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老街区考察:消失中的西营盘

新浪博客
关注香港岛的西营盘是什么?西营盘原是一块几百平方米的“目”字形规划地,是英殖政府早年划给中国难民居住的地方,该地靠近中环,但非常陡峭,有着全香港最斜的马路。是2015年才正式开通地铁的一个站点。
西营盘记忆
在市民心中所谓的“城市记忆”,无非是这个地方最繁华的时期,或是他们习惯了的样子。而西营盘在当地居民心中的印记,则是从近百年前港岛刚开始发展的时候,直到千禧年后。许多年前,港岛经济飞速发展,上环、中环日益变成富商聚居地,各种企业纷纷在那边大展拳脚,而位置稍偏的西营盘由于租金较便宜,成为了众多给繁华商业区生活供给品的集散地,果栏①、鸡鸭栏、蛋栏、咸鱼栏。。。。。。应运而生,盛极一时。这里也成了小商贩小市民聚居的地方。
几十年,一百年过去,时代发展对西营盘的冲击是相对缓慢的,虽然众多的生鲜店铺相继结业,另谋他业,而这些只是由于生活供给品被更加便捷卫生的获取渠道取代,因此西营盘依旧是那个亲民的西营盘,一直保持着一种小市民气质,老街坊住在这里依旧悠然自得。
变化,来自第一座在西营盘落成的高尚住宅。西营盘地铁站在2015年开通,结束了西营盘、香港大学一带公共交通不够发达的时代。因此发展商终究还是盯上了西营盘,自从2010年陆续有了高尚住宅的进驻,这个“破破烂烂”的地方终究“高大上”了起来。
西营盘

西营盘社区有很多老房子
连锁反应
原来在附近经营多年的30年以上小店铺,如粥粉面饭等小店,已渐渐绝迹在西营盘街头,“我现在下楼,连一个100元以下的lunch都吃不到”,一个从小在西营盘长大的街坊抱怨道。这样的境况是一个连锁反应。
自从有了高尚住宅,就有了原来街坊口中的“富贵人家”入住,商人们于是嗅到了周边消费的“升叻②”趋势,纷纷在这儿开张价格高贵的餐饮店、boutique等,这些店主给得起更贵的租金,而认为没法承受贵租的老小店则选择离场;另一方面,西营盘的地块正在一口一口地被强大的地产商吞噬,让人无奈的是,这到底是个你情我愿的结果,捱了大半辈子的小店老板兼业主,认为他们终于等来了“打跛双脚都唔使忧③”的机会,于是纷纷关张等地产商找上门来。西营盘街道两旁许多铁闸紧锁的店铺,已空置或尘封良久。
80后90后街坊
看着这样急剧的转变,反应最为“过敏”的似乎是西营盘的80后们。而这些香港80后们正在进行的,并不是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简单粗暴、关于“怀旧”的那些事。如是我闻:
A:辗转走到正街顶,一个“后生女”独自在西营盘街市前面唱着独角戏:“我们是城西关注组,知唔知街市顶层已经空置几年?各位街坊对街市顶层的活化利用有咩意见?我们会将你们的意见记录下来,提交上去。。。。。。”在街市买完菜的叔叔婶婶们匆匆走过,没多去理会这位年轻女孩,但年轻女孩的声音语调从没改变,依旧亲切真诚,重复着这一段“广告”。看上去女孩做着不解风情的事,但原来坚持了一段日子的她已经收集到不少意见,正在筹备焦点小组作进一步探讨。下面是[重塑西营盘街市顶层]项目的时间推进表:
2015年9-10月:街站访问
2015年10-12月:焦点小组论坛
2016年1-3月:规划提议、转交有关部门
问及“有关部门”是哪些部门?答曰:要视乎最后街坊的答案。如果有涉及转变规划,我们会做民间方案,对接城规会(香港城市规划委员会简称)。如果最后得出结果是建议做熟食摊位,就会去管理街市的食环署。所以现阶段未有定案。

