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广东 广州

粤视野第10期|西关大街:药市飘香演绎百年经典

新浪广东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水路的便捷,更造就了广州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贵细滋补药材集散地。这一期,我们就和大家聊聊吸引本地外埠药商们纷纷前来采购的西关药市。

上一期,我们走进了粤城丝织同业公会的锦纶会馆,见证了广州丝织业的蓬勃发展,除此之外,水路的便捷,更造就了广州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贵细滋补药材集散地。这一期,我们就和大家聊聊吸引本地外埠药商们纷纷前来采购的西关药市。

旧时南北药材经水路运抵广州

泊舟油栏门和迥栏桥(今海珠南路、仁济西路一带)

逐渐形成第一药材批发集散地

粤人善滋补

各种靓汤凉茶

加少许药材调配

老火熬制

以达成营养滋补的功效

街道两端是琳琅满目的药铺行

铺外整齐地码好了各种药材

方便采购的行人挑选

薏米可降火

花旗参可去寒

淮山可健脾益胃

罗汉果可清热润肺

可见广东人对于不同药材的药性掌握更为细致

不少商户都把自家的药材平铺在竹筛里

放在阳光底下晒

一是为了进行干燥保存

二则是为了防止长期放置屋内导致潮湿长霉影响药性

别看是一档一味

但每味都有十余个乃至数十个品种

俨然一处中药材的博览会

西关的中医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已有多位名中医在西关设馆行医。至清末民初,西关中医馆已成行成市。

走在荔湾的老街小巷,可以发现不少路名都带有“基”字,冼基便是其中之一。唐宋年间,为了防洪排涝,居民在西关区域建起了不少堤围,而在这些堤围上建起的街巷大多带有“基”、“围”等字眼,也就形成了西关地区独特的地名。

《广州西关风华》书中记载,冼基原来是岭南冼氏在广州聚居的地方之一,仅明朝万历年间,江西布政司参政冼懋章一族人就至少有两三百人在此地聚居,冼基之名也因此而来。

不过,而今在冼基居住的居民大多不姓冼。原来,冼基内居住的冼氏曾经经历一场大浩劫,险遭灭族。根据《岭南冼氏宗谱》资料显示,清朝初期,尚可喜和耿继茂率领清兵攻陷广州,下令屠杀城内平民,作为当年明朝重臣族人居住之处,自然无法逃过被血洗的命运。

清兵把冼基层层包围,冼姓街坊无路可逃,绝大多数躲在冼基涌边的芦苇丛中避难,不料这时下起了倾盘大雨,渠水暴涨,离岸较近的被迫爬上岸却被清兵砍杀,离岸较远的则直接被洪水卷去。据记载,冼懋章一族仅得一人逃出,十分悲惨。

据民国21年《广州指南》记载,当时在冼基开设医馆的中医有20多位,成为名扬省港的“中医街”。抗战期间,冼基大部分医师都逃难外迁,至抗战胜利后才陆续归来并逐渐迁往抗日路(今和平路)开业。

由于这片区域长久以来一直是中医聚集之地,所以虽然冼基已难觅传统的中医馆,但这里的周边依旧是医药企业的聚集地。目前,广州医药有限公司、广州清平中药材市场等广州重要的医药企业批发市场都在冼基附近。

若按旧时前店后坊的经营模式来看,市场若为药商们的“铺”,而那些僻静的小巷则是他们加工存货的“坊”了。在附近买好新鲜的药材便可以到这些“坊”间加工打磨,再按斤两算好量,买卖加工流水线一气呵成。

在这片老旧的巷陌中,除了少数闲着的,出入其间的多是那些忙着挑选、加工、打包、装箱、运货的药行打工者们。

清平中药材市场作为国内开办最早的专业市场之一,它坐落在珠江河畔,位于清平路、梯云路十字交汇处,市场面积达广州清平中药材市场,有商铺1500多家,它是唯一建立在大都市中心区域的中药材市场。

如今,清平中药材专业市场年成交金额高达10亿元以上,经营户来自五湖四海、商品交易活跃,销往全国和港澳台、东南亚及世界各地,是南中国最大的中药材特别是贵细滋补性中药材——南药的集散地和进出口贸易口岸。

本期策划:车园元

本期作者:田思敏 叶绍明

资料来源:金羊网、信息时报、| 田飞、李果《寻城记·广州》

[注:本文系一点资讯《粤视野》向新浪广东供稿,转载时请注明来源,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一点资讯《粤视野》对稿件数据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