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涉毒村”到“打卡地” 广州花都炭步镇塱头村“重生”了

新浪广东
关注塱头村位于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立村于元朝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是一个有着653年历史的古老村落。塱头村现保存完整的明清年代青砖建筑有近200座,其中祠堂、书室、书院共有近30座,炮楼、门楼共3座。村内还有20多条古巷,以及历史悠久的升平人瑞牌坊和青云桥。它以古建筑品种多、保存建筑规模大以及文化内涵丰富而著称,于2006年被花都区人民政府评为最佳历史古村落,也是省级别的第一批古村落,2008年成为广东省首批认定的27个古村落之一,2010年被评为广州十大特色街道(村落)。



然而,有这么深厚历史文化根基的塱头村却曾因毒情严重而蒙上了阴影。据统计,1990年至2010年,是塱头村吸毒情况最严重的一段时期。在此期间,全村吸毒人员增速明显,到2010年,全村2500人中吸毒的就有接近30人,是炭步镇在册吸毒人员最多的村。毒品蔓延引发了偷盗、抢劫等社会治安问题,外人一说到塱头村,便是“吸毒大村”,邻村人不敢进,外地女生不敢嫁,这让塱头村民觉得很羞愧。
变化发生在2016年。当时由于新白云机场落地花都区,花都区的物流业迅猛发展起来,导致不法分子利用物流来实施毒品违法犯罪活动,花都区因此“戴帽”。花都区禁毒委经过严密部署、周详设计、稳步实施,把10个街镇的禁毒工作独立出来,专门成立街镇禁毒办。针对当时塱头村的情况,花都区禁毒办专门给塱头村派驻了村禁毒专职副书记和禁毒专职人员,成立由村党支部书记任组长,治保主任任副组长,禁毒社工、社区民警等人组成的禁毒工作小组,从此,塱头村风气焕然一新。
坚持党建引领。村党总支坚持把禁毒工作列为重要工作内容,积极做好“党建+禁毒”工作。定期研究禁毒工作,制定有效措施。委员分工包户,挨家挨户地登记与毒品有关的青年,与镇禁毒办、派出所一起采取强制戒毒措施。以无毒村居创建为抓手,坚持打开思路、抓住宣传、扎实管控、提升队伍,统筹协调塱头村的日常禁毒工作,吸毒人员在镇禁毒办以及塱头村干部的热心帮助下痛改前非,过上了新的生活。

大力推进“文化兴村”。村里要有进步,就得先从精神面貌入手。村党总支提出了文化兴村的口号,先后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起了禁毒文化墙、禁毒宣传长廊等,丰富村民们的精神生活。恢复了民间传统活动,春节有“头灯”、中秋有“烧禾楼”。通过民间传统活动,聚集人气,聚拢人心。自从村里文化兴村行动开始以来,村里乡亲们之间心更齐了,生活更和谐了,村风更纯朴了,村庄也变得更美了。乡风文明建设迈进了一大步。
借助旅游搞宣传。炭步镇政府充分利用塱头村的优势,着力把塱头古村打造成旅游风景区。在景区里头开设了禁毒宣教室,向游人宣传禁毒知识。成立了曲艺社,成员基本都是离退休的老人,他们因为热爱粤曲走到了一起。曲艺社还组建了一支禁毒艺术小分队,专门排练了禁毒宣传节目。每逢节假日做义务宣传演出,吸引了不少游客顿足观看。

塱头经历了传统文化的丢失,再回归文化,找回文明,这也影响了众多吸毒者,他们通过改造,获得了新生。
吸毒史人员黄某祥因吸食毒品导致精神间歇出现不正常,由于因家庭经济不允许,加上年迈的母亲需要照顾,一直以来都未曾送医院治疗,镇禁毒办了解情况后立即送白云禁毒医院进行了救治。如今,黄某祥已经出院,精神状况良好,能自食其力并能帮助照顾年迈的母亲。镇禁毒办工作人员也经常上门慰问,时常与其交谈,了解他的生活情况。

黄某辉是一名40多岁的退伍军人,父母双亡,没有成家,因接受不了双亲和至交好友身亡的事实而寄情于毒品,吸毒十多年,后来又因驾驶摩托车发生意外,造成左手残疾,丧失工作能力。从村干部处了解到黄某辉的特殊情况后,禁毒办工作人员对黄某辉十分关注。通过多次上门慰问同黄某辉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现在他经常主动与工作人员联系,汇报自己的思想与情况,生活逐步走上正轨。
随着禁毒工作的开展,塱头村从 “吸毒村 ”变成了旅游“打卡地 ”, 正在向美丽塱头 、文化塱头、旅游塱头一步步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