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广东 资讯

刘志明:重视知识产权 提倡中医数据化

新浪广东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对于中医药行业,“秘方有没有必要公开?如何有保障的公开?”成为行业发展的一道坎。

我国拥有相当系统的中医药治疗理论体系,但是在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却面临许多难题,致使拥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药人处于不敢公开秘方也无法保证秘方的传承及发展的尴尬境地。

对于中医药行业,“秘方有没有必要公开?如何有保障的公开?”成为行业发展的一道坎。如何解决这个困境?记者邀请到五届月犁传统中医奖获得者、深圳中医诊所泰隆堂创始人刘志明医生给出解答。

中医药方也有知识产权

“行医40年,很少听到有其他中医从业者讨论到知识版权,同时经费不足及资源稀缺,间接导致行业里许多珍贵的中医药资源不能得到开发,只能自己出资来做科研,研发新的药。”刘志明说,国内中医药从业者知识产权意识普遍薄弱,许多人潜心研药却因为缺少专利保护而怯于公开。作为具有国药准字号资历的研发者,中医学《脉论》、《刘志明谈中医科学性原理》的著作者,刘志明在中医药专利申请上也遇过不少挫折。

2017年7月,我国第一部中医药综合性法律——中医药法开始施行,该法明确提出要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一直以来申请专利的流程都很繁琐,需要经过至少6人审核,中医药法的施行是个好苗头。中华医学体系有科学性也有独特性,这样有针对性的法律出台才是真正的对症下药。”刘志明介绍,有关政策的落实正在逐步破解中医药专利申请的困境。

申请专利后的稳定性亦值得思考

“一个好传承人不只是集大成者,还是创新者。” 作为刘氏中医第六代传人,刘志明医生结合祖传秘方与自己40年的临床经验,将祖方刘氏中医家学升华到理论高度,也基于“元命源”系列组方进行深入研发。从天津“济生堂”到现在落地深圳的“泰隆堂”,刘医生在寻找突破口,也在为传承与发展祖方付出万分的努力。“现行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还有许多亟待完善之处,大量中医药知识与验方却已经流失。”据刘志明介绍,仅就专利法而言,审批原则是“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其保护对象集中于新知识、技术与产品。

尽管进行了许多科研尝试,并获得了国药准字号的批示,但是在专利方面,刘志明医生坦言,“秘方的关键在于药材搭配及用量的斟酌,拿到秘方也未必能准确使用,但是即便如此,依然很难保障专利权的稳定性,有时候别人换了一味药就会变成一个全新的药方”。

保护产权 有何“秘方”

“要充分了解中医药发展的复杂性与独特性,加快完善专利法、著作权法与专利审查制度。”刘志明从中医药研究员的角度出发,提出要切实保护医药配方和文本的知识产权,对中成药处方、复方药或单味药处方、药材生产技术与炮制技术都要有针对性的专利保护。

此外,刘志明医生还提出要将中医“数据化“,主张通过现代医学的科学检测数据,将中医调理疗康养过程中产生的疗效用数据呈现,这样便能清晰明了地看到治疗效果。“我们自己先要接受时代的变化,面对每个年代不同问题,我会适当调整药方,研药问诊的方式也同样要因时而变”。他说道:“如果病人来了不拿化验单,我是不会看诊的。”以数据化增强中医的科学性是将中医技术“专利化”、“标准化”的重要途径。

法律的完善与实施,“标准化+数据化”的推进,是目前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两大壁垒。“行医之本是疗效与发展,而不是守着一张秘方固步自封”,刘志明认为,秘方的公开与整合是推进中医药行业发展的重要关卡,想要从业者敢于公开,放心公开,乐于公开,产权意识的普及是首要前提。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