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广东 广州

到2035年,广州与大湾区城市60分钟互达

羊城晚报金羊网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规划》提出到2035年,广州将实现中心城区至南沙新区、东部中心、外围综合新城30分钟互达,市域至大湾区城市60分钟互达的快速交通服务目标。

广州印发《广州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23-2035年)》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董鹏程 通讯员 穗规资宣

11月18日,《广州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23-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同日召开媒体解读会,回答记者提问。《规划》提出到2035年,广州将实现中心城区至南沙新区、东部中心、外围综合新城30分钟互达,市域至大湾区城市60分钟互达的快速交通服务目标。提出建设步行友好城市,对生活性道路的空间进行优化调整,在广州中央活力区内率先实现机动车道与慢行道的空间比例1:1,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步行和骑行空间。

看点一:更世界,更人本

“这是广州第三轮综合交通规划,也是首次建立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之上的综合交通规划。”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姜莉表示,本轮规划更加注重城市面向国际、湾区多层级空间的交通效率,更加注重城市交通的服务品质和人的出行体验,更加关注交通新技术发展。

《规划》提出,到2035年高水平建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全面形成“12312”出行交通圈和“123”快货物流圈,实现中心城区至南沙新区、东部中心、外围综合新城30分钟互达,市域至大湾区城市60分钟互达的快速交通服务目标。

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规划》从高效便捷、绿色公平、安全韧性等方面确定交通发展指标。其中包括中心城区通勤时间45分钟内居民占比≥90%,市域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75%,轨道站点800米半径人口就业覆盖≥60%等指标,推动广州交通由高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规划》明确提升广州国际综合交通枢纽能级。扩容提质白云机场,布局通用航空机场,发展低空飞行,构建韧性高效的多机场体系。优化港口功能布局,拓宽国际航运通道,完善海铁、江海等多式联运体系,增强湾区世界级枢纽港的整体竞争力。

看点二:打造“行在广州”新名片

“‘食在广州’一直是广州的名片,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打造‘行在广州’的新名片。”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综合交通规划管理处处长赵亚玲表示。

《规划》提出完善交通发展模式顶层设计。贯彻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明确以轨道交通发展为主体,多种交通方式协同发展的绿色发展模式。建设步行友好城市,提升自行车和步行服务品质,引导电动自行车回归“非机动车”属性,引导市民合理使用小汽车。推行分区差异化出行模式,在中央活力区率先实现轨道+步行的“零碳”交通示范区;在中心城区鼓励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外围区域营造多种交通方式协调共存的综合交通系统。

《规划》将推动轨道交通线网职住平衡。重点加强与佛山、东莞、中山联系,支撑活力创新轴发展,补强南沙新区、东部中心等三方面优化线网,形成多层次、高效能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具体而言,以160km/h的都市圈快轨,引领和支撑都市圈以及城市“三核四极”间的高效联系;以120km/h市域快线,强化中心区对外放射廊道;以80km/h-100km/h的城市轨道普线,服务于“极核”内部的交通联系,提高居民通勤效率和城市运转保障能力。围绕轨道站点布局资源要素,加快推动低效客流站点周边的开发建设,构建轨道上的职住平衡,加快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有序疏解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

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生活性道路的空间进行优化调整。《规划》提出,在中央活力区内率先实现机动车道与慢行道的空间比例1:1,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步行和骑行空间。对城市街道要素进行精细化设计,健全15分钟生活圈交通设施。并按照“先通后美,顺瓜结藤”策略,规划2500公里乡村风景道,串联乡村主要景观资源,形成快进慢游式风景道网络。

看点三:构建湾区“1小时交通圈”

“面向2035年,广州将紧扣《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南沙方案》等国家重大决策部署,构建湾区‘1小时交通圈’。着力解决对外通道能力不足、供给模式单一以及跨珠江口通道不足的问题。”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景国胜表示。

《规划》提出,以引领湾区发展的核心城市建设为契机,织补城际网络和公路网络,持续推动广州与湾区城市由互联互通向直连直通转变,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的“1小时交通圈”,支撑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发展。依托轨网+路网,以5个特大型物流枢纽为核心,10个大型物流枢纽为骨架,N个物流骨干节点为补充,强化海陆空多式联运,构建华南最强交通运输网络,夯实枢纽经济中心地位。

此外,《规划》还提出要推动交通新技术新应用快速发展。大力发展低空飞行,探索低空空域管理,完善低空飞行配套基础设施体系。促进交通数字化转型,利用信息化和可视化技术,全面提升城市交通治理能力。积极发展自动驾驶、交通智控、“地铁+智慧”地下物流系统等,推进交通新技术先行先试。加快交通设施网、服务网、运营网等智能网联的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出行服务品质。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