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广东 资讯

胆源性胰腺炎,老年人是高危人群

新浪广东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近期接诊一位82岁的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逸仙重症胰腺炎多学科诊治中心启动应急机制,多学科快速集结、精准出手,帮助患者转危为安。

82岁高龄老人何奶奶因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由当地市级医院转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接受治疗。逸仙重症胰腺炎多学科诊治中心启动应急机制,多学科快速集结、精准出手,助何奶奶转危为安。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胆胰外科李文滨教授提醒,胆源性胰腺炎是急性胰腺炎的常见类型,老年人是高危人群,“救急”“除根”两手抓是治疗的核心策略。

4天前,何奶奶出现了上腹疼痛的症状,家人急忙将她送往当地市级医院,经初步诊断,何奶奶患上了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由于何奶奶同时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复杂基础疾病,胰腺炎病情难以控制,并有进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的风险。于是,在地方医院的建议下,何奶奶转诊至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医院逸仙重症胰腺炎多学科诊疗中心接到情况后,迅速启动应急机制,胆胰外科李文滨教授团队对何奶奶的病情进行了全面评估,并将她收治到胆胰外科。住院后,团队为何奶奶完善了相关检查,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胆胰外科、消化内科、重症医学科、放射科、超声科等多学科专家集结开展会诊,紧密配合、积极开展干预治疗。目前,何奶奶的病情已经稳定,在逸仙重症胰腺炎多学科诊疗团队的精心治疗下转危为安。

胆源性胰腺炎是急性胰腺炎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在所有急性胰腺炎病例中,占比达到 40%-70%。它主要是由胆道系统疾病引发的,比如胆囊结石、胆管结石等。当胆囊或胆管里的结石脱落,就会堵塞胰管与胆管的共同开口处。这一堵塞会导致胰液排泄受阻、胰酶异常激活,最终引发胰腺组织出现“自我消化”,造成反复且持续的炎症,严重时甚至会造成胰腺坏死。胆结石患者、经常吃高脂食物的人、肥胖人群以及女性(雌激素会促进胆固醇结石的形成),都是胆源性胰腺炎的高危人群。

而急性胰腺炎一旦进展为重症,病情就会变得十分凶险,死亡率可高达 20% 甚至更高,会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及严重的代谢紊乱。它很容易继发胰腺坏死、感染、腹腔大出血、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等致命性的并发症。这类患者需要在重症监护室(ICU)接受支持治疗,病程长,治疗费用高,预后效果也较差。

李文滨提醒,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胆道蠕动功能变弱,更容易患上胆结石,因此是胆源性胰腺炎的高发群体。而且,老年人的痛觉敏感度较低,症状可能不典型,有时候会把腹痛误以为是 “胃病”,从而耽误了治疗。因此,家中老人若有胆道结石病史,建议常备既往就医资料(尤其是影像报告)。一旦发生腹痛,立即就医,早诊断、早干预是防止轻症胰腺炎恶化为重症的关键。

部分高龄患者和家属可能会因为担心手术风险而拒绝外科治疗。但如果患者合并有胆道结石(胆囊或胆管结石),结石很容易移位,进而堵塞胰管开口,这是导致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反复的炎症不仅会让患者更加痛苦,还可能发展成慢性胰腺炎,甚至增加胰腺癌变的风险。因此要充分信任医生、积极与医生沟通,在专业评估的基础上权衡利弊,为患者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指导专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胆胰外科 李文滨 教授

通讯员:黄睿、贺兴、刘文琴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