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广东 广州

折叠剧场——何天泉个人作品展在广州开幕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日前,展览“折叠剧场——何天泉个人作品展”在广州市天河区尚榕美术馆开幕,展期持续至5月31日。

 胡斌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 (学术主持)

从辽阔空旷的新疆到人群密集、植被繁茂的广东,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对于执着于内心的何天泉而言,这种人生轨迹的巨变并不显现为外化的跌宕起伏,而是演绎为内在的心灵激荡,充盈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不同的物质性以及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在发生碰撞和交互,呈现出异样而多歧的视觉图景。

近些年,何天泉所悉心收集和揣摩的一个老物件便是刨子。他的工作室近似于老旧的五金店,塞满了琳瑯满目的零件和器械,而刨子无疑占据主角的位置。这一手工时代木工活的必备工具,早已淡出了现代生活的视线。在往昔的工作中,经由木匠们的操弄,它一方面不断刨去木料的某些部分,另一方面又在建构和塑造新的事物。何天泉收集各式各样的刨子,并不是要恢复其没入历史尘埃的实用功能,而是以之作为某种思维的切入点和精神承载的介质,传递出对自身、对社会解构与重构的意识。他不断改造着一个个刨子,本来刨子是改变它物的工具,是逝去时代的某种见证,但在这里,它本身亦被改造,拆解、叠加、转化、变换阵列以及纳入新的图像和物件。也就是说,通过艺术家的工作,它成了一个杂糅体,连接起不同时段的记忆和认知体验。

这些不同时空的事物被折叠到一个虚构的场域,就像艺术家自导自演的一场戏剧。剧场既可以说很大,有军事器械、消费社会景观等,又可以说很小,它是由很多小构件组成,刨子、凳角、铁钉、尺子、金属丝、圆球,不一而足,甚至还以机械传动,有如儿童乐园的玩具组合。然而,它们似乎并不表达快乐,背后映射的是一个迷醉却又不失几分深沉的成人的影子。何天泉就这样建构起属于自己的剧场,剧场里演绎的是历史的记忆与世界的喧嚣,但它并不试图面向广大观众,或者说,它更多的是指向自身。

他的平面作品,也俨然上演着关乎自身思辨的角斗,成为两种语言路径交互的“战场”。一种是由刨子作为原型衍伸出的硬边抽象,一种是随着心性而展开的杂乱无章的笔线痕迹。如果说一个代表着某种理性的规训的力量,那么,另一个则意味着狂逸冲撞、挣脱束缚的精神张力,它们冲突又交互,提示出心灵秩序的解构与重构的交叠过程。

无论是装置还是绘画,我从何天泉的作品中读到了一种风云变幻时代的超然态度,又感受到了一种左右互搏的内心纠葛、一种自我斗争的肉身和心理体验。心如止水和心潮澎拜的体悟几乎同时袭来,他那未定型的、不断衍生的艺术实践便是明证。

  时空褶皱里的记忆切片 韩亮(策展人)

何天泉的艺术创作是一场关于身份、记忆与物性关系的漫长叩问。这位祖籍四川、成长于新疆、定居于广州的艺术家,以迁徙的肉身与飘荡的心灵,在绘画、装置与综合材料的多维语言中,编织出一部充满文化乡愁与现代性思辨的视觉图志。他的作品既是对个体生命经验的复调式书写,亦是对传统与当代语境裂缝的缝合。

在较早期的很长时间,何天泉的艺术创作一直围绕着西北戈壁的苍茫景象展开,那些蛮荒质感的意象画面,既是对过往新疆兵团生活记忆的复现,同时也是他对自然的无限向往以及内心深处对东方精神深深迷恋的外化显现。然而,当他在2004年南下广州后,地理空间的剧烈转换使得“土地”从物理层面转变为精神符号。正如他所言:“现在的土地只是一个符号,它可能是西北的干涩,也可能是南方的湿润,但都浸透着我关于‘归属’的困惑。”这种困惑源于多重身份认同的撕裂:在四川被视作“新疆人”,在新疆被称作“内地人”,在广州又成为“异乡客”。在身份定位的模糊与地域文化的困顿之下,他将画面中的土地解构为破碎的色块与斑驳的线条,通过一系列此类作品将地理景观转化为心理图景的隐喻。

如果说早期的风景绘画是对身份焦虑的直观映射,那么《进化》系列则标志着何天泉对物性本质与文化唤醒的深层探索。近十余年来,何天泉将目光转向那些熟悉的老家具、老工具等旧物,尤其对木工刨子情有独衷,从最初收藏把玩,到用水彩颜料松弛地将这些手头的小物件涂绘出来,再到修复、改造、重构,进而将刨子的块面元素抽离与代表其个人情感心绪的线条并置后组成新的画面构成形式……这一路下来并非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通过解构工具的功能属性与物理构成,揭示藏于工具背后的社会学隐喻。正如他所言:“刨子是一种温和的修正主义工具,它通过缓慢的摩擦使木材光滑,而非斧凿的暴力征服。这恰如我对当代艺术的态度——在传统基因中寻找温和的进化路径。”被剥离实用性的刨子,转而成为文化符号的一项载体,既指向传统手工艺日渐式微的现状,又暗喻全球化进程中个体身份的流失与困境。

何天泉的艺术实践始终贯穿着这种“温和的修正主义”立场。他拒绝以颠覆性的姿态割裂传统文脉,试图在物性与观念的杂糅之下,为传统文化寻找当代转化的一种可能。无论是将刨子等物件重构为装置,还是将物象抽离为平面绘画,其核心都在于激活“物”的文化记忆,使其成为回望过去观照当下的镜像。这种立场与他对“进化”的独特定义形成呼应:“进化不是线性的进步,而是物种在环境压力下的适应性调整。正如我的创作,是在回望中寻找前行的动力。”

“真正的返乡,不是回到某个地理坐标,而是让不同时空的文化基因在体内达成和解。” ——何天泉

何天泉的艺术创作,本质上是一场没有终点的精神返乡。那些所谓的“进化”,恰恰在艺术重构中获得的并不是“进步”与“突破”,而是对原初性的一种回归与审视。当所有被解构重组的物件符号共同构成了一道道记忆的时空切片,在这里,物不再是沉默的客体,而是携带记忆密码的叙事者;身份也不再是困顿的枷锁,而是多重时空交叠下的褶皱。我们轻轻挑开这道狭窄的缝隙,透过时空切片的显影,看到的是一场自导自演的历史剧,获得的是一次心灵的涤荡与唤醒。

  [展览信息]

艺术家:何天泉

学术主持:胡斌

策展人:韩亮

开 幕:2025/03/30 15:00

展 期:2025/03/30-2025/05/31

主 办:尚榕美术

地 址:广州市天河区员村程介西大田基南10号(员村二横路与临江大道交叉口东200米)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