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近10年台风盘点:7个正面袭击 26个影响广州

大洋网-广州日报
关注
有时一年来五个
有时一个也不来
台风可以说是广东最常见的天气现象之一。由于自身地理位置的关系,广州较少遭遇台风直接登陆的情形,但近年来受到台风影响仍很频繁。收看天气预报时,“热带风暴”、“强台风”这些纷繁复杂的名号常常让街坊们蒙查查。其实,台风是热带气旋等级划分标准中的其中一个等级,更强的有“强台风”和“超强台风”。为了方便理解,热带风暴级别以上的气旋都按通俗的叫法称为“台风”。
文、表/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叶卡斯
今年以来
令广州有感的台风
根据预测,2017年登陆或严重影响广东的台风有4~6个。其中,将有3~5个台风影响广州市。而7~9月间可能有2个左右强台风或超强台风登陆华南沿岸。
“呼风唤雨”型
No.2
今年第2号台风“苗柏”6月12日23时前后在深圳大鹏半岛沿海登陆,登陆时为热带风暴级,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9级(23米/秒)。广州出现分散阵雨,其后又出现中雨局部大雨。
No.4
今年第4号台风“塔拉斯”并未登陆我国,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一度达到10级(25米/秒)。广州未受到直接影响,但在随“塔拉斯”而至的降雨系统影响下,出现持续降雨。
No.7
今年第7号台风“洛克”7月23日9时50分在香港西贡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最大风力8级(20米/秒)。当天广州出现了中到大雨局部暴雨。
No.13
今年第13号台风“天鸽”8月23日12时50分以强台风级别(45米/秒,14级)在珠海金湾区沿海地区登陆,广州出现中雨到大雨。
No.14
今年第14号台风“帕卡”(台风级)8月27日9时在台山沿海登陆。受其影响,广州市普遍出现大到暴雨,并伴有7~10级阵风。
“送暑送雨”型
No.9
今年第9号台风“纳沙”与“海棠”给广州带来酷热天气,登陆后又给广州带来降雨。“纳沙”7月30日6时前后在福建福清市沿海地区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2级。“海棠”7月31日2时50分前后以热带风暴级(8级)在福建福清市沿海登陆。
根据市气象台在2016年的统计,过去30年共有18个台风正面袭击广州,专家解释说,正面袭击是指台风中心点经过广州。18个台风中,有7个强度等级为台风,1个强度为强台风。
2008年以来,已有26个台风影响广州,平均每年2.6个,多的年份有5个(2008年),少的年份1个都没有(2011年)。其间,正面袭击广州的台风有7个。

这两个台风
刷“存在感”
受1604号台风“妮妲”影响,广州在2016年8月1日发布近16年来首个台风红色预警信号。这意味着广州进入特别紧急防风状态,但由于珠三角地区高楼林立,近地面摩擦力强,所以风很快减弱,人们对台风感觉并不明显。同年的1622号台风“海马”(强台风级)10月21日在汕尾海丰登陆。受其影响,广州发布了台风黄色预警信号,并作出停课安排。但登陆后,广州市民对“海马”也几乎无感。气象专家解释,这和“海马”影响持续时间较短、阵风间歇期长有关。
登陆广州的“唯一”台风
记者翻查资料看到,有气象记录以来登陆广州的台风很少,目前只找到唯一一个,那就是7118号台风。1971年8月10日,7118号台风生成。它罕见地避开了所有干扰,在狭窄的珠江口笔直北上,于8月17日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1级,相当于强热带风暴。专家解释说,台风较少在广州登陆,与珠江口的地形有关。在这个狭长的区域中,台风在靠近广州之前,很可能就在珠江口两岸登陆了。

