑症状,必须立即就医。

指导专家: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王吉文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主任医师 张玉玲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陈亮

通讯员:黄睿、李子樱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