城西关注组的传单
B:[利民生活] 西营盘老房子很多,在西边街不起眼的角落藏着一幢红砖墙建筑,这个原来的社区医院现在是民间组织“长春社”的总部。老房子里正在进行一个名为“利民生活”的展览,一个80后西营盘“老”街坊用严肃温和的口吻介绍着利民生活的一点一滴,这个计划的理念是‘在旧社区寻找创造新生活的可能性’。有什么可能性?
斜路木凳:西营盘是全香港最“斜”的高密度社区,拥有全港斜度最大的道路(正街最斜的地方有1:4),区内也没有足够的固定休憩空间。于是Kacama利用红酒箱设计制作了一款适合斜路使用的灵活木凳,让居民能多点在道路上休息和活动,促进社区交流,而红酒箱则完全可来自区内日益增多的酒吧。
自制橙酒及橙皮糖:西营盘满街的水果店、种植在露台的小果树、唐楼④和小巷的道堂庙宇,都是果酒的来源地,用熟坏了的水果也可以酿制成美酒,给区内的酒吧和食肆多一种美味的选择又有何不可?
天台农场:上铺下居的唐楼早就了西营盘独特的街道空间,唐楼的天台除了给住客街坊用来晾衣服、搞烧烤聚会之外,其实还能用来种植一些植物,从区内的酒吧、食肆找来没用的红酒箱、厨余堆肥就可以把社区有机生态耕作系统搞起来。

街坊自制斜坡凳
以上这些小小的项目,街坊自己就可以完成,既能推进社区绿化,同时也把区内新旧街坊和新老店铺都联结起来。
在街坊眼中,一个熟悉的西营盘正在消失,这个原本走得很慢的小世界几年间被士绅化和旧区衰落两者撕扯得变形破碎,但是谁说新的和旧的不能融和?谁说融融街坊情就必然被时代巨轮辗压?倘若一个社区能够继续让小市民安居乐业,熟悉的亲切面孔不再凋零,谁又不舍得放手那些破败的楼房、过时的经营,毫不勉强地拥抱新的发展进程?莫道时代是无情,莫道杯水救车薪,让人感动的正是一班真爱西营盘的街坊,他们正在用创新、理性而有效的方式拯救正在变质的西营盘,真正造就一个从旧世界脱胎的新世界。
(作者:高乐怡)
---------------------------------------------------------------------------------------
词语解释:
① 售卖某一种物品(通常为生鲜品)店铺集中的地方称为“栏”
② 港澳地区现代熟语,意为“升级”
③ 粤语俗语:就算成跛子也不愁生活
④ 香港地区对几十年以上历史没有电梯的旧楼房称呼
----------------------------------------------------------------------------------------
游走西营盘:
最文艺的地铁站
港铁西营盘站自2015年3月29日开通,被誉为“最富文艺气息”的车站,紫色主调的车站内,大堂与通道墙壁遍布全景图、插画、万花筒图像等艺术品,加上全港铁路站首设的浮雕壁画,涉及总面积逾8600平方尺。车站内的艺术品以西环生活面貌为主题,港铁希望乘客可于欣赏艺术品时,感受西营盘的历史文化。
西营盘地铁站壁画
高街鬼屋
远近驰名的高街鬼屋,在东边街和高街交界,始建于1892年,原为女子精神病院,传闻在日占时期一度沦为日均刑场,70年代荒废,之后经历过两次火灾。如此“坎坷”的经历,使得西营盘居民一度认为它是“不祥物”,而80后街坊们在小时候则视其为探险好去处。如今,除了保留原建筑的维多利亚式建筑立面之外,大楼后面已经改建成西营盘社区综合大楼。虽然只剩立面,但高街鬼屋的名字已成为香港市民对西营盘的印象之一,也是该地社区地标之一,至今仍有不少区外人士慕名前来。
现在的高街鬼屋
楼梯、斜坡
整个香港岛斜路众多,西营盘尤甚,这里有着全香港最斜的道路“高街”。在各种斜斜的老街道之中穿梭,看看街道两旁的店主和行人如何与斜坡“斗智斗力”,再抬头凝望两旁的唐楼,是游走西营盘的最佳方式。街里巷里是孕育社区特色的公共空间,即使时过境迁,现在还是能在这里看到街坊们晾晒咸鱼、坐椅乘凉、供奉招财猫……等等,感受这个老社区平凡的日常。
咸鱼档
当年在西营盘盛极一时的咸鱼栏,如今已经剩下零星几间,政府已经停止发牌给这种小摊档,但是已持有牌照的仍然可以继续经营。伍惠记,一个老字号,店主的爸爸在区内经营咸鱼档已经几十年,退休后把牌照转给儿子继续经营,老板说,“现在来买咸鱼的都是年纪大的老街坊,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也该要离场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