台风是这样形成的
形成条件
较高海洋温度
充沛的水汽
在温度高的海域内,正好碰上了大气里发生一些扰动,大量空气开始往上升,使地面气压降低,这时上升海域的外围空气就源源不绝地流入上升区,又因地球转动的关系,使流入的空气像车轮那样旋转起来。
当上升空气膨胀变冷,其中的水汽冷却凝成水滴时,要放出热量,这又助长了低层空气不断上升,使地面气压下降得更低,空气旋转得更加猛烈,这就形成了台风。
只有在热带的海洋上才是台风生成的地方。那里海面上气温非常高,使低层空气可以充分接受来自海面的水源。那里又是地球上水汽最丰富的地方,而这些水汽是台风形成发展的主要原动力。
根据统计,在热带海洋,台风常常产生在洋面温度超过26~27℃以上的地区。产生台风的海洋,主要是菲律宾以东的海洋、我国南海、西印度群岛以及澳洲东海岸等。这些地方海水温度比较高,也是南北两半球信风相遇之处。
带来严重灾害
台风或被除名
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采用一套统一的台风命名表。世界气象组织(WMO)台风委员会所有成员以及环西北太平洋的WMO有关成员共同贡献了台风命名表的名字。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来自柬埔寨、中国、日本、菲律宾、韩国、泰国等。每个成员各贡献10个名字。命名表按顺序命名,循环使用。
对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台风,台风委员会成员可以申请将该热带气旋使用的名字从命名列表中删去(此名字成为某个灾害特别严重的热带气旋的专有命名),也可以因为其他原因申请删除名字。每年的台风委员会届会将审议台风命名表,将用新的命名代替已删去的命名。
“台风”“飓风”
傻傻分不清楚
台风和飓风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热带气旋,这是个统称,根据生成地的不同,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的称呼。在北半球,东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域上生成的风力达到12级的热带气旋称之为飓风,而西太平洋和南海海域则称之为台风。另外,热带气旋在孟加拉湾叫“风暴”,菲律宾则称之为“碧瑶风”,在澳大利亚叫作“畏来风”,而墨西哥人则称之为“鞭打”。
由于习惯不同,表示风力大小的计量方法和单位也往往不同,给大家造成不少困惑。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采用1分钟平均风速评定热带气旋强度。所谓1分钟平均风速,就是指热带气旋近中心低层风力是在1分钟内的平均风速,其数值相对较高。而中国气象局采用2分钟平均风速,对同样强度的台风其标注出来的数值通常会偏小。这也是通常人们误解飓风比台风强的一个原因。

市民如何防御
室内防护
台风来临前,应准备好手电筒、蜡烛、火柴(打火机)、收音机(最好是干电池晶体收音机)、食物、饮用水及常用药品等,以备急需。
关好门窗,检查门窗是否坚固;取下房内悬挂的东西;检查电路、炉火、煤气等设施是否安全。
住在低洼地区和危旧及抗风能力差的房屋中的人要及时转移到安全住所。在发现房屋有倾倒倾向时,应快速从事先观察好的通道疏散。及时清理排水管道,保持排水畅通。
若被困在屋中,要选择床、写字台、桌子等支撑力强的物体下躲避。

户外防护
非必要时不要外出,如果一定要外出,要尽量远离海边。遇到风力很大时,要尽量弯腰,注意道路两侧的围墙、行道树、广告牌等易倒物;经过高大建筑物时,留意阳台花盆等高空坠落物,同时小心电线杆倒杆断线、公路塌方等。不要去台风经过的地区旅游,更不要在台风期间到海边游泳或驾船出海。
能见度差、视线不好时,市民应停止行走,不要贸然过马路,可在商场、饭店暂避。尽量少骑自行车。因为狭长通道会形成“狭管效应”,风力加大,带来危险。
当台风中心经过本地时,风力会减到最小或静止一段时间,切记大风将会转风向并突然重新吹袭,要继续留在安全地带避风。

司机
注意以下这些
1
将车辆停放在地势较高、空旷的地方,不要停留在广告牌、临时建筑和枯树下。注意停车场、地下车库的防洪安全。
2
台风期间不要驾车外出,驾驶车辆要减速慢行,保持车距。行驶中遇强风侵袭,应停于路边。防止从侧面刮来大风引起翻车。
3
穿越积水较深的路面时不要猛踩油门,一防积水路况不明,二防浸水刹车片失效。
4
服从交警、交通部门对道路、车辆的监管,接受救助。当需要汽车运输抢险人员和物资时,要积极支持。
5
汽车被洪水浸泡后,立即报告保险公司进行核实。保险公司特别提醒:切忌点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