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攻坚!逸仙医院助非洲籍少年重获听力
新浪广东
关注2025年11月20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手术室里,无影灯的光束聚焦在手术台上。当杨海弟教授团队将人工耳蜗电极精准植入17岁尼日利亚少年小穆(化名)的耳蜗鼓阶时,一场跨越万里的“声”命救援终于迎来了关键性胜利。这是该院完成的首例非洲籍青少年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不仅让小穆重获聆听世界的希望,更以医术为桥,谱写了中非医疗合作的温情篇章,彰显中国听力重建技术的国际先进水平。
万里求医,十日加急的生命护航
来自尼日利亚的小穆被重度听力障碍困扰多年,助听器早已无法满足他的生活需求。在非洲当地求医无果后,小穆和家人跨越山海来到中国。经过多方咨询,小穆最终选择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希望通过植入人工耳蜗,重返有声世界。
但治疗推进还面临着一个难题:小穆的中国签证仅剩10天。一旦逾期,不仅手术计划泡汤,更会错失最佳治疗时机。了解情况后,杨海弟教授团队立刻启动应急协调机制,第一时间为小穆开具医疗证明,为小穆守住了宝贵的治疗窗口。
精准施术,毫米间的妙手植 “蜗”
赢得时间的窗口期后,杨海弟教授团队不敢有丝毫懈怠。面对这一复杂病例,杨海弟教授迅速在科室内部组织会诊。
耳鼻喉科主任陈穗俊教授亲自参与术前讨论工作,与杨海弟团队一同深入分析了小穆的影像学资料与听力学评估结果,共同研判了本次手术难点与应对策略。在集体智慧的把关下,一套周密、安全且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及应急预案最终敲定。
11月20 日午时,手术正式开始。耳鼻喉科庞嘉祺副教授对照术前高分辨率影像资料,为小穆的术区进行植入体标记,为后续微创操作筑牢基础。在电极植入阶段,杨海弟教授在显微镜下娴熟操作,精准打开面神经隐窝、暴露圆窗膜,随后将人工耳蜗电极沿着耳蜗鼓阶的自然解剖结构缓缓推进,全程避免对内耳结构的损伤。
为确保手术效果,团队在进行术中常规监测的同时,还使用最新的人工耳蜗术中监测技术——传输阻抗矩阵(TIM)测试小穆的电极放置情况。当屏幕上显示出完美的TIM热力图时,手术室里的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电极植入位置精准无误。不到一小时,这场承载着使命与担当的跨洲际手术取得圆满成功。
温情医患,跨越国界的掌心温度
手术室大门打开的那一刻,杨海弟教授第一时间用英语向焦急的小穆家属报喜:“手术非常顺利,一切都在预期之内,请放心!”简单的话语,瞬间化解了家属心中的焦虑。小穆的父亲紧紧握住杨教授的手。语言的隔阂在这一刻消失殆尽,掌心相触的温度,成为中非医患之间动人的联结。
术后查房时,团队仔细检查小穆的生命体征、伤口恢复情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家属讲解术后护理要点和康复计划。医生们细致入微的关怀,让小穆的家人原本对异国康复的担忧,化作了满满的信任。
医术为桥,共筑全球听力健康未来
“生命无国界。”杨海弟教授表示,“这例手术不仅是技术的考验,更是中非友谊在医疗卫生领域的见证。”团队针对非洲人群的解剖特点,为小穆设计了个性化手术方案,凭借扎实的解剖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确保了手术的精准与安全。
这例手术的成功,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践行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响应 “一带一路” 倡议的生动实践,未来将继续以精湛医术守护国内外听力障碍患者的健康,用中国智慧为全球听力健康事业添砖加瓦,让更多无声的生命,因爱重新听见世界的美